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片

人類學涵蓋民族學、考古學。研究人員依其專長各自發揮,獲得學術界肯定。

清水・中社遺址出土人骨的牙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的考古隊,2019年在臺中市清水.中社遺址南社挖出了42具墓葬人骨,以其中13具牙齒保存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人骨為樣本,觀察每一具人骨牙齒的生理和病理,希望能對清水.中社遺址史前居民牙齒的情況有所了解。

ke’ na ‘Tayal 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


名字,是人們對「物」的稱呼。原住民族適應於各地至今數千萬年,是最熟悉各地萬物的人群,卻因為未熟悉名法則,致使大量科學命名,非由原住民族語命名。然而,一些學者雖非原住民,卻也將原住民族語用來命名動植礦物,讓這些動植礦物「說族語」。

用火與窯之秘辛,「臺灣陶瓷史」新書推介


「臺灣陶瓷史」是2023年4月推出的新書,介紹了臺灣史前到現代的窯爐發展之下,陶器、瓷器的技術演變,以及臺灣陶瓷史的構成與物質遺留的特色。「臺灣陶瓷的歷史,就是臺灣歷史的縮影」,正是全書的史觀核心。閱讀這本書,就像走過一趟臺灣史前到歷史時期的陶瓷演化之路,也是一段臺灣先民生活史記之路。

千年大餐-探究惠來遺址動植物遺留


臺灣中部環境與地貌數千年來改變甚大,從考古遺址出土之生態遺留得以了解古生態環境與史前人的生活方式。本文針對惠來遺址出土的動植物進行初步分析,比較經過燒烤的獸骨和史前埋藏行為,進一步探討千年前惠來人的食譜和對於動植物資源的利用。

彰化田中珍貴的福佬客宅院—許宅


彰化田中許宅為1994年由建造者許屋醫師的長子捐贈,保留在科博館的地下室迄今,許宅為日治時期福佬客宅院的代表,由於幅員廣大的彰化平原被學界視為福佬客重要的集散地,因此凸顯出本棟房舍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尤其彩繪部分,經鑑定為郭新林的落款,其雕刻也有極大可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雕刻作品最有趣之處,在於施工是採用拼場方式,因此,對稱的門兩邊出現同樣底圖,但是不同刀法或雕工的現象。而其屋頂剪黏,則明顯承襲前清時的閩人風格,隨著老宅中的工藝被辨識與解讀,老宅的文資價值也逐步被國人認識。

臺灣史前時代石錛大解密:重量、材質、製作與用途


石錛是臺灣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石器之一,使用時間長達數百年。其形狀大致為扁平的長方體,有偏鋒端刃,可用於不同的用途。石錛的尺寸、重量和石材種類變異很大,製作方法有磨鋸法和先打剝後磨製。石錛必須裝在木柄上才能使用,本文介紹3個裝柄和綁縛方式的例子,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