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植物園系列報導(二十) 自然和文化美學交融的科普基地 – 福岡市植物園

如詩畫般的水生植物園。(圖/胡維新)

福岡植物園屬於地方層級植物園,是城市科普教育的基地,除了植物蒐藏、展示和保育等傳統任務,同時肩負科學教育、城市綠化和自然美學推廣的社教功能,園區植栽蓊鬱,也是市民遠離城市喧囂極佳的休憩場所。

邊陲城市仍保有一定的科學底蘊,福岡如何做到?

福岡市(Fukuoka)位於日本九州北部,為福岡縣首府,也是九州的政治經濟中心,全市人口雖有約 160 萬,但位處南境,距離本州的都會圈遙遠,在日本的都會排行中,連前 5 名都排不上。而全市人口中,竟高達 5.0% 是大學生,比例僅次於京都市和東京的部分地區。根據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 1911 年九州大學的設立,對福岡人口、文化和政經地位的提升有關鍵性的影響,使這座日本南方邊陲城市擁有厚實的人文、科學底蘊,有能力維持一座具規模的動植物科普基地。
福岡市動植物園(Fukuoka Municipal Zoo and Botanical Garden)位於博多市區的西南面,從動物園入口處步行約 15 分鐘,可達藥院大通地鐵站,交通相當便利。動物園與植物園雖然分別有不同出入口,且分別位處兩座遙望的山崗,但兩者實為一體票券互通,觀眾可透過園內亞洲熱帶溪谷區的步道及升降梯系統將兩邊串聯起來。植物園的歷史雖可追溯到 1933 年,但現址是二戰後於 1980 年溫室竣工後才重新正名。園區南側坡面,山崗下巷弄交錯,被恬靜的民宅社區所圍繞,是當地居民重要的休憩場所。

位於山崗環繞的福岡動植園大門。(圖/胡維新)
位於山崗環繞的福岡動植園大門。(圖/胡維新)

繪畫美學、文學創作與植物園

植物繪畫是認識植物和研究植物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許多微細特徵可以透過手繪,將它放大呈現,除此之外,不論黑白線繪或是彩色繪圖,都是自然藝術創作的一環。世界上展示繪畫作品的植物園並不少見,分齡且持續舉辦植物繪圖競賽,已成為福岡植物園一大亮點,透過福岡市綠色城市建設協會推廣自然藝術教育,已成為植物園最重要的特色活動,觀眾從入口進入綠色情報館,即可看到當屆作品掛滿整個牆面,並提供每幅畫作講評資訊。

第28回植物繪畫得獎作品展示。(圖/胡維新)
第28回植物繪畫得獎作品展示。(圖/胡維新)

俳句為日文短詩,透過四季、色彩和植物跟自然的交互律動,描繪人與周遭環境的情懷,主題從春芽、紅葉、樹皮到花朵綻放,植物園定時接受投稿,並設有俳句小屋,每月更新這些手稿作品,同時也將詩句中出現的植物,透過系列展示呈現文句中描述的活體,讓自然的美與文字相互輝映,由此可見福岡尋常百姓深厚的文學素養。

秘境尋幽,福岡植物園展示哪些主題?

依據植物園開園 30 週年的資料,植物園進行物種的蒐集、保存及展示,提供市民充滿綠色花草的休憩空間,舉辦各種園藝講座,並依據植物材料特性,推出主題特展,扮演都市綠化事業推動的舵手,提供愛好植物者自然觀察的場域。因此有別於本系列之前介紹的研究型植物園,休憩和科普教育才是福岡植物園設立的主要使命。整體空間規畫與庭園布置的主題也都與此有關,園區大致可分為 3 大類:

(一) 科普空間:1. 植物園大門右側的建築是綠色情報館,內有商店和植物繪圖比賽作品展示,也是公益法人福岡市綠色城市建設協會的辦公室; 2. 位於大溫室的畫廊室,是愛好植物的民眾花卉展室和動手做活動的空間,筆者參觀時牆面正在展示植物園翻新計畫的競圖成果; 3. 位於生命廣場的大會議室,提供植物研修、交流及夜間活動的空間。

