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搶救!透過挖掘,史前人讓我們明白些什麼?清水.中社遺址的考古遺物現身說法!


圖 / 黃琇娟提供  

越窯青瓷碗

臺中市的清水.中社遺址南社的年代,大約在距今1500年到1000年之間,屬於番仔園文化早期。當時這裡的居民已開始使用鐵製工具,但只挖到一些碎鐵片,反而挖出不少石器。此外還發掘出越窯的瓷碗,可能表示在唐末、五代至宋初,已有中國商人來臺灣和平埔族人的祖先交易。

科博館考古隊在清水.中社遺址南社進行搶救發掘

2019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的考古隊,在臺中市清水區的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進行搶救發掘,一共挖出了43具史前人的骨骸,當時根據出土陶片的特徵,判斷這個史前遺址的年代,大約在距今1500年到1000年之間。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第13號墓葬的人骨做了碳十四年代測定,結果有95﹪的機率,這人死亡的時間是在1510–1352 BP,也就是在公元440年到598年之間。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的史前文化屬於番仔園文化早期,居民是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祖先。本文將簡單敘述在這裡挖到的考古遺物。

鐵器時代的清水.中社遺址南社,挖出不少石器

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的史前文化屬於鐵器時代早期,也可稱為金石並用期。當時這裡的居民已經開始使用一些鐵製的工具。不過他們不會自己煉鐵,應該也不會製造鐵器,所以他們用的鐵器,可能是向臺灣北部沿海其他史前族群,或中國商人交易來的。只是這裡的環境,很不適合保存鐵器,所以考古隊只挖到一些鐵器碎片,無法辨認器型。反而挖出不少石器,器型包括打製石鋤、磨製斧鋤形器、石刀、錛鑿形器、石片器、石鎚等。

這次挖到的打製石鋤,彼此間的形狀和尺寸差別大

打製石鋤是史前人耕田翻土和除草的工具,製造時先從變質砂岩質地的大礫石上打下石片,再沿著石片周邊打剝整修而成。這次挖到的這批打製石鋤,彼此之間的形狀和尺寸差別很大,有上下同寬的、上窄下寬的,還有帶柄部的,大部分一面帶石皮。使用時要綁在木柄上,與現代的短柄小鋤頭相似。磨製斧鋤形器中有一部分形狀與打製石鋤大致相同,只是在打剝成形之後,表面再用砥石磨平,用來挖土比較方便。另一部分的磨製斧鋤形器,外形雖然差不多,但刃部比較鋒利,有時帶有缺損破片,可能是砍樹用的斧頭。

打製石鋤圖
打製石鋤圖

磨製馬鞍形石刀農具既費時又麻煩,古人別有用意

清水.中社遺址的史前居民用石刀採收穀物,最常見的器型是馬鞍形石刀,器身呈扁平的長條形,刃部位在器身長邊一側,背邊向內凹,兩端突出呈角狀,形狀有點像馬鞍,器身中央有1個穿孔,經常從穿孔處攔腰折斷。除此之外,還有半月形和長方形的石刀。比較奇怪的是,磨製馬鞍形石刀既費時又麻煩,使用效果卻與製作簡易的長方形石刀沒什麼不同,為什麼非要這麼做呢?如果是儀式性器物還比較容易解釋,偏偏石刀只是普通農具,古人有些行為真令人費解啊!石片器是從大礫石上打剝下來的石片,一側邊較厚,可以手持;另一邊薄而鋒利,可以當成小刀來切割,可能也可以代替石刀,用來收割穀穗,也挖到了不少。

馬鞍形石刀
馬鞍形石刀

沒挖到矛鏃形石器,判斷當時可能已用鐵製的獵具來打獵

錛鑿形器大部分通體磨製,主要的特徵是刃部為偏鋒,一般把寬的稱為石錛,窄的稱為石鑿, 都是木工用具,用途為砍切刨鑿木材,與現在木匠用的一些手工具類似。由於在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出土了大量的獸骨,卻沒有挖到矛鏃形石器,判斷當時可能已經使用鐵製的矛頭、箭頭、刀等獵具來打獵。

