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片

貝珠在原住民服飾的運用 – 談科博館的貝殼製品蒐藏


本文藉由科博館所蒐藏的原住民貝類衣飾,來探討這類衣飾在使用的文化脈絡中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透過瞭解織造的過程,探究喜好貝類製品的社會,是如何運用與詮釋這一類的製品。

如何製作原住民科學布袋戲


科博館於2023年臺灣科學節再次推出原住民族布袋戲「吉娃斯勇闖科博館」,藉由原住民角色,進行科博館科學研究成果的推介,介紹博物館如何進行多元概念(原住民族、戲劇、科學、教育)、多元媒介(博物館、布袋戲)的重組與轉化,進行全新的嘗試。

ke’ na ‘Tayal 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


名字,是人們對「物」的稱呼。原住民族適應於各地至今數千萬年,是最熟悉各地萬物的人群,卻因為未熟悉名法則,致使大量科學命名,非由原住民族語命名。然而,一些學者雖非原住民,卻也將原住民族語用來命名動植礦物,讓這些動植礦物「說族語」。

彰化田中珍貴的福佬客宅院—許宅


彰化田中許宅為1994年由建造者許屋醫師的長子捐贈,保留在科博館的地下室迄今,許宅為日治時期福佬客宅院的代表,由於幅員廣大的彰化平原被學界視為福佬客重要的集散地,因此凸顯出本棟房舍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尤其彩繪部分,經鑑定為郭新林的落款,其雕刻也有極大可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雕刻作品最有趣之處,在於施工是採用拼場方式,因此,對稱的門兩邊出現同樣底圖,但是不同刀法或雕工的現象。而其屋頂剪黏,則明顯承襲前清時的閩人風格,隨著老宅中的工藝被辨識與解讀,老宅的文資價值也逐步被國人認識。

西北海岸原住民文物展廳:轉型正義的新視角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過去百年來累積相當豐富的西北海岸原住民族文物收藏。該館自2017年與當地原住民族人合作進行展廳更新,於2022年6月重新開幕。這個展廳如何從傳統自然史呈現方式翻轉,以原住民族觀點進行轉型正義,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