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文刊載的科普文摘精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及天文和氣象等等,是以科學性、生活性、趣味性等特色,為青年朋友架起滿足求知慾的橋樑,為科普愛好者揚起知識海的風帆。

古代疾病的新探索:從DNA檢驗看史前傳染病的起源和傳播


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人畜共存使得傳染病發生的頻率變多。針對史前流行病的判斷較為困難,以往學者只能從已發掘的考古遺址,特別針對出土遺跡和墓葬異常的現象判斷。近年來科學技術如DNA檢驗的快速發展,讓科學家也可以從人類遺骸中獲取古代傳染病的病原體基因組,這提供新管道讓人們能從實證的角度探究古代傳染病的起源與傳播。

以角窺天:從兜蟲看生物多樣性(一)


前回連載提到,雄兜蟲打鬥前會彼此打量犄角大小,避免不必要的戰鬥。但犄角是否真能反映身體強弱?大角會不會是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如此簡單的懷疑正是近20年的研究重點之一。

自然的奧秘-郵票圖說蠶寶寶的故事(上)


家蠶是人類馴化最早的昆蟲,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養蠶繅絲技術,其後傳至亞洲、歐洲及世界各地。至今,全世界仍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栽桑、養蠶及製絲,本期及下期的館訊就與養蠶繅絲相關的郵票及其背景故事做一簡要的介紹。

保存記憶,預防災害:將自然災害做為文化遺產


自然災害常烙印在土地與建築物上,形成了自然災害遺址。日本人嘗試透過石碑來將其海嘯災難經驗傳承給後代,臺灣同樣經歷了1867年基隆海嘯,該地區已經快要到了海嘯週期,如果我們能透過適當的遺跡遺址保存來增加人們的災害記憶,就能提供未來防災減災的參考。

珊瑚礁中的微生物岩之謎


微生物岩是由微生物在細胞外引發碳酸鈣形成或者聚集海水中的碳酸鈣微粒所造成的岩石。現代環境或者地質記錄裡微生物岩發生的環境和珊瑚礁有顯著的不同。但是近年來科學家陸續在幾個地方全新世的珊瑚礁中發現了微生物岩。為什麼微生物岩會出現在珊瑚礁環境中?珊瑚礁繼續向上生長的時候,在表面之下發生什麼事情?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