這次出土的石鎚數量不少,使用前未再加工

製造石器的工具包括石鎚和砥石。這次出土的石鎚數量不少,都是史前人找來的天然礫石,使用前未再加工,表面還帶著石皮,形狀大部分為長橢圓柱形,也有些呈卵圓形。這些石鎚兩端都帶著密集的打擊疤,用途是從礫石上打剝石片,製造石器。砥石的質地為粗鬆的砂岩,大小與形狀各不相同,但都有明顯的磨面,是磨製石器的工具。

陶器主要功用,是當作烹煮食物的鍋子

在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挖到的陶容器破片數量非常多,器表與陶胎的顏色大部分是灰色,只有一部分陶器表面呈淡橙色、灰褐色或黑色;陶質以細砂陶為主,少數是粗砂陶。器型大部分是圓腹罐,器形為侈口、縮頸、圓腹、圜底,器身最寬處在腹部中央。這種容器的主要功用,是當作烹煮食物的鍋子,也可稱為陶釜。在清代周鍾瑄主修的《諸羅縣志》中有相關的記載:「杙三足於地,閣木扣於上以炊;或支以三石塊,若鼎峙然。木扣,陶土為之,圓底縮口,微有唇起以承甑。」文中的木扣指的就是圓腹罐。這次挖出的圓腹罐很多是素面的,也有不少在頸部以下有拍印紋,如橫條紋、人字紋等。

保存完整的陶罐,是墓葬的陪葬品

除了常見的侈口圓腹罐之外,也有一些比較特別的陶罐,有一類陶罐侈口歛唇,在口部常帶數圈凹溝,肩部劃波浪紋或刺出櫛點紋,少數為折腹圜底。此外也有比較罕見的侈口高腹罐,器身保存完整,是第41號墓葬的陪葬品。甚至還有雙口罐,以前只在北部圓山文化的遺物中見過類似的,非常稀奇。

折腹罐
折腹罐
侈口高腹罐
侈口高腹罐
雙口罐
雙口罐

陶缽的用途可能類似碗,用來盛裝食物

另有一些陶缽,缽口大底小,沒有內縮的頸部,大部分為敞口或歛口,圜底、平底或微凹底。陶缽的用途可能類似碗,用來盛裝食物,但有些陶缽的形式與大小都與陶蓋相近,只是沒有把手,因此部分陶缽或許兼作陶蓋使用。有幾件陶缽的質地、器形和拍印的花紋,非常像苗栗的同類器物,其中有一件完整的,出土在第28號墓葬的附近,可能是陪葬品。

拍印紋陶缽
拍印紋陶缽

出土青瓷碗,判斷是越窯的產品

在清水.中社遺址南社地點的史前文化層中,伴隨出土了5件青瓷碗,還有一些青瓷碗碎片,器形為敞口、矮圈足,在碗的圈足上和碗底內,都有環狀排列的燒痕。根據瓷器學者的判斷,這些瓷碗是越窯的產品。越窯是唐朝、五代時浙江紹興越州的瓷窯,窯址主要分布於慈谿的上林湖一帶。過去學者曾經在澎湖及嘉義東石外海,發現不少越窯青瓷,這次又在清水.中社遺址發掘出越窯的瓷碗,可能表示在唐末、五代至宋初,已有中國商人來臺灣和平埔族人的祖先交易,出現在遺址中的瓷器、鐵器和瑪瑙珠,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越窯青瓷碗
越窯青瓷碗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考古生態遺留標本的保存與管理

為何古人把世界分為兩個對立面?東勢出土的石刀或許可說出一些故事

「山林裡的南島語族」-陳有貝教授開創性地書寫台灣史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