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織接的過去與未來 Posted by 廖紫均 2024-08-01 265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51,適讀年級:八年級 賽德克族的織布技法中, Puniri 挑經技法被視為具體的傳統象徵,臺灣其他的原住民部落並沒有這種技術,因此被登錄為文化資產。這個技術多半施作在盛裝,因其技術的困難,成為每位賽德克的織女們,必須面對的學習挑戰。
別再叫他「喪巾」:以原住民知識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的倡議 Posted by 陳叔倬 2024-06-01 2590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40,適讀年級:八年級 過去博物館對原住民文物的漢字命名,或多或少偏離原住民知識。為避免過去命名造成當代年輕族人不當理解,提出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的倡議。
貝珠在原住民服飾的運用 – 談科博館的貝殼製品蒐藏 Posted by 廖紫均 2024-03-03 3963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SR值543,適讀年級:八年級 本文藉由科博館所蒐藏的原住民貝類衣飾,來探討這類衣飾在使用的文化脈絡中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透過瞭解織造的過程,探究喜好貝類製品的社會,是如何運用與詮釋這一類的製品。
如何製作原住民科學布袋戲 Posted by 陳叔倬 2024-01-03 2269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59,適讀年級:八年級 科博館於2023年臺灣科學節再次推出原住民族布袋戲「吉娃斯勇闖科博館」,藉由原住民角色,進行科博館科學研究成果的推介,介紹博物館如何進行多元概念(原住民族、戲劇、科學、教育)、多元媒介(博物館、布袋戲)的重組與轉化,進行全新的嘗試。
觀音信仰的演變:臺灣的宗教多樣性與文化融合 Posted by 廖紫均 2023-10-09 2791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25,適讀年級:七年級 觀音信仰隨早期移民來臺,經歷晚清、日治、光復,與民間信仰融合,呈現臺灣特有宗教風貌,儀式、神像、詮釋更貼近民間,與原始佛教不同。
ke’ na ‘Tayal 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 Posted by 陳叔倬 2023-09-05 4033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SR值532,適讀年級:七年級 名字,是人們對「物」的稱呼。原住民族適應於各地至今數千萬年,是最熟悉各地萬物的人群,卻因為未熟悉名法則,致使大量科學命名,非由原住民族語命名。然而,一些學者雖非原住民,卻也將原住民族語用來命名動植礦物,讓這些動植礦物「說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