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來了! 破解臺灣西部前陸盆地的秘密


臺灣西部前陸盆地範圍分布在臺灣海峽、西部海岸平原及西部麓山帶。臺灣西部的地震,雖比不上臺灣東部外海的地震頻繁,但臺灣大規模的歷史災害地震皆發生在前陸盆地之中,特別發生在構造與沉積同時作用的西部麓山帶。

西元1781-1782年真的發生過海嘯嗎?


1781-1782年的大海嘯,由於周圍國家缺乏文獻記載,推測1782年的海嘯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學者關注臺灣西南海域的海底峽谷,谷壁發生海底山崩可引發海嘯。臺灣西南海域的海底山崩值得進一步調查與監控,以提供未來海嘯防災的參考。

新臺灣之光!高比率連接陸地的海底峽谷,是因地震頻繁?


海底峽谷是陸上沉積物搬運到深海的重要管道,可同時傳輸有機物質及營養鹽到深海,成為底棲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的熱點。臺灣周圍的 13 條底峽谷中有7 條海底峽谷仍然與海岸相連,以及5條海底峽谷仍能與陸上河流相連,遠高於世界的平均數。

古董級的大森式水平地震儀,是影響臺灣最久遠的地震儀!


大森房吉在日本被譽為地震學之父。他在1904年及1906年臺灣發生大地震後來臺調查,更調查出1906梅山地震是斷層所造成,命名為「梅仔坑斷層」。災後,大森教育人們了解餘震的可能,並在報紙上發表地震科普新知以安撫人心。

還記得那一晚的天搖地動嗎?921地震教育園區斷層剖面挖掘保存史,說給你聽……。


原址位於臺中霧峰的光復國中已走入歷史,改建為921地震教育園區。因著921的強烈地震,造成斷層錯動、校舍倒塌、河床隆起等。其中最精華的除操場跑道外,就是園區的斷層剖面,此剖面已成為自然科學領域珍貴的教材。

保存記憶,預防災害:將自然災害做為文化遺產


自然災害常烙印在土地與建築物上,形成了自然災害遺址。日本人嘗試透過石碑來將其海嘯災難經驗傳承給後代,臺灣同樣經歷了1867年基隆海嘯,該地區已經快要到了海嘯週期,如果我們能透過適當的遺跡遺址保存來增加人們的災害記憶,就能提供未來防災減災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