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縣的文化財保護與推廣所見所聞

カンーガラの 谷導覽行程起點的武藝洞。(圖/李作婷)

此次參訪沖繩縣埋藏文化財中心,一進門中心吉祥物「埋文小象」迎面而來,接著參觀了重點文物整理工作室與遺物保存修護室,了解文物保存過程,特別是木器保存技術,如醣類含浸法及冷凍乾燥。

在 SPHNC 會程最後一天,筆者邀請科博館典藏科同事一同前往琉球大學,拜訪國際地域共創學科的考古學家後藤雅彥教授,並請他為我們安排參觀當地沖繩縣立埋藏文化財中心。

埋藏文化財中心的遺物保存修復室

在埋文中心和後藤教授碰面後,由中心的金城貴子小姐為我們導覽。進去就先看到埋文的吉祥物,「埋文小象」,金城小姐說這是因為「埋藏まいぞう,發音 maizou 」,而「ぞう」這個發音和日文的「象ぞう, zou 」同音,因此設計了這個吉祥物埋文小象君。小象君還會有不同造型和體型,特別是對於兒童體驗室的小朋友們,十分有吸引力。

沖繩埋文中心的埋文小象君。(圖/李作婷)
沖繩埋文中心的埋文小象君。(圖/李作婷)

展廳當中將沖繩縣全縣的重要遺址發掘出土遺物,都做了簡單的介紹與陳列,有重要的舊石器時代人骨,是東亞島弧一帶亞熱帶環境罕見的完整更新世人類遺留﹔用貝殼磨製成鯊魚牙形狀的飾品和小貝珠、 9000 年前的陶器。還有根據出土的生物遺骸殘留,海龜和儒艮的骨頭、蠑螺等貝殼、蟹腳、魚刺等生態遺留,復原出史前時代的飲食。由於地理關係上沖繩和臺灣東北部相近,沖繩的考古文化一直受到臺灣考古界關注,但是目前都還沒有找到相關性。反而由於環境上相似於臺灣東海岸、墾丁、鵝鑾鼻等石灰礁岩地形和亞熱帶海岸熱帶雨林氣候,從飲食內容到文物上,能發現更多相似性。這點在過去閱讀的考古報告中就有感覺,親眼見到文物,更加覺得親切。

這次的參訪重點之一是文物整理工作和庫房,沖繩縣埋文中心有兩大典藏庫、兩個遺物分析室、兩個文物整理工作室,以及一間圖書室。典藏庫一間是收納首里城重要文化財的重要文物典藏庫,無法參觀,但是有介紹內部的手板和圖片,包括庫房門為加厚的金屬防火門,內部收納使用桐木櫃架和桐木盒,全室為木地板。 24 小時溫溼度控制,一般職員無法自由進入等門禁管制。第二間典藏庫,收納首里城其他考古遺物,以及全縣各個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在行進典藏庫途中,我們首先經過文物清理工作室,周圍是幾個清洗文物標本用的洗手槽,中間的桌子是分類、編號拼合、陶器修復等工作區。接著是兩間保存修護工作室,包括金屬器修護室和木器保存修護室。木器工作室剛好有人在工作,我們得以進入參觀,兩名工作人員利用醣類含浸法及冷凍乾燥,緩慢地置換木器中間空隙的雜質和水分,並形成固化的質地,以加固木器避免變形,長久保存。一件木器的保存過程,有時要持續好幾年才能完成。這類工作,在 25 年前筆者在臺大碩士班期間,曾有幸前往靜岡縣埋文中心,參觀過當地處理出土獨木舟古船的保存工作,因此並不陌生。儘管這裡的設備相對規模較小,但還是對沖繩縣立埋文中心積極操作這類木器遺物保存,感到欽佩。雖然沒有進去參觀金屬器修復室,透過玻璃窗還是可以看到裡面雖空間不大,卻也設備齊全。

木器保存處理室有冷凍乾燥設備與含浸池。(圖/李作婷)
木器保存處理室有冷凍乾燥設備與含浸池。(圖/李作婷)
金屬器保存處理室設備完善。(圖/李作婷)
金屬器保存處理室設備完善。(圖/李作婷)

另外兩間工作室,包括繪圖、攝影工作室,以及一間整合報告、排版製作、發掘資料彙整工作室。由於中心同時承接多個考古調查計畫,因此每張桌子都代表一個計畫承辦的中控中心,牆上有工作進度和分配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カンーガラの 谷,驚嘆的文化與生態之旅

