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中社遺址出土人骨的牙齒


M 22(12-14歲)犬齒萌發位置異常,導致門齒齲齒。(圖/陳志誠)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的考古隊, 2019 年在臺中市清水.中社遺址南社挖出了 42 具墓葬人骨,以其中 13 具牙齒保存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人骨為樣本,觀察每一具人骨牙齒的生理和病理,希望能對清水.中社遺址史前居民牙齒的情況有所了解。

解讀清水.中社遺址:番仔園文化早期拍瀑拉族祖先的故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的考古隊, 2019 年在臺中市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進行發掘。挖出 42 具墓葬人骨,其年代範圍在距今 1510 年到 778 年,也就是在公元 440 年到 1172 年之間,文化類型屬於番仔園文化早期,判斷是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祖先遺址,屬於牛罵社的早期階段。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科博館對這批人骨進行整飭、修復、測量和記錄工作。

由牙齒揭開死者年齡、性別、健康的奧秘

在全身骨骼中,牙齒抵禦外界化學和物理損害的能力最強,是人體解剖學的重要部分之一,可以反映死者年齡、性別、健康、飲食等豐富的信息。所謂年齡是指推斷個體死亡時的年齡,由於牙齒的發育與年齡緊密相關,所以廣泛地應用在判斷兒童與青少年的年齡,而牙冠的磨損狀態則可以作為推斷成人年齡的參考。至於用牙齒判斷性別,雖然各種類人猿兩性的犬齒差異非常明顯,但人類兩性的犬齒差異很小,而且經常受到磨損或其他原因干擾判斷,所以較少使用。

清水.中社遺址史前居民牙齒的二三事

我們在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出土的 42 具人骨中,選擇了 13 具牙齒保存情況比較好,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骨做為樣本,觀察每一具人骨牙齒的生理和病理,希望能對清水.中社遺址史前居民牙齒的普遍與個別情況有所了解。

箕形門齒

箕形門齒是指門齒舌面內凹,像鏟子形狀,這種牙齒形態廣泛分布於現代的東亞族群與美洲原住民中,卻很少見於歐洲人或非洲人。我們在清水.中社遺址挑選的 13 具墓葬中, 7 具年齡在 7–30 歲之間的人骨,都擁有箕形門齒;至於 30 歲以上的個體,因為門齒磨耗嚴重或脫落,已經無法辨認了。

M38(7-9歲)上頜的箕形門齒。(圖/陳志誠)
M38(7-9歲)上頜的箕形門齒。(圖 / 陳志誠)

拔齒

「拔齒」是指在社會成員年輕時,基於傳統文化的因素,以人工拔掉特定的幾顆健康恆齒。根據考古發掘成果與民族誌資料,可知臺灣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直到日治時代,許多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群都有拔齒習俗,拔除上頜的側門齒或犬齒。大致來說,除了極少的例外,番仔園文化的墓葬都沒有拔齒行為。本次在清水.中社遺址發掘出土的墓葬,沒有任何一人有儀式性拔齒的跡象。

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

人類的牙齒可分為 3 層,最外層是琺瑯質,也稱為牙釉質,是人體最堅硬、礦物質含量最多的組織。琺瑯質以下是象牙質,或稱為牙本質,有數百萬根細小管路直通牙髓。牙髓是牙齒中心的軟組織、神經組織與血管,若牙髓腔受到侵入,個體通常會感到疼痛。

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是在牙齒發育期間,由於全身性疾病、營養不良或嚴重的乳牙根尖周感染,而導致琺瑯質結構異常,在牙齒表面可看見帶狀凹槽或小凹陷。其中全身性疾病包括母體在妊娠期罹患德國麻疹或毒血症,嬰兒患高熱疾病,如肺炎、麻疹、腥紅熱、白喉等;營養不良如維生素 A 、 C 、 D 或鈣缺乏等。此外,恆齒由於乳牙根尖周嚴重感染,也會導致琺瑯質發育不全。

在挑選的 13 具人骨中,牙齒有比較明顯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的有 3 人,年齡大致在 7–16 歲之間;有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現象,但牙齒因為磨耗而使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不明顯的有 4 人,年齡在 20–35 歲之間。判斷這群史前人由於營養不良或母、嬰感染疾病,很多人都有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的問題。

M38(7-9歲)門齒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圖/陳志誠)
M38( 7-9歲 )門齒線性琺瑯質發育不全。(圖 / 陳志誠)

