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藍碧海峽潛旅紀行 (一) 當地地理景觀與博比特蟲

由於寬度僅約兩公里左右,在藍碧海峽行船感覺像是一條大河。

位於印尼北蘇拉威西的藍碧海峽,是愛好微距拍攝的潛水人心目中的聖殿。本文將分為四篇,紀錄今年 7 月在藍碧海峽水下拍攝諸多奇妙的海洋生物過程,以及在當地附近景點參訪之紀行。

本篇概述藍碧海峽之地理環境與周遭海底生態,以及拍攝以現代八卦新聞人物命名的海洋生物 – 博比特蟲的經歷。

水下微距攝影的聖殿

藍碧海峽(Lembeh Strait)是印尼蘇拉威西島(婆羅洲島東邊,那個長得像大寫字母 K 的大島),北邊橫伸出去的島嶼狹長北端,與緊鄰的藍碧島(Pulau Lembeh)中間的一條長 15 公里,寬僅約 2 公里的航運水道,也是全球水下微距攝影愛好者的聖殿。

藍碧海峽地理位置。上印尼的蘇拉威西島。下圖為 藍碧海峽。(地圖/擷取自 Google Earth™)
藍碧海峽地理位置。上圖為印尼的蘇拉威西島。下圖為藍碧海峽。(圖/取材自 Google Earth™)

季風和溫暖的海流,將周圍幾座火山噴發的物質帶來這裡,雖然帶來了充沛的營養鹽,卻也讓這裡的海水總是灰濛濛的;大部分的海底看上去就是一片火山灰沙漠,偶而點綴著出現像綠洲般的珊瑚礁。很難想像,這裡蘊藏著超級多種奇形異狀的海洋生物,幾乎一般印度太平洋區的珊瑚礁生物圖鑑上的種類,藍碧海峽都找得到。

而且,很容易找到。

藍碧海峽典型海底景觀,在砂質海底上有許多小動物出沒。
藍碧海峽典型海底景觀,在砂質海底上有許多小動物出沒。(圖/黃興倬)

被火山延誤的潛旅

今年春末,原本筆者預訂參加一個 5 月上旬出發的藍碧海峽潛水攝影行程,但是在 4 月中旬,北蘇拉威西省北方外海的魯昂火山(Mount Ruang)噴發了,印尼當局發布了火山噴發和海嘯的警報,並撤離了警戒範圍內的居民。後來一直到五月初,魯昂火山的噴發仍然沒有歇止的跡象,火山灰甚至影響了鄰國馬來西亞的領空,火山附近的幾座國際機場為了飛航安全,宣布關閉。

這也包括了我們要去的美娜多(Manado)國際機場。

我們潛團的成員從火山初爆發的時候,就接到當地潛店的通知,但是我們仍然抱著一絲希望,每天鎖定印尼國土氣候當局的網站公告,以及美娜多機場的班機起降資訊,祈禱旅程能夠如期成行。直到五月初火山再度噴發,眼看美娜多機場再度宣告無限期關閉,我們不得不斷然將行程延後到 7 月。後續更改機票、行程住宿、旅遊保險、還有團員們各自上班服務單位和公司的請假變動,一團忙亂自是不在話下。

直到 7 月,印尼當地的火山已經穩定下來,天氣海況也進入最舒適的季節,我們終於順利搭上飛往新加坡的紅眼廉航班機,啟程朝聖之旅;轉機來到美娜多國際機場,已經是當日下午了。等候多時的當地潛店人員,將我們的裝備行李搬上車,又開了一個半小時的山路+高速公路,終於來到了比通市(Bitung),我們藍碧潛旅的基地。

比通是這條水道上最大的城鎮,也是漁港和商港的所在。海峽兩側大部份是蓊鬱的山林,零星點綴著當地居民的聚落,以及專門招待潛水客的悠閒渡假村。這裡看不到什麼碧海藍天,沙灘椰林,海水也是深鬱的藍黑色。這次潛旅接待我們的是在美娜多而非藍碧當地的潛店,所以我們捨市郊的潛水度假村不住,而選擇住在市區裡的商務旅館;每天在當地不同的餐廳用膳,反而更有貼近當地居民生活的感覺。

