一張圖片

人類學涵蓋民族學、考古學。研究人員依其專長各自發揮,獲得學術界肯定。

貝珠在原住民服飾的運用 – 談科博館的貝殼製品蒐藏


本文藉由科博館所蒐藏的原住民貝類衣飾,來探討這類衣飾在使用的文化脈絡中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透過瞭解織造的過程,探究喜好貝類製品的社會,是如何運用與詮釋這一類的製品。

龍泉村遺址的史前墓葬


2021 年 – 2023 年科博館考古隊搶救發掘龍泉村遺址,共發掘 124 個 2 m × 2 m 的探坑,共挖到 6 具墓葬,其中有 2 具俯身葬、 3 具仰身葬,及 1 具無法判斷葬姿的幼兒,應該都屬於番仔園文化人,由密集排列的柱洞,判斷當初可能都葬在家屋旁邊。

如何製作原住民科學布袋戲


科博館於2023年臺灣科學節再次推出原住民族布袋戲「吉娃斯勇闖科博館」,藉由原住民角色,進行科博館科學研究成果的推介,介紹博物館如何進行多元概念(原住民族、戲劇、科學、教育)、多元媒介(博物館、布袋戲)的重組與轉化,進行全新的嘗試。

再訪八仙洞考古遺址


八仙洞考古遺址因有碳十四年代證據支持,最早約近3萬年是迄今所知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留,同時也是跨越整個史前史,自舊石器、新石器再到金屬器時代歷史最悠久之考古遺址,2006年被政府指定為國定考古遺址。

清水・中社遺址出土人骨的牙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的考古隊,2019年在臺中市清水.中社遺址南社挖出了42具墓葬人骨,以其中13具牙齒保存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人骨為樣本,觀察每一具人骨牙齒的生理和病理,希望能對清水.中社遺址史前居民牙齒的情況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