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珠在原住民服飾的運用 – 談科博館的貝殼製品蒐藏


本文藉由科博館所蒐藏的原住民貝類衣飾,來探討這類衣飾在使用的文化脈絡中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透過瞭解織造的過程,探究喜好貝類製品的社會,是如何運用與詮釋這一類的製品。

彰化田中珍貴的福佬客宅院—許宅


彰化田中許宅為1994年由建造者許屋醫師的長子捐贈,保留在科博館的地下室迄今,許宅為日治時期福佬客宅院的代表,由於幅員廣大的彰化平原被學界視為福佬客重要的集散地,因此凸顯出本棟房舍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尤其彩繪部分,經鑑定為郭新林的落款,其雕刻也有極大可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雕刻作品最有趣之處,在於施工是採用拼場方式,因此,對稱的門兩邊出現同樣底圖,但是不同刀法或雕工的現象。而其屋頂剪黏,則明顯承襲前清時的閩人風格,隨著老宅中的工藝被辨識與解讀,老宅的文資價值也逐步被國人認識。

林氏大宅厝,讓科博館典藏記憶中的大小事!


科博館於1994年接收來自臺中下橋仔的大宅厝木構件與文物,約有一千多件,這批龐大的文物若要被活化,需要有更多的脈絡與史料發掘。目前科博館的做法是透過爬梳材料,釐清大宅厝相關的人與事,再進行數位掃描與建構的工作。

尋找二水的東螺社人,留下來的在哪裡?僅憑蛛絲馬跡尋蹤!


二水是臺灣早期開發史上重要的地點,濁水溪的水文變化,讓平埔族居不樂業,再加上漢人大舉進入,造成二水的巴布薩人兩次大型的遷移。以巴布薩人來說,婦女們對於草藥知識的集體記憶,可做為識別其身分的方式,拼湊出巴布薩人現今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