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動力驅使原住民身分取得?月分別?還是地區別?學者分析露玄機!


圖 / 陳叔倬提供 

1999-2019年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過去 20 年間臺灣原住民人口成長快速,其中非自然增加人口遠高於自然增加人口,也就是出生報戶口時非原住民、成長後才移入成為原住民。但對於取得的時間,沒有條件限制,普遍以 8 月最高。(圖 / 原住民族委員會)

出生報戶口時非原住民、成長後才移入成為原住民

2018 年時我曾經發表〈原住民「非自然增加」人口研究〉一文,談到過去 20 年間臺灣原住民人口成長快速,成長率遠高於全國戶籍人口成長率,原因非自然增加人口遠高於自然增加人口,也就是出生報戶口時非原住民、成長後才移入成為原住民。 2019 年我繼續發表〈原住民身份取得的法律演變〉,解析這20年來原住民人口快速增加的重要背景,是 2001 年《原住民身分法》公告施行,放寬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

根據《原住民身分法》,獲得原住民身分的必要條件,需要有原住民身分的尊親屬,以及從該尊親屬的漢原姓或取原住民族傳統名。但對於何時申請,沒有限制,於是本文分析何時向戶政單位申請取得身分,以及呈現今日原住民身分取得背後的動力為何。

1999-2017年全國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1999 – 2017 年全國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1999-2019年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1999 – 2019 年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族外通婚數日益升高,原漢通婚有代間傳承傾向

一般情況下,原父原母或原父漢母子女較容易跟隨父親從姓,在子女出生登記時同時申請原住民身分較為方便。反之,漢父原母子女需要跟隨母性才能跨越從姓/原名門檻,在子女出生登記時往往未同時申請原住民身分。人口學者林季平(2017)分析 2013 年 7 月原住民全戶籍,發現 31.3% 原住民男子外婚非原住民女子、41.8% 原住民女子外婚非原住民男子。漢夫原妻婚姻比率高於原夫漢妻比率,推測漢父原母子女數亦高於原父漢母子女數,才使得社會增加數高於自然增加數。人口學者劉千嘉、章英華(2018)運用 2007 年「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調查研究」及 2013 年「族語保存現況調查研究」兩份研究調查資料,發現以下趨勢:a. 越晚近世代同族婚比例越低,跨族群婚與原漢通婚比例提高;b. 婚姻模式的代間傳承隨婚配類型而定:原漢通婚有代間傳承傾向,親代通婚子代越易通婚,但跨族群婚的代間傳承傾向不明顯。當原漢通婚數越高,原住民身分取得時間就越不同於出生時間。

為使子女獲得原住民升學外加保障,選擇就學期間取得原住民身分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王前龍在〈原住民身分認定法規沿革與 25 年兩性原住民人口增加之構成〉(2017)文章中,發現的高峰。作者推論原住民於就學期間是取得身分的高峰,反映出就學補助與升學加分的影響。王前龍另外在〈原住民兩性人口增加趨勢及極值估計〉(2017)文章中,發現國中時期增幅大於國小時期,作者推論國中階段受升學加分影響較國小時期為高。王前龍在〈教育權利保障改制下兩性原住民人口季節性增加與離群值比較〉(2017)文章中,則關切原住民人口增加是否有特定時間激增的現象,發現原住民在月分別增減數中,以 3 月、 6 – 9 月大於月平均,4 – 5 月、10 – 隔年 2 月小於月平均。作者推測是為了使子女獲得原住民升學外加保障的緣故,眾多漢父原母讓子女跨越從姓/原名門檻,取得原住民身分。但平日忙於生活,使得中、小學開學成為申請的熱門時間。可惜的是,王前龍論文中的原住民人口增加分析都僅進行內部比較,未能與全國人口變遷進行外部比較,缺乏整體性。

1999-2016年非六都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1999 – 2016 年非六都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1999-2017年六都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1999 – 2017 年六都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

與全國人口增減比較,原住民人口增加快速

圖 1 顯示全國入籍增減數。全國入籍人口超過 99.9% 為初出生者,移入者極少,因此全國人口增減月份分布,與出生增減月份分布一致。下半年全國入籍人口增加數逐漸增高,其原因是許多國人於年初時懷孕後、懷胎十月至年尾出生。理論上原住民初出生者的月增加分布,應該與全國初出生者一致,亦即與全國入籍月增加分布一致。但相較之下,原住民身分增加趨勢與全國非常不同。圖 2 顯示在月分別的原住民人口增減數分布中,普遍以 8 月最高,並因為 8 月增加數拉高,連帶地造成 8 月以後的月增加數下降。原住民人口增減月分與全國人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申請取得原住民身分者大多不是初出生者,而是出生後選定特別月份提出申請,而暑假時間是申請身分的極佳時機點。某年 3 月特別高,經查是 2001 年,因為該年 2001 年 1 月 1 日《原住民身分法》公告施行,初公告當年 3 月出現申請高峰。

開學前申請取得原住民身分,是各地原住民的普同狀況嗎?圖 3 與圖 4 顯示非六都 vs. 六都原住民月分別人口增減數。首先,六都原住民月分別增加數平均約為 400 – 600 人,而非六都原住民月分別增加數平均約為 200 – 400 人,顯示原住民人口增加數在六都高於非六都。其次,非六都原住民暑假時人口突然增加的趨勢,不若六都原住民明顯,顯示六都原住民較多社會增加、而非六都原住民有較多自然增加。

隨著身分而來的福利,具有決定性的關鍵

我在發表論文〈認同的威名:漢父原母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的人口研究〉(2018)中,提出人口快速增加現象凸顯出原住民認同已不再是汙名,即使必須跨越從姓/原名門檻,高比例具原住民身分資格者皆已取得原住民身分,呈現出認同的威名。但即使是必須跨越「從姓/原名門檻」,背後社會因素為何?本文提出進一步的觀察,藉由人口月分別增減數分析發現,隨著身分而來的福利,具有決定性的關鍵。認同與福利本來就不應該是互斥,但若原住民人口持續增加,是否使得量變造成質變,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史前時代的溫度魔法,談「同火的日子」特展

排灣族祖靈柱的歸宿?婚姻結盟嫁入博物館!國寶登錄的多元敘事

尋找二水的東螺社人,留下來的在哪裡?僅憑蛛絲馬跡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