齲齒

齲齒俗稱蛀牙,是牙體組織被侵蝕,逐漸毀壞崩解,形成齲洞的常見口腔疾病。如果沒有治療,可能發展到牙冠被完全破壞,僅殘留牙根,最終導致牙齒喪失。造成齲齒的原因是細菌,主要是某些變形鏈球菌和乳酸桿菌。這些細菌與唾液及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殘渣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齒表面和窩溝中。這種粘合物叫做牙菌斑,其中的細菌會產生酸性物質,造成牙齒琺瑯質表面脫鈣與溶解。

在本文挑選的 13 具人骨中,有齲齒的有 4 人。其中 M35 是個 3–4 歲的幼童,上頜乳右門齒 1 齲齒。 M22 共 4 顆牙齲齒。可能因犬齒萌發位置異常,導致鼻子過敏或鼻塞,經常用嘴呼吸,使唾液流動性不佳,造成牙菌斑堆積形成門齒齲齒。 M13 下頜左右大臼齒 3 為橫向生長的阻生齒,因緊貼左右大臼齒 2 ,兩齒之間容易積留食物殘渣,造成左右大臼齒 2、3 齲齒,全口共有 6 顆齲齒。 M8 共有 7 顆齲齒,並造成膿瘍。在這 13 具人骨中,成年齲齒的只有 3 人,不算非常普遍,但都有多顆齲齒。

M 22(12-14歲)犬齒萌發位置異常,導致門齒齲齒。(圖/陳志誠)
M 22 ( 12-14 歲)犬齒萌發位置異常,導致門齒齲齒。(圖 / 陳志誠)
M 13(20-23歲)下頜大臼齒齲齒。(圖/陳志誠)
M 13 ( 20-23 歲)下頜大臼齒齲齒。(圖 / 陳志誠)

牙結石

牙結石是由食物殘渣、壞死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及唾液中的礦物質鈣化後附著在牙齒表面形成的。牙結石容易吸附細菌或毒素,加上牙結石本身的刺激,使牙齦紅腫出血發炎,進而破壞牙根周圍的齒槽骨,因此牙結石是牙周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在本文挑選的 13 具人骨中,有輕微牙結石的人有 3 具,年齡在 12–23 歲之間;嚴重牙結石的人有 5 具,年齡在 20–35 歲之間,都有牙周病。幼童與兒童不見牙結石, 35 歲以上的老人因為牙齒幾乎都掉光了,已無法辨認。

M 9(30-35歲)嚴重牙結石。(圖/陳志誠)
M 9 ( 30-35 歲)嚴重牙結石。(圖 / 陳志誠)

牙周病

牙周病是發生在牙齦、牙周韌帶、牙骨質和牙床部位的慢性破壞性疾病,包括牙齦發炎、水腫、牙齒鬆動、咀嚼功能下降,最終造成牙齒脫落等症狀。牙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而牙結石是堆積在牙面上礦化的牙菌斑;牙結石對牙周組織的危害,主要是它構成了牙菌斑附著和細菌滋生的良好環境。牙齦會因慢性發炎的侵蝕發生退縮,失去了保護牙根的牙齦和牙槽骨的作用,導致了牙根暴露。

在 13 具選取人骨中, 5 人有嚴重的牙結石,造成牙周病,形成膿瘍,齒槽骨因細菌感染而萎縮。年紀最老的人( 40–44 歲)牙齒幾乎掉光,齒槽骨癒合,已經沒有牙周病的問題了。大致來說,清水.中社遺址年齡在 20–35 歲之間的人骨,都因為嚴重牙結石而產生牙周病。

M15(34–35歲)有嚴重的牙周病。(圖/陳志誠)
M15 ( 34–35 歲)有嚴重的牙周病。(圖 / 陳志誠)

磨耗

由於機械磨擦作用造成牙齒硬組織慢性磨耗,稱為磨損。清水・中社遺址的人骨,牙齒磨損情形普遍而嚴重,兒童的乳齒已經開始磨耗,而且年齡愈大磨損情況愈嚴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一、食物可能比較粗糙甚至含有沙礫;二、該社群的人可能普遍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三、有些人可能有把牙齒當作工具使用的習慣,不但造成牙齒嚴重磨損,而且因為過度咬合造成牙冠缺損。

M 9(30-35歲)牙齒重度磨耗。(圖/陳志誠)
M 9 ( 30-35 歲)牙齒重度磨耗。(圖 / 陳志誠)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發現地底下的史前森林

考古學家一項必要且有趣的學習,陶片拚合與修復讓人看見文物的原貌!

沒有Google大神怎麼辦?考古測繪之石器繪圖,需要鉅細靡遺的細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