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文刊載的科普文摘精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及天文和氣象等等,是以科學性、生活性、趣味性等特色,為青年朋友架起滿足求知慾的橋樑,為科普愛好者揚起知識海的風帆。

星象儀的百年演進:探索逼真模擬星空的歷史與未來


第一種現代的投影式星象儀於1923年研發成功,它可不受天候、地點及時間限制帶來非常逼真的模擬星空。在之後的百年中又產生了針孔、數位等投射技術,近年也出現了LED球幕影像技術,本文便為讀者介紹星象儀百年的歷史,以及未來的展望。

臺灣史前時代石錛大解密:重量、材質、製作與用途


石錛是臺灣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石器之一,使用時間長達數百年。其形狀大致為扁平的長方體,有偏鋒端刃,可用於不同的用途。石錛的尺寸、重量和石材種類變異很大,製作方法有磨鋸法和先打剝後磨製。石錛必須裝在木柄上才能使用,本文介紹3個裝柄和綁縛方式的例子,以供參考。

不可能的任務!蠶寶寶竟然吐出蜘蛛絲?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及人造纖維的廣泛使用,中國大陸及日本的養蠶業日漸衰落。但家蠶作為一種對人類有用的昆蟲,仍然是科學家們持續研究以供人類利用最多的重要生物物種之一,本期及下期的系列報導將介紹讓轉基因蠶吐出「蜘蛛絲」以及家蠶蛹蟲草之開發及利用。

隆起珊瑚礁區的「葉」間偵探


臺灣的隆起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生長在其間的植物必須具有特殊構造以求得生存優勢。科博館植物園的隆起珊瑚礁區中展示了超過60種的原生植物,究竟它們有什麼求生的法寶呢?請跟我們一起化身為「葉」間偵探,從葉子上尋找可能的答案。

西北海岸原住民文物展廳:轉型正義的新視角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過去百年來累積相當豐富的西北海岸原住民族文物收藏。該館自2017年與當地原住民族人合作進行展廳更新,於2022年6月重新開幕。這個展廳如何從傳統自然史呈現方式翻轉,以原住民族觀點進行轉型正義,值得一看。

從監獄到宇宙天體ㄧ黑洞命名至黑洞概念演進


關於黑洞最早的紀錄來自18世紀,在當時古典物理學的框架下,黑洞就是像是個不該存在的禁忌話題。就算到了近代物理開始發展的這一百多年,而黑洞的存在與理論基礎仍然充滿爭議與論戰,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曾經栽在黑洞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