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海岸原住民文物展廳:轉型正義的新視角


歷經5年重建,西北海岸展廳於2022年5月重新對外開幕。(陳叔倬 攝)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過去百年來有相當豐富的西北海岸原住民族文物收藏。自2017年與該地原住民族人合作進行展廳更新,於2022年6月重新開幕。來看這個展廳如何翻轉傳統自然史呈現方式,以原住民族觀點進行轉型正義。

美國博物館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發展

進入族群自主訴求高漲的當代,過去藉由殖民程序蒐藏諸多被殖民族群文物的博物館,也開始反省自身的角色,許多博物館感到有責任帶領當代民眾一起面對過去,將博物館轉化成為一個補償與和解的空間。

因此,美國的博物館開始一連串的轉型正義更新措施。位於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2021年在展示場內新增加一塊告示牌,標註博物館所在地曾經屬於Lenape族土地。在這之前,大都會博物館新聘用了諾比Patricia Marroquin Norby,一位美洲原住民成為美洲原住民藝術的全職策展人。 2022年1月,同樣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從門前台階上移除了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青銅雕像。該博物館是著名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第一集的故事發生地,而羅斯福總統銅像甚至是片中最重要的配角。但今日任何人參觀該博物館都不會再看到那座銅像,因為該銅像的兩側有兩位赤裸上身隨行的美洲原住民和非洲人,長久以來被外界認為富含美國政府殖民美國原住民以及非洲人民的意象。2017年甚至被潑紅漆抗議。最終館方決定移除此銅像。於此同時,館方亦規劃仿效大都會博物館的做法,在圓形大廳立上此建築位於Lenape族土地的牌匾。

原先立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門前台階的羅斯福總統銅像。現在已經被館方移除。(陳叔倬 攝)
原先立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門前台階的羅斯福總統銅像。現在已經被館方移除。(圖/陳叔倬)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西北海岸展廳的轉型正義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於1869年成立,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史博物館。與世界上個大自然史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相似,成立160年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蒐藏有世界各地天文學、地球科學、人類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的大量標本以及文物。其中與人類學相關的展廳,三樓有瑪格麗特.米德太平洋人、平原印第安人、東部林地印第安人、斯皮策人類起源館展廳,二樓有南美洲人、墨西哥和中美洲人、斯達特亞洲人、非洲人展廳。一樓則有西北海岸展廳。其中西北海岸展廳在經歷5年、1900萬美元整修後,於2022年5月13日重新對外開放。

展廳在籌備更新時,就與西北海岸原住民各族族人聯繫,邀請共同參與。西北海岸展廳是該館第一個開展的展廳,於1899年在鮑亞士博士Franz Boas的主持下開放。鮑亞士是現代人類學的創始人,首先支持文化相對論,批判當時人類學主流的文化演化論。他對於西北海岸民族的文化極感興趣,開創了此展廳。不過,自1900年代初以來,該展廳基本上就沒改變,其中對文化的詮釋都是以人類學術語進行。到了2000年館內決定更新該展廳時,明瞭若沒有族人角度的詮釋,會讓該展廳內容再次回到1900年代。

哈尤帕斯Haa’yuups是Huupa’chesat-ḥ族Taḳiishtaḳamlthat-ḥ博物館的館長,也是該族的族人。他對於自然史博物館展示原住民族文物,加以批判。他指出:「我仍然相信這些文物屬於我們,除了在自己的土地上,它們在任何其他地方永遠不會具有真正的價值。」哈尤帕斯將人類學式博物館展示比作海洋公園中的逆戟鯨表演。「我們不需要圈養虎鯨,也不需要在博物館裡展示舞袍和搖鈴。對於我信奉萬物有靈論的族人而言,巨石、樹木、人、野獸等都具有力量和靈性,將文物關在博物館裡無異於監禁。」

哈尤帕斯更對於文物蒐藏的殖民歷史提出批判:「過去的人類學式文物展示,背後藏有一種殖民心態—看博物館有多麼強大!如何能夠展示越多文物越好!讓與文物無關的博物館員終生管理這些館藏是否合理?是否應該將這些文物送回它們源出民族?」事實上,在1990年通過的《美國原住民墳墓保護和返還法案》的指導下,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已經返還了1,850件原住民重要文物,更多返還也正在進行。

最終哈尤帕斯同意參與,擔任共同策展人,並出面邀集其他共10族的族人共同參與。他說到:「即使我同意參與,我希望這些文物能夠以族人語境進行詮釋。我想看到展示櫃中的每一個標題、每一個說明牌,都充滿了族人的話語。我們要做的重要事情,是呈現出族人的精神、信仰,以及跟這些文物的關聯。並且強調文物會流落博物館,是因為外力原因被帶走。」

