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菇的裙底風光

圖/周文能提供

雞油菌

本文簡述菇類的野外拍照、採集方法及室內巨觀描述,接著進入研究室,經由顯微觀察子實層內的孢子、擔子、囊狀體、菌絲等構造,以及如何將菇菇做分類。原來看似小巧的菇類中蘊藏著許多細節,帶大家一同領會菇菇令人著迷之處。

菇菇可遇不可求,偶遇時不免即時拍照一番,常驚訝其美艷動人,深深被它吸引而不能自拔,於是開始追拍的生活。有一次在野外上課,好不容易遇到一朵紅菇,拿出相機及腳架來一場裙底風光實拍秀,喬了又喬好一陣才大功告成,接著學生們卻個個拿手機輪番上陣,簡單一按就拍成,真的「有影才敢講」,其效果不輸專業相機,其中還是蘋果 X 比較厲害,真讓我汗顏,時代進步手機也逐漸取代相機了。

似茶色蛋鵝膏
似茶色蛋鵝膏
小菇屬
小菇屬

菇菇的型態

把菇菇整個翻倒,左右上下盡情拍個夠,接著才把它裝進袋中,攜回實驗室準備顯微觀察。開始之前先量身訂製,從高矮胖瘦、膚色、裝飾等等看得到的地方皆要仔細描繪紀錄,最後最重要是記得給它編號、發現的日期及地點,再簽上自已名字以示負責。再次把菇菇抬上桌面,一般先用刀片從頭到尾剖開,看肉質是否會變色或流汁流液,是實心還是空心,再用鑷子從裙底褶處及頭蓋表皮處夾一小片組織,用顯微鏡(400X 及 1000X)剝絲抽繭觀察。如有需要也可以使用肉體或孢子分離技術幫它傳宗接代,然後切部分肉體冷凍冷藏,以備不時之需。接著是烘乾保存它。

囊狀側耳
囊狀側耳
雞油菌
雞油菌

一朵小菇蘊藏的細節

為何要拍菇菇的裙底風光,其實一般人只拍外表欣賞,而常常忽略菌蓋下方的子實層。子實層的排列方式,大多數是褶狀,少數為孔狀、蜂窩狀、褶稜甚至平滑。另外也可以觀察子實層在菌柄上的著生方式,大致分為離生、彎生、直生及延生,以及有無小褶、褶緣特徵、受傷後有無乳汁或變色等等,都是野外辨別的依據。

子實層是產孢組織,產生孢子的擔子,是附著在子實層上,不只擔子,還有形形色色的囊狀體穿插其中,最重要是孢子形狀、大小、顏色及遇碘反應。擔子是 4 個孢子或 2 個孢子(極少數是 1 個孢子);囊狀體的形狀、是厚壁還是薄壁、頂端有無附屬物。菌蓋或菌柄表皮及菌肉組織,可以觀察菌絲不同構造,是厚壁、條狀或囊狀、是否有扣子體。想要看到這些構造需要靠顯微鏡來觀察,日後如有爭議或需要,把分離的菌種或冷凍保存的菇體定序比對。

叢傘絲牛肝菌
叢傘絲牛肝菌
口蘑科
口蘑科

菇類的分類方式

傳統分類是先觀察子實層形狀、著生方式,菌蓋平滑或有無其他如鱗片黏液條紋等,再從菌柄有無菌環及菌苞、基部膨大或假根,並將孢子印出顏色來辨識菇菇,這些形態上的觀察是正港外貌協會。但當菇類的發現越來越多時,從外觀分類就稍嫌不足,好在有顯微鏡出現,所以加上顯微構造如孢子、擔子、囊狀體、菌絲,可以更進一步用內在美來補助分類。

現在因分子生物當道,靠定序就搞定一切分類。在實驗室把菇體定序比對就完成分類,而且新種、新新種(同一種可發表許多不同新種)就出現一堆,或把綱、目、科、屬改寫,所以現在是分類學最混淆的時代,演變成處處是真菌,處處沒真菌的亂象。自已也對傳統分類學愈來愈沒把握,尤其對寄照片或標本來求問者,大多回覆不知道,對不起!是真的不知道,因為常被定序比對的結果打槍。

黑柄微皮傘
黑柄微皮傘
紅菇屬(圖/林試所陳致麗提供)
紅菇屬(圖/林試所陳致麗提供)

展望未來,AI(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或許人人都有 AI 機器人隨側在旁,遇到任何生物,就可及時告知物種,是新種就馬上發表登錄,那時菇菇(真菌)就會大放異彩,因現今菇菇還有許多未知種,這也是菇菇令人著迷之處。

菌褶縱切面示意圖。Ba:擔子;Ccy:緣囊狀體;Pcy:側囊狀體;Lac:乳管菌絲;Sp:孢子。
菌褶縱切面示意圖。Ba:擔子;Ccy:緣囊狀體;Pcy:側囊狀體;Lac:乳管菌絲;Sp:孢子。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萬事「如意」!臺灣野生靈芝傳奇的研究歷程

黃麴毒素令人聞之喪膽!它就是一種真菌毒素,是潛藏於食物中的危險物質

桑黃傳奇 – 探索森林黃金的古今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