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文刊載的科普文摘精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及天文和氣象等等,是以科學性、生活性、趣味性等特色,為青年朋友架起滿足求知慾的橋樑,為科普愛好者揚起知識海的風帆。

發現地底下的史前森林


2018年年底,本館在臺中市豐樂公園西南邊的一處大型建案開發工地,進行了搶救考古發掘調查。這次的調查當中,驚喜的發現了史前時代的木質遺留和植物種子遺留的堆積。這個發現,幫助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史前時代的植物相與環境,認識到史前人生活週遭的生態資源。

25 年前的阪神地震與 129 年前的濃尾大地震


藉由參加 2020 北淡路島國際活斷層研究發表會與走訪兩個與活動斷層相關的博物館-野島斷層保存館和根尾谷斷層保存館,筆者初步紀錄並彙整日本地震與活動斷層相關保存的現況。

優雅巨獸的復原之路-藍鯨


2020年臺灣首次發現藍鯨擱淺紀錄。藍鯨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覓食時的快捷泳速及高效率的鯨吞濾食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當全球環境變遷,導致主要賴以維生的磷蝦數量下降。藍鯨該如何應對?而牠們所面臨的難題,也正在考驗人類的智慧。

淺談日本南海地震之海嘯防災


日本經歷2011年311海嘯與2016年熊本地震,雖然造成日本嚴重的災情,但真正的陰影仍未曾消失,自2012年以後,日本人一直存在更大假想的地震災害,就是南海地震。( 圖 / 維基百科 )

為下一世紀人類留下植物資訊的計畫:植物冷凍保種


由於氣候變遷及人類在世界各地大肆開發,預計 2050 年將有 1/4 的植物走上滅絕之路。近 10 年內,中、美分別開始進行蒐藏完整基因組( genome ),而本館自 2016 年也和以蒐藏活體物種為主的高樹保種中心合作,開始進行此保育工作,持續至今。

日食觀測小提醒


2020年6月21日(夏至)在臺灣中南部會發生一次罕見的日環食奇景,環食帶將經過花蓮、臺東、南投、嘉義縣市、雲林、臺南、澎湖以及金門等地區。太陽觀測是天文觀測中危險性最高的一種,所以想要看日食的人一定要做好防護。本文將簡略介紹幾種適合於太陽觀測,而且簡單、便宜、安全的太陽濾鏡以及取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