每天早上在旅館用過早餐,就帶著相機,搭上潛店派的車,穿過熙攘的市區直達漁港碼頭,潛水船和潛導們已經等著我們,準備出發尋找海底的小怪物們。

聖殿嚮導

在國外拍微距的潛點潛水,可以向當地的潛導「開菜單」:潛客列出想拍攝的海洋生物種類(或給潛導看照片),有經驗的潛導就會特別留意,找到目標後會用手中的探棒敲氣瓶作響,或是用手燈的閃光呼喚潛客前來。這樣的技能對在地的潛導至關重要 – 客人拍得開心,小費當然就會給得慷慨。我們這次在藍碧,潛店安排每兩位團員有一位導潛負責帶領,而且還有見習導潛在後押隊,看顧因為拍得興起,沒來得及跟上的團員。

還在臺灣的時候,我們同團團員們透過網路,傳了 10 種左右在藍碧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影像,給這次潛旅配合的潛店主,請他轉知潛導們。其中有些種類其實在台灣也有,不過目擊率和藍碧這邊相比,大概就是 3% 和 30% 的差別。而且在藍碧,在小費的誘因下,若是客人一次拍不滿意,潛導們就算要在海底掘地三尺,也會想辦法再次、三次地把生物找出來讓客人們拍到滿意為止。經常我們一次歷時大約一個小時的潛水中,敲氣瓶的聲響可以持續超過 20 分鐘以上,而且就算一個小時到了,也不會急急忙忙要客人上浮做安全減壓,總是再三確認我們拍滿意了,才慢慢回到水面。

當然,我們給的小費也讓他們很滿意就是了。

在藍碧海峽潛水,好的潛導會讓水中攝影事半功倍。
在藍碧海峽潛水,好的潛導會讓水中攝影事半功倍。(圖/黃興倬)

小怪物與牠們的產地

早上 8 點,我們用完早餐從住宿的旅店乘車到達碼頭,旁邊的漁船剛卸完漁貨,漁工們正在整理網具,地上還散落著無人青睞的下雜小魚,水面的浮油反映著虹彩,空氣裡混雜著漁獲、重油、香菸、以及人的體味。我們這些潛團觀光客們,手上拎著水下相機,穿著一派輕鬆休閒,在當地漁民注目下魚貫上船,出港前往當天的潛點。

比通漁港上午是最熱鬧的時候,眾多漁船在此卸貨、運補。
比通漁港上午是最熱鬧的時候,眾多漁船在此卸貨、運補。(圖/黃興倬)

潛旅那幾天時雨時晴,幸運的是海峽內無浪無流。船平穩地像是在水面上滑行,幾乎感覺不到什麼晃蕩。海峽兩岸的景色清晰可見,蓊鬱的山林,深藍帶黑的海水,如織的舟船,給人一種彷彿在河道航行的錯覺。

由於寬度僅約兩公里左右,在藍碧海峽行船感覺像是一條大河。
由於寬度僅約兩公里左右,在藍碧海峽行船感覺像是一條大河。(圖/黃興倬)

目的地到了,領隊潛導操著帶著濃重印尼腔的英文,簡報這個潛點的地形、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生物。然後我們潛團的領隊,就會發下給導潛們的小費。每天一早就拿到小費感覺就是不同,每個導潛和小幫手們臉上都笑開了花。接著導潛和小幫手們開始幫我們著裝,從船的兩舷翻身下水。藍碧海峽各潛點的深度從 5 公尺到 25 公尺不等,坡度平緩,沒有什麼深谷峭壁。生物多半在看似沒有生機的海底沙漠上出沒,或是棲息在如綠洲般的珊瑚礁中。底砂由黑色的火山灰、粗砂、以及珊瑚碎屑構成,是典型淤泥潛水(muck diving)的海域:當潛水觀察生物時,因為大多貼近底質,潛水員必須維持適當的中性浮力,游泳移動的動作必須放輕,否則很容易將底砂揚起,除了驚嚇動物以外,也不利於拍攝錄影。

