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張大一點?!還是很難看到「小菇」,先進的相機幫你一目瞭然!


圖 / 周文能提供

蛇蟲草-TORI合成

想要發現小菇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在野地到處翻枝倒葉的尋覓,大部分都是偶遇。直至6-7年前發現一款數位相機,輕而小巧,主打防水及近拍效果,果然一試成主顧。

個體大小從微米到數米長的真菌

科博館曾「眼不見微菌—微真菌特展」,要讓民眾了解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微真菌,此與本文「很難看小菇」有什麼區別呢?下文提供讀者一個思考的方向。真菌的個體多樣,有可以小到肉眼看不到,僅數微米大小的酵母菌,也有大到一米長以上的多孔菌。「菇」在真菌學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大型真菌,大致分屬於擔子菌門與子囊菌門,以菇體直徑大小標準來劃分,即5公分以下的為小型,5-10公分者為中型,10公分以上者為大型,超過15公分者可視為特大型。

本文的「小菇」是指肉眼很難看得見的菇類,並非專指小菇屬的菇類

本文「小菇」不是專指小菇屬(Mycena)的菇類,而是泛指肉眼很難看得見的菇類,大小在5mm以下,在野外需要用放大鏡來輔助觀察,實際上採集如只有1-2朵小菇是很難做分類研究,因為若做鏡檢或分離菌種時,標本就化為烏有。另外,拍攝記錄需要特別笨重的鏡頭及腳架才能微距拍照,費力、費工又費錢,有時也很難拍出清晰的畫面,所以遇到此類小菇當下就「眼不見為淨」,直接忽視它的存在,除非它成群結隊出現。其實想要發現小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在野地到處翻枝倒葉的尋覓,大部分都是偶遇。直至6-7年前由開照相館的學弟介紹一款某牌TG數位相機,輕而小巧,主打防水及近拍效果,果然一試成主顧。TG數位相機隱藏一個可以連拍10張,自動焦點疊合的顯微拍照功能,讓筆者真是如魚得水,開始狂拍小菇,或以前無法拍到的細微構造,同時也到處宣揚此機強大之處,直至現在拍菇的同好幾乎人手一機,該廠牌應該感謝我的代言才是,可惜該廠牌已經被併購而走入歷史了。但是數位相機因不能手動對焦,遇到更小小菇(2 mm以下)它就很難對焦,或者景深太淺,是它的不能之處。

蛇蟲草-TG合成
蛇蟲草-TG合成

眼見為憑 !焦點疊合自動顯微拍照系統,能快速提供清楚的微觀影像

2020年8月國研院海洋中心與科博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引進海洋中心研發的的「焦點疊合自動顯微拍照系統」(TORI FOCUS),能快速提供清楚的微觀影像,讓研究證據更「眼見為憑」。立體顯微鏡拍照,又開啟筆者拍小小菇新紀元。TORI FOCUS與TG數位相機原理相同,皆為疊圖合成照片,但TORI FOCUS可以在設定景深清晰範圍及連拍張數後自動拍攝,有效降低失誤影像,省時又提高影像解析度,而且連比例尺都可設定好。唯一麻煩的是要如何把標本帶回工作室,而且因是活的標本要及時拍照。在此感謝地質組主任及同仁體諒,常常把時間讓給我操作拍照。以科學角度而言,照片要儘量表現真實,美感是其次,這跟一般生態拍照是稍微不同的手法。更期許國研院海洋中心能持續開發更高倍顯微鏡,屆時連菇類孢子、菌絲等顯微構造也能拍得一清二楚,那就趨近完美了。

Xylaria pisoniae-TORI合成
Xylaria pisoniae-TORI合成
Brunnipila sp.-TORI合成
Brunnipila sp.-TORI合成
Lachnum sp.-TORI合成
Lachnum sp.-TORI合成
Hohenbuehelia sp.-TORI合成
Hohenbuehelia sp.-TORI合成

3D掃描相對簡單後製團隊才是重要關鍵

「德國團隊用全新 3D 掃描平臺,爲昆蟲製作數字標本」,這則報導說明如何從400個不同的空間方向拍下近25,000張照片,最終將其組合成高分辨率的3D昆蟲模型,並將昆蟲的表面紋理上色,在電腦上觀看模型的人可以旋轉、放大細節,或是測量其中一部分的尺寸,甚至是用3D列印機創造一個放大的物理模型。在前幾年看過這報導後,自己也嘗試製作3D菇類掃描,但因能力有限,只能用自製手動旋轉臺,從上中下3個空間72方向拍下近216張照片,再用程式建構3D模型,真的大費周章,另外還去觀摩3D掃描器,在折騰一番之後得到的結論是放棄,因這技術對單朵菇還好,對整叢菇就無法度。事後得知3D掃描相對較簡單,後製團隊才是最重要關鍵。數位博物館是未來趨勢,自然科學的標本如何製作數位化,是個重要的議題。

Lepiota sp.-3D
Lepiota sp.-3D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靈芝的拉丁學名為何?

黃麴毒素令人聞之喪膽!它就是一種真菌毒素,是潛藏於食物中的危險物質

酵母菌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