「港川人」是沖繩縣重要的考古發現, 1970 年在沖繩縣八重瀬町(具志頭村)長毛區的一個石灰岩採石場中,從深達 20 公尺的岩隙發掘出來。共有 4 具人骨,其中 1 具男性, 3 具女性,共伴許多野豬的骨頭。經過同層採集的碳樣本定年測定結果,大約是距今 18000 年前的遺物。這個發現讓日本沖繩地區的史前文化年代大幅提前,也包括對沖繩地區史前野豬出現的年代也提早了。考古學家們對這群人生活的地點十分感興趣, 2007 年,沿著旁邊的樋川往上游溯源,約 1.5 公里處即為有名的玉泉洞所在的石灰岩地形區,有許多石灰岩溶洞分布。考古學家展開了一連串的調查後,焦點鎖定幾個大型且乾燥的洞穴,果然從中發掘出除了更新世動物化石之外,還共伴石器、骨角器,之後也出土了距今 9000 年前的爪型紋陶器,以及新石器時代由石灰岩塊圍成的組合式石棺,中間是 1 具距今 3000 多年前的俯身葬人骨。這些考古發現,正是在本次預約參觀的當地人稱為「カンーガラの 谷(kan-Ga la no tani)」當中的武藝洞。此行程為預約制,人數限制型的導覽行程。到達集合地點,就是一個巨大、寬廣的石灰岩洞,放著幾個陽傘桌,這是一個洞穴咖啡廳。洞穴上方密布著鐘乳石,洞內還算乾燥,並且非常陰涼。洞穴內一角,有一處覆蓋著帆布的區域,用繩索圍起管制進入。後來導覽小哥說,是正在考古發掘的調查區之一。也就是說,我們正在考古遺址裡面喝咖啡。導覽開始,導遊小哥侃侃而談,流暢的介紹起港川人的考古發現與調查歷史,以及這個地點和港川人遺址的關係。之後介紹了琉球石灰岩地形的特性,以及對於古老人骨保存發揮作用的機制,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啟程前,每人得到一瓶清涼的麥茶,用鋼瓶裝,很保溫,也會拿到有號碼標示的一本英文或中文的導覽手板,可以跟著號碼,對照了解導遊日文導覽的內容。

カンーガラの 谷導覽行程起點的武藝洞。(圖/李作婷)
カンーガラの 谷導覽行程起點的武藝洞。(圖/李作婷)
導遊拿著手板解說港川人的歷史。(圖/李作婷)
導遊拿著手板解說港川人的歷史。(圖/李作婷)

行程一開始,走出鐘乳石洞就進入一片中低海拔森林步道,濕熱的溫度撲面而來。接著會途經一叢茂密的巨竹,雖然非本土植物,但是粗壯的莖幹仍很驚人。後來有女神洞(イナグ 洞),是一個垂直型溶洞,據說洞底的橫穴內有雙乳狀鐘乳石,因而得名。這位女神是沖繩縣自古以來崇拜的創生女神,因此有良緣、安產之意。步道沿著一條河流前進,導遊說這條河就連接到港川人出土的岩隙地區。隨後就到達男神洞(イキガ 洞),也是另一位創生神,洞穴很大、陰暗,河流直接流入洞中。在洞口,導遊發給每隊一盞煤油燈,人群三兩成隊,緩慢地進入洞中。穴居的氛圍油然而生,導遊解說著洞穴地形,並且說明男神洞洞中,最具象徵性的巨大男根狀鐘乳石。出了洞穴,之後的行程中,石灰岩地形與周圍共生的植物生態,持續令我們驚嘆不已。之後眼前突然出現一株從石灰岩頂垂落生長下來的大榕樹,密布的氣根,很具熱帶風情。最後的景點,是由岩頂遠眺 1.5 公里外的港川人出土遺址,至此,史前人視野的共情感,油然而生。身為體驗過臺灣墾丁、鵝鑾鼻生態的我們,倒是對行程規畫設計,以及導遊的專業解說與導覽風格的特色,感到十分有興趣。

從石灰岩頂眺望右前方聚落處的港川遺址。(圖/李作婷)
從石灰岩頂眺望右前方聚落處的港川遺址。(圖/李作婷)

整趟行程 1.5 小時,回到武藝洞前,會經過另一個考古遺址,大家坐下來聽導遊詳述港川人發掘的故事,以及 カンーガラの 谷這個地點和港川人的關係。整體上,行程是以考古遺址的古人類開頭,包含了自然景觀的特殊石灰岩地形、熱帶季風雨林生態解說,最後再以古文化結尾。第一次看到民間社團能如此熱情、投入的介紹考古遺址、遺物,且充分傳遞了考古遺址的重要性,讓參與者感受到保護考古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如此寓教於樂,與民間合作的模式,值得臺灣相關文化保護單位借鏡。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模仿古人造工具?教你打製石器,成為摩登原始人!

為何古人把世界分為兩個對立面?東勢出土的石刀或許可說出一些故事

考古生態遺留標本的保存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