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叫他「喪巾」:以原住民知識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的倡議


過去博物館對原住民文物的漢字命名,或多或少偏離原住民知識。為避免過去命名造成當代年輕族人不當理解,本文提出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的倡議。

完整的文物命名與其對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2009 年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厚達 760 頁的《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一書。該書對漢人文物進行命名彙整,列有 2,251 則辭條。例如 0001 為瓜皮帽、 0002 為鴨舌帽、 0003 為大甲帽、 0004 為風帽、 0005為官帽及收藏盒。以上 5 項即為「帽」分類的辭條列表。該書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委託財團法人福祿文教基金會結合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 26 人研究團隊、 28 個月的研究成果,目的在於「讓大眾正確認識臺灣漢人社會之民俗內涵、行為與核心價值,與欣賞臺灣民俗之美,以補文獻史書的遺漏與不足、正視民俗文物的本質,並提供學術研究及鄉土文化教學之參考…特別是對臺灣歷史、社會、文化與民俗生活的詮釋權、以及對臺灣主體性宣示的深意,有其絕對的重要性。」

相對的,國內的原住民文物,缺乏以上類似的彙整過程。但跟以上漢人文物命名的最大差異,是過往至今進行原住民文物的漢字命名者,極少是原住民。也因此,缺乏的不僅僅是名稱未彙整,漢字命名與原住民知識是否能夠語義互通,問題更大。

《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一書封面照。厚達 760 頁。(圖/陳叔倬)
《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一書封面照。(圖/陳叔倬)

尊重原住民文化詮釋權與文物重新命名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際間的博物館開始正視原住民對自身文化詮釋權的訴求,並積極與原住民合作,重新檢視館藏的原住民文物。其中,許多博物館也開始採納原住民的建議,為文物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重新命名,具有以下目的:

1. 凸顯原住民文化主權:原住民擁有其自身的文化主權,有權利決定如何詮釋和命名自己的文化。博物館做為公共機構,有義務尊重原住民的文化主權,並以原住民的觀點為出發點,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

2. 去除殖民色彩:許多原住民文物的名稱,是出自於殖民者或博物館館員的觀點,往往帶有刻板印象或負面意涵。重新命名可以去除這些殖民色彩,並更貼近原住民的文化與價值觀。

3. 呈現原住民觀點:原住民對於文物的理解與詮釋,可能與非原住民有所不同。重新命名可以讓原住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讓大眾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文化。

一些國際間重要的博物館,已經與原住民互相合作,重新命名文物。國內許多博物館雖開始推展與原住民的合作,但以原住民知識重新命名原住民文物,仍未正式開始。

排灣族 vincikan 織布:文化誤譯與技藝傳承

排灣族語中的 vincikan ,指具有多重織紋的布。但在國內博物館被固定命名為「喪巾」。排灣族一般婦女或許能織 kaliljau (一般布),但很少婦女會織 vincikan 。 kaliljau 是以初階 pinakaitan (平織)技法、或進階 kinaljaqeljesayan (斜紋織)技法,織作而成。平織技法最簡單,單根提竿即可織成。斜紋織較困難,需要經過整經,以數根提杆才能織。婦女具備有斜紋織技法能力後,才有能力進一步織 vincikan 。這時婦女會被部落公認為專業織女,能綜合多重技法,如緹花、挑花、夾織、浮織、束綁等,織出 vincikan 。

被誤名為「喪巾布」的 vinecikan (具有徽號的織布)。(圖/陳叔倬)
被誤名為「喪巾布」的 vincikan (具有多重織紋的布)。(圖/陳叔倬)

Vincikan 的字根是 vincik , 排灣族人對紋身圖案、樑柱門楣圖案也稱為 vincik ,族人鍾興華因此翻譯成「徽號」,不同家族有各自的 vincik 。利用 vincik 織成布稱為 vincikan ,族人織女翁玉華認為這種布是「生命的守護、生活的密碼」。過去時代專業織女發揮她們的智慧,把 vincik 織在布上。若創作的 vincikan 受到家族領袖青睞,領袖會提供兩份材料給織女織作,一份織女保留,一份領袖保留。至此,織女會以忙碌為由,婉拒任何人要求重製。最厲害的織女將由領袖提供食物專心織作,並帶領所有部落婦女精進織藝。

Vincikan 是家族領袖對族人最尊貴的餽贈,只在特殊儀式時使用,像是出生、結婚、巫師昇立、喪儀。但過去博物館只觀察到喪儀,錯誤的將它命名為「喪巾」,影響今日臺灣所有博物館都稱此物為「喪巾」。甚至,族人也開始以喪巾來稱呼,忽略了他原本名字 vincikan 所乘載 vincik (徽號)的重要意義。若不重新命名,將影響後代族人對 vincikan 的正確認識。

泰雅族銅鈴衣與貝珠衣:語義與文化使用的區別

泰雅語的 lukus atang ,是指銅鈴衣,與 lukus qaxa (貝珠衣)不同)。泰雅語中, lukus 是服飾之意, atang 是銅鈴之意, lukus atang 指銅鈴衣。銅鈴衣跟貝珠衣的使用時機不同。族人說:「如果要去跳舞,穿銅鈴衣。如果是去參加盛宴,穿貝珠衣。」因此,不能將不同名字混在一起,命名「貝珠鈴衣」。

被誤名為「貝珠鈴衣」的 lukus atang (銅鈴衣)。(圖/陳叔倬)
被誤名為「貝珠鈴衣」的 lukus atang (銅鈴衣)。(圖/陳叔倬)

排灣族 qata :花紋珠子的命名與誤譯

排灣族語中的 qata ,指單顆的花紋珠子。多顆 qata 串成的項鍊,則稱為 linpa 。但在國內博物館則被固定命名為「琉璃珠」或「蜻蜓珠」。再一次, qata 或 linpa 跟「琉璃」、「蜻蜓」二字無關。「琉璃」指多彩斑斕,但實際上不同 qata 上的花紋,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以「蜻蜓」為名,更受到日文影響。 qata  在日本時期即依循日本國內對該類珠子的命名,稱為「トンボ玉」(tonbo-dama),指墳墓之玉。 トンボ 轉音自英文 tomb (墳墓)。而 トンボ (墳墓)又跟 とんぼ (蜻蜓)的發音近似,使得 トンボ 玉在日本即被誤寫成蜻蜓玉/珠。實際上,這種珠子跟蜻蜓無關,造成此誤差是因為先發生轉音、後發生轉意的結果。

被誤名為「蜻蜓珠項鍊」的 linpa (花紋珠串)。(圖/陳叔倬)
被誤名為「蜻蜓珠項鍊」的 linpa (花紋珠串)。(圖/陳叔倬)

正確命名原住民文物可促進語義互通與文化理解

博物館觀眾普遍非原住民語使用者,原住民文物如何以漢字正確命名,語義互通是關鍵。以原住民知識命名原住民文物,才能正確認識原住民文物。這有賴各博物館同心協力,與原住民共同合作,讓原住民文物的漢字命名能越來越語義互通。

當族人已爭取自稱原住民,並正式寫入憲法,展廳名稱是否也能從善如流?(圖/陳叔倬)
當族人已爭取自稱原住民,並正式寫入憲法,展廳名稱是否也能從善如流?(圖/陳叔倬)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尋找二水的東螺社人,留下來的在哪裡?僅憑蛛絲馬跡尋蹤!

是什麼動力驅使原住民身分取得?月分別?還是地區別?學者分析露玄機!

文面形式的演化:群我差異與親緣關係辨識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