蓋林Morgan Guerin是Musquean族人。他在2017年被邀請來參與時,手上得到了一份清單,他看了充滿憤怒,因為其中包含外界不得觀看的該族王族神聖器物。他指出:「我來參與其實充滿煎熬。我的族人非常、非常氣憤文物被展示,這些文物被外界展示,暗示我們已經過去、已經消失。但我們一直都在。我有責任提醒外界,我們是誰,我們隨時都在。」 館內北美民族學全職策展人懷特Peter White與族人共同協力進行展廳更新。他指出,博物館多年來一直在返還文物。通過此次展廳更新,博物館將更進一步額外返還更多文物,讓博物館與原住民族之間進行更多的合作。

歷經5年重建,西北海岸展廳於2022年5月重新對外開幕。(陳叔倬 攝)
歷經5年重建,西北海岸展廳於2022年5月重新對外開幕。(圖/陳叔倬 )
「我們的聲音」展示角,呈現當代族人協助策展的心聲。(陳叔倬 攝)
「我們的聲音」展示角,呈現當代族人協助策展的心聲。(圖/陳叔倬)
「我們必須談種族主義!」這是共同策展族人哈尤帕斯的心聲,揭示博物館的展示必須肩負社會責任。(陳叔倬 攝)
「我們必須談種族主義!」這是共同策展族人哈尤帕斯的心聲,揭示博物館的展示必須肩負社會責任。(圖/陳叔倬)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西北海岸展廳的重新開展

2022年5月4日的落成儀式上,身著傳統服飾的不同西北海岸原住民族代表共同出席,祝福西北海岸展廳重新開展。

在10族策展人共同合作之下,更新1,000多件文物的詮釋內容,強調文物的靈性,凸顯是誰製造了它們,並彰顯部落提出關於政府壓制其文化的證詞。

展廳中心區域是一系列展櫃,展出10個生活在西北海岸的原住民族精神、知識和物質文化。每個展櫃前面展示了該主題最好的文物,並提供包括族人觀點的詮釋。這些主題或許是國家特有,或許是地區特有。每個展櫃另包括一個多媒體站,探索傳統、語言、音樂和生活文化的連結,藉此可與相鄰展櫃的主題建立聯繫。展廳裡另莊嚴地聳立著雕刻和有時塗漆的木頂柱,其中大部分是在1910年一次翻修中入館。總共有67件紀念性雕刻,包括房屋柱子和其他雕塑,高度從3到17英尺。

展廳正上方懸吊著一艘現存最大的63英尺獨木舟。它於1878年左右由Haida人以一整根紅雪松原木雕刻而成,用鷹和虎鯨的圖案裝飾了船頭和船尾,是現存最大的西北海岸獨木舟。此後此舟被另一族以嫁妝名義收購,增加海狼圖像和雕刻的長凳。1883年此獨木舟被收藏入館,但1910年為了展覽裝飾了其他民族誇富宴儀式的人物。雖然豐富多彩,但是文化拼貼錯誤,於是在2007年被移除。

展廳四角有四個當代原住民族觀點展示角,包括:a.展場介紹:Tahltan/Gitxsan族人製作的11分鐘影片,審視西北海岸原住民族的歷史、堅持和當前關注的問題。b.我們的聲音:該展覽重點介紹了10族原住民策展人對西北海岸生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環境保護和種族主義等問題的看法。3.代代相傳:當代西北海岸原住民族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展示了當今世代如何以藝術詮釋傳統文化。4.當代畫廊:旋轉畫廊展示當代西北海岸藝術,以「與海共存」開場,該展覽探索海洋對西北海岸人民的意義。現今展示內容為Makah族藝術家Greg Colfax Kla Way Hee 的「捕鯨人的妻子變成鯨魚」(2018年)。 博克斯利David Boxley是Tsimshian族人,參與展廳更新。他指出「最好的一點是,所有的詮釋內容都是經過族人諮詢的結果。這是我們的聲音在說話。」

「我們祖先的靈魂仍在展出及典藏文物中」策展族人蓋林的心聲,揭示文物與族人的連結仍持續。(陳叔倬 攝)
「我們祖先的靈魂仍在展出及典藏文物中」策展族人蓋林的心聲,揭示文物與族人的連結仍持續。(圖/陳叔倬)
「我們仍然存在」策展族人喬治的心聲,揭示文物的詮釋權應還給族人。(陳叔倬 攝)
「我們仍然存在」策展族人喬治的心聲,揭示文物的詮釋權應還給族人。(圖/陳叔倬)
當代畫廊,展出當代藝術家的文化創作「捕鯨人的妻子變成鯨魚」。(陳叔倬 攝)
當代畫廊,展出當代藝術家的文化創作「捕鯨人的妻子變成鯨魚」。(圖/陳叔倬)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拆掉的房子也有價值?識貨者急於蒐購!博物館裡也珍藏一些建築構件

是什麼動力驅使原住民身分取得?月分別?還是地區別?學者分析露玄機!

怎麼「拿麼厲害」?當代部落的紅榜文化,充滿原住民的詼諧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