我們緩慢地下潛,調整好中性浮力,保持在距離海底約 1 公尺上方踢著蛙鞋前進,當發現什麼有趣的動靜,我們便緩緩吐出胸腔中的空氣,腳不著地,用手輕撐海底緩慢移動接近,看看那究竟是何方神聖。

以八卦人物為名的海底殺手

博比特蟲(磯沙蠶 Eunice aphroditois,英文俗名 Bobbit worm)是我們這次潛旅開給當地潛導「菜單」中的首要目標。當初潛導們看到名單中有牠還不禁失笑:「博比特蟲?我們這裡很多啊!」聽到這裡,我們無不期盼親眼目睹這種傳奇性海洋生物的機會到來。

這種藏身在沙地裡的大型多毛類,有著如剪刀般鋒利的口器,當夜幕降臨,牠們就會浮現在沙地表面,張開口器,等待無戒心的生物路過,就會猛地衝出攫住獵物,再迅速拖進沙中,好整以暇地享用大餐。

「博比特蟲」這個俗名,最早出現在 1996 年出版的一本印度太平洋區的珊瑚礁動物圖鑑中,而「博比特」是 1993 年美國發生的一件震驚全國的社會事件當中,主角一對怨偶夫妻的姓氏:妻子因為不堪丈夫長期的家暴與虐待,憤而趁丈夫熟睡時,持一把鋒利的廚刀將丈夫的生殖器割下並丟棄。這個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全國性的關注與熱議,豈料數年後的一本海洋生物圖鑑,借用了事件中鋒利廚刀的意象,賦予有著銳利口器的磯沙蠶一個帶著八卦色彩的名字,從此這個姓氏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中揚名立萬。

博比特蟲晚上才出來活動覓食,要一睹牠們的真面目,夜潛是唯一的選擇。我們開潛的第一天當晚,導潛帶著我們梭巡藍碧海底,沿途不時和一些白天不得見的生物打照面,突然,附近傳來急促的氣瓶敲擊聲,伴隨著快速閃動的手燈信號,挑動了每個人的神經:「開大獎了!」

趨前一看,導潛的手燈聚焦在一片空無一物的沙地上,我心中正疑惑著,導潛用手輕搧兩下,沙地露出了一對觸鬚和長相恐怖的口器 – 博比特蟲現身!

拜潛導的神眼,才能發現淺埋在沙地表面的博比特蟲。
拜潛導的神眼,才能發現淺埋在沙地表面的博比特蟲。(圖/黃興倬)

聞訊前來的潛友們也加入了圍觀拍照的行列,導潛卻悄悄離開,不一會兒卻見他用手迴護著一樣東西游回來這裡,是一隻活生生的天竺鯛!

這隻可憐的傢伙應該還在睡夢中,導潛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法,將牠一寸一寸地往這邊引導過來,逐漸往博比特蟲的頭頂接近。這時,大家才了解原來導潛想策劃一場現場獵食秀!

感覺到頭頂獵物游泳的水流顫動,博比特蟲的身體緩緩從地平線中冒出,在照明燈光映照下,表皮映射出異樣的虹彩,宛如披著一件彩虹鎧甲。牠張大口器朝著獵物逼近,那隻被強迫扮演獵物的倒霉小魚,似乎也察覺到危險想要避開,導潛的大手卻圍著封住牠的退路。眼見博比特蟲愈伸愈近,獵物在千鈞一髮之際終於兔脫,功敗垂成。

從地平線冒出,準備出擊的博比特蟲。
從地平線冒出,準備出擊的博比特蟲。(圖/黃興倬)

回程的船上,大家從彼此相機的回放螢幕,回味剛剛的博比特蟲獵食秀,以及晚上遇見的各種動物,對著辛勞帶路找東西的潛導們比大拇指,潛導們也笑開了花,知道明天的小費應該穩了。

藍碧開潛第一天就收穫頗豐,我們開始期待後續幾天會出現什麼樣的小怪物了。(待續)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從巨大到寄生 從深海到陸地 無所不在的甲殼動物-等足類

海神再臨 – 大量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現蹤墾丁海岸

圓網蜘蛛面對風干擾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