(二) 戶外展區:迎賓花壇和噴泉是植物園入口最吸睛的意象,沿著主要道路前進右側為水生植物園,左側則是針葉樹園,可由此透過緩坡通往展望臺,展望臺下方是一個休憩咖啡廳,也是回望動植物園山谷及俯瞰福岡市區最佳場所,沿途展示各類藥用、染料及調味所使用的特用作物,展望臺下方有一片 4900m2 的草地廣場,一旁圍繞著紅葉植物和庭園木兩個主題展區;往溫室方向可以看到排列整齊的玫瑰花圃,園區資料顯示共收集了 280 個各種顏色的品系。

戶外庭園右側,平臺上有兩大花木園,櫻花、杜鵑、茶花和繡球花等溫帶物種為展品大宗,走訪山坡下的日式庭園,徜佯林間享受自然散發的恬靜,一種時間、空間停滯的氛圍,似乎可以洗滌、淨化參觀者的思緒,非常值得駐足。前行的山坡上展示本地野草植物,並以竹類標本為核心,布置了牡丹芍藥園。

植物園大門入口的迎賓花壇。(圖/胡維新)
植物園大門入口的迎賓花壇。(圖/胡維新)
如詩畫般的水生植物園。(圖/胡維新)
如詩畫般的水生植物園。(圖/胡維新)
蒐集了280個品系的玫瑰花壇。(圖/胡維新)
蒐集了280個品系的玫瑰花壇。(圖/胡維新)
恬靜的日式庭園,圖中的涼亭即定期舉辦吟唱俳句短詩的場所。(圖/胡維新)
恬靜的日式庭園,圖中的涼亭是定期舉辦吟唱俳句短詩的場所。(圖/胡維新)

(三) 溫室:位於園區最後面,是一棟由玻璃帷幕所構成的二層樓建築,共分為 6 大主要展示主題。入口處稱為「廻廊温室」,呈現花團錦簇不同品系的九重葛;接續的空間為蘭花溫室;溫室建築的中庭則展示熱帶、亞熱帶的水生植物和微生態系;緊鄰則有盆花溫室,展示適合四季都能在室內吊掛的觀花、觀葉(如秋海棠科)植物等;一旁則為環境條件相異的多肉植物展區;最後再進入占地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展區,主要呈現雨林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展示物種不乏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熱帶果樹和咖啡等飲料作物,從本區可爬上第二層,近距離觀察雨林植物的樹冠層。溫室有 4 位常駐人員,整理維管都相當到位,值得臺灣的植物園學習。

溫室中熱帶、亞熱帶水生植物展示。(圖/胡維新)
溫室中熱帶、亞熱帶水生植物展示。(圖/胡維新)
溫室中的多肉植物展區。(圖/胡維新)
溫室中的多肉植物展區。(圖/胡維新)

地方政府有能力經營植物園嗎?

筆者此次參訪福岡植物園的時間正是北國的隆冬,戶外植栽尚處休眠期,待春暖花開想必會呈現不一樣的景緻。植物園和一般公園經營目標不盡相同,除了專業,更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看到成果,物種保育、社會教育、綠化推廣是植物園除了休憩以外的核心價值,這些項目需要長期經營,更要有自然保育的素養和高度社會共識,臺灣地方政府更迭頻繁,民眾對自然教育的意識仍待加強,經營目標恐隨人員更換而擺盪,公益法人的經營模式是否適合臺灣?資源可否穩定投入都仍待檢驗,最令人擔憂的是淪為蚊子館。福岡可以擁有一座植物園,一個休憩與科學教育間兼容並蓄的場域,著實讓人欽羨。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現代生物分類學濫觴地 –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林奈植物園

花園城市的領航者 – 新加坡植物園(二)

季風雨林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