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與古代人邂逅,話說竹山史前文化


圖/劉克竑提供 

石器使用方式

竹山鎮是南投縣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帶,舊稱「林圮埔」。清朝年間,為通往東部後山的重要中繼站。早在 1902 年,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就曾在竹山地區發現 3 個史前遺址,後來的考古學家又陸續在竹山發現了 30 幾個史前遺址,採集許多石器與陶器。

穿越時空,發現南投竹山的神秘史前文明!

竹山鎮位於南投縣的西南部,北臨濁水溪,南倚高山,最高處為鹿屈山(海拔 2288 公尺),最低處為濁水溪香員腳沙(海拔 106 公尺),高度落差相當大。在山高水長之間,有發達的河階地形,有錯綜的山丘,也有寬廣的緩坡與平地,地形比較複雜。

竹山鎮是南投縣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帶,相傳鄭成功派部將林圮進入竹山地區開墾,因此舊稱「林圮埔」。清朝乾隆年間逐漸成為聚落,形成市街,為通往東部後山的重要中繼站。但人類進入竹山地區居住與活動的時間,其實比明清時代要早得多了。早在 1902 年,日本人類學者森丙牛(森丑之助)就曾在竹山地區發現 3 個史前遺址,後來的考古學家又陸續在竹山發現了 30 幾個史前遺址,採集許多石器與陶器,這些史前遺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距今 4500 年至 3500 年前。
  • 新石器時代晚期,營埔文化,距今 3500 年至 1800 年前。
  • 金石並用時代,大邱園文化,距今 1800 年至 1000 年前。

這些史前時代的人類在竹山地區已經生活了好幾千年,是原住民與平埔族的祖先,留下了許多遺物與遺址,但除了考古學者之外,幾乎不為社會大眾所知。

陳聖明先生發現竹山史前遺址,2000 多件標本震撼收藏!

陳聖明先生,祖居竹山,當他在東海大學就讀時,曾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打工實習,學會不少考古學知識。民國 90 年前後,他在臺中市西屯區住家附近散步時,曾在衣蝶百貨大樓的施工現場,意外看見了一些史前陶片,成為發現惠來遺址的契機。他因為老家竹山地區的史前遺址少人聞問,因此利用假日,孜孜不倦地於各考古遺址進行地表調查,採集石器與陶器標本,經年累月竟採集了 2000 多件。他原本希望將這批珍貴的標本,保存在竹山,因此分別安置在社寮文教基金會與竹山鎮圖書館,但數年之後,這兩個單位都感到缺乏專業能力與設備,無法理想地保存這批標本,因此又都轉贈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入藏。在這批史前遺物的基礎上,社寮文教基金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共同籌辦「與古代人邂逅-竹山史前文化特展」,於 2020 年 9 月 26 日起,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展出。展示的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對竹山地區的史前文化,能夠有初步的認識,藉著各種石器及復原品,讓大家能夠了解史前居民的生活方式。展出的標本,以石器較多,陶器較少,大致包括下列幾種:

石器組圖
石器組圖
石器使用方式
石器使用方式
  1. 打製石鋤

打製石鋤是史前人耕田挖土和除草的工具,是最常見的石器,尺寸有大有小,都是先從大石塊上打下石片,再沿著石片周邊打剝整修而成。一般尺寸的打製石鋤,形狀像牛舌餅,要綁在短木柄上,以單手操作,適合在斜坡農地使用。

  1. 大型打製石鋤

有一些打製石鋤尺寸大,也比較笨重,必須裝上長木柄,以雙手操作,一般是在平坦的農地上使用。少數大型石鋤的頂端打成二個突起狀,有的考古學家稱之為「冠頭石斧」,這次展出的標本只有殘件。有人認為這 2 個突起與綁木柄的方式有關,也有人認為這種石鋤尺寸太大,很不實用,可能是儀式性的工具。

  1. 磨製石鋤

有一小部分石鋤製作得比較精緻,在打剝成形後,表面再用砥石磨平。磨製石鋤的裝柄方式和用途,與一般石鋤相同,但挖土時,因為刃部比打製石鋤整齊,而且泥土不太會黏附在器身表面,所以挖掘的效果比較好。

  1. 磨製石斧

磨製石斧與磨製石鋤的外型看起來很像,但磨製石斧的器身比較厚,刃部接近中鋒,而且磨得非常鋒利。相較之下,磨製石鋤的刃部就比較圓鈍。這是因為磨製石斧是砍樹的工具,而磨製石鋤是挖土的工具。磨製石斧裝柄的方法,可能是先在木柄上,挖一個大小、形狀合適的穿孔,再將石斧的頂端塞進孔內,由於刃部較寬而頂端較窄,所以越用就越牢固。

  1. 錛鑿形器

錛鑿形器大部分通體磨製,主要的特徵是刃部為偏鋒,一般把寬的稱為石錛,窄的稱為石鑿,都是木工用具,用途為砍切刨鑿。石錛的裝柄方式與石鋤類似,而石鑿的裝柄方式與現在木匠用的鑿子比較接近。

  1. 石刀

臺灣史前人會種植小米與稻米,而石刀是採收穀穗的磨製石器,器形呈扁平的長條形,刃部在器身長邊一側,有 1 個或 2 個穿孔。石刀的使用方法是在孔內穿一條短繩圈,將石刀握在手掌中,以食指穿過繩圈,用拇指將穀穗下方的莖壓在石刀寬面上,轉動刀身以刀刃截斷莖部,整個過程只需單手操作,但一次只能採摘一株穀穗。

  1. 矛鏃形器

矛鏃形器包括矛頭和箭頭,形狀類似,都是等腰三角形的磨製石器,兩側邊有刃,前端為尖鋒,但大小不同。箭頭安裝在竹箭桿上,桿粗約 6-8 mm,以弓射箭。矛頭裝在木或竹的桿上,桿粗在 20 mm 以上,矛可以用手投擲或戳刺。矛與箭都是打獵的工具,也可以當作武器。

  1. 石片器

石片器是從大石塊上打剝下來的石片,一側邊較厚,可以手持;另一邊薄而鋒利,可以當成小刀來切割。

  1. 網墜

在小礫石上鋸出凹槽,再綁在漁網上,讓漁網下沉捕魚的器物。

  1. 石球

當作槌子打剝石器的工具。

  1. 陶紡輪

裝在竹桿上,把麻纖維紡成麻線的工具。

假如只展覽史前石器,恐怕還是無法讓觀眾了解這些石器的用途,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因此我們請陳志誠先生仿製了各種石器,並安裝木柄,放在展場可供觸摸,使觀眾對石器的用法能有深刻的體會。根據這些器物,我們推測竹山地區史前人的生活方式是定居在村落中,山田燒墾、種植榖類作物、狩獵動物、以魚網捕魚、燒製陶器、以陶容器煮食物、以麻纖維紡線、以麻線織布做衣服等。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印痕陶片中的史前稻米,稀有現身彰化縣牛埔遺址!

模仿古人造工具?教你打製石器,成為摩登原始人!

清水.中社遺址出土人骨!考古隊妙手回春斷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