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織接的過去與未來 Posted by 廖紫均 2024-08-01 265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51,適讀年級:八年級 賽德克族的織布技法中, Puniri 挑經技法被視為具體的傳統象徵,臺灣其他的原住民部落並沒有這種技術,因此被登錄為文化資產。這個技術多半施作在盛裝,因其技術的困難,成為每位賽德克的織女們,必須面對的學習挑戰。
番仔園文化的陶容器 Posted by 劉克竑 2024-07-08 3027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SR值505,適讀年級:六年級 番仔園文化是臺灣中部地區重要的史前文化,屬於距今約 1600 至 400 年前的金石並用時代,是中部地區平埔族群的祖先。陶容器包括日常用的罐、甑、缽、蓋、缸、瓢等器型,也有少數儀式性陶器。
別再叫他「喪巾」:以原住民知識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的倡議 Posted by 陳叔倬 2024-06-01 2590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40,適讀年級:八年級 過去博物館對原住民文物的漢字命名,或多或少偏離原住民知識。為避免過去命名造成當代年輕族人不當理解,提出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的倡議。
考古生態遺留標本的保存與管理 Posted by 李作婷 2024-05-08 2909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32,適讀年級:七年級 考古標本中的生態遺留,是人類與生態系統互動的寶貴見證。這些遺留物,能幫助我們深入瞭解古人類的文化和歷史,也幫助我們瞭解古代生態環境的變化、物種演化等生態過程。
貝珠在原住民服飾的運用 – 談科博館的貝殼製品蒐藏 Posted by 廖紫均 2024-03-03 3963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SR值543,適讀年級:八年級 本文藉由科博館所蒐藏的原住民貝類衣飾,來探討這類衣飾在使用的文化脈絡中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透過瞭解織造的過程,探究喜好貝類製品的社會,是如何運用與詮釋這一類的製品。
龍泉村遺址的史前墓葬 Posted by 劉克竑 2024-02-03 3165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SR值533,適讀年級:七年級 2021 年 – 2023 年科博館考古隊搶救發掘龍泉村遺址,共發掘 124 個 2 m × 2 m 的探坑,共挖到 6 具墓葬,其中有 2 具俯身葬、 3 具仰身葬,及 1 具無法判斷葬姿的幼兒,應該都屬於番仔園文化人,由密集排列的柱洞,判斷當初可能都葬在家屋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