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臺灣水與綠

紅楠新芽萌發時可以看見明顯的紅色苞片。(圖/廖仁滄)

大安溪以北的臺灣北部環境潮溼,讓東北季風迎風面與西北部植物仍有差異,使北臺灣植物分布豐富且迷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規劃風衝稜線、濕地池沼、山溝溪谷、樹蕨桫欏等小區,本文以此區為例探討不同環境下的北臺灣原生植物。

北臺灣的植物世界

陽明山國家公園低海拔郊山的植物世界,其中可以看見許多筆筒樹。(圖/廖仁滄)
陽明山國家公園低海拔郊山的植物世界,其中可以看見許多筆筒樹。(圖/廖仁滄)

「北臺灣」是一個常被看到或聽到的地理名詞,但要準確地指出北臺灣到底包含哪些地方時,卻往往會得到不同的說法。 2006 年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簽署《北臺區域合作宣言》,北臺灣範圍涵蓋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及宜蘭縣等 8 個縣市,包括北部海岸、宜蘭平原、臺北盆地、桃園臺地等,並向南延伸至苗栗火炎山。

討論臺灣植物分布時,常會以大安溪為北臺灣的南界。此區域受水氣豐沛的東北季風影響,冬季常雲霧繚繞,與南部乾燥環境有極大的不同。北臺灣年均溫約為攝氏 22 度,最熱月(7月)均溫約 27 度,與南部差異不大。但最冷月均溫,北部(2月)約 15 度,南部(1月)約 19 度,所以年溫差大於南部。雨量分布上,南部雨量多來自夏季西南風,造成冬乾夏雨,而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為北部四季帶來豐沛雨量,反映在植物相上便是四季蒼翠欲滴的盎然綠意。

流蘇樹(左)與野鴉椿(右)各為臺灣西北及東北低海拔地區代表植物。(圖/廖仁滄)
流蘇樹(左)與野鴉椿(右)各為臺灣西北及東北低海拔地區代表植物。(圖/廖仁滄)

雖然整個北臺灣四季都有豐沛雨量,但每年 9 月以後,東北季風的水氣由東海和太平洋越過北部時被大屯山系、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等山區阻擋,到達臺灣西北部時已偏乾燥。而包含蘭陽平原在內的東北部則因為季風被高山阻攔後往海岸回吹,富含水氣的氣流與後來的季風在海岸一帶相會,讓臺灣東北部的氣候更加潮溼多雨。如此氣候的些微差異,也讓東北區與西北區各有不同代表植物,如流蘇樹(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 & Paxton var. serrulatus(Hayata)Koidz.)與野鴉椿(Euscaphis japonica(Thunb.)Kanitz)。

科博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的植物特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景觀,可以看見許多蕨類植物。(圖/廖仁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景觀,可以看見許多蕨類植物。(圖/廖仁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植物園的戶外場域共分 8 區,從熱帶雨林溫室到博館路人行道間的範圍皆屬於北部低海拔區。這個科博館植物園面積最大的區域裡原本規劃樹蕨桫欏、荒溪乾谷、風衝稜線等小區,但植物園興建時,緊鄰熱帶雨林溫室的區域積水難退,因此順勢加建為濕地池沼區。而原本由裸露礫石鋪設的荒溪乾谷,則在遊客安全的考量下改建為終年有水的山溝溪谷。

因為這些設施上的更動,讓這個區域能夠全年保持潮濕,更加貼近北臺灣原始環境。但樹蕨桫欏小區中的筆筒樹(Cyathea lepifera(J. Sm. ex Hook.)Copel.)與臺灣桫欏(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因生長不良,目前已被觀音座蓮(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及臺灣金狗毛蕨(Cibotium taiwanense Kuo)等大型蕨類所取代。整區植栽規劃上,鄰近博館路的高處至植物園中央大草坪的帶狀區域以大明橘(Myrsine sequinii H. Levl.)、森氏紅淡比(Cleyera japonica var. morii (Yamam.)Masam.)、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 Zucc.)等風衝稜線植物為主。濕地池沼區栽植臺灣萍蓬草(Nuphar pumila(Timm)DC.)等臺灣原生的水生植物,兩區間的山溝溪谷則以蕨類植物為優勢。

迎風挺立的風衝矮林植物

紅楠新芽萌發時可以看見明顯的紅色苞片。(圖/廖仁滄)
紅楠新芽萌發時可以看見明顯的紅色苞片。(圖/廖仁滄)

東北季風不但將海洋豐沛的水氣帶進臺灣北部,也帶來強勁的風力與北方的低溫,尤其在東北角迎風稜線上迎風面的森林。這種氣候條件營造出特殊的「風衝矮林」景觀。因為強風,這裡的植物頂芽容易受損,所以少見高壯的大樹,喬木側枝發達而多呈現灌木般的低矮型態,不同樹木的枝椏交錯讓冠層變密,也讓這裡的森林底層少見草本植物,只有零星的灌木出現。而季風也像銳利的剪刀般吹拂稜線上的樹木,讓它們成為迎風方向低矮,背風面的略高「風剪樹」。

全年多雨潮溼的區域是楠木類的天下,紅楠是代表植物之一。紅楠分布全臺灣海拔 2500 公尺以下地區,不同產地的外部型態有許多差異,生長在稜線的植株大多不高。清領初期郁永河《稗海記遊》中記載道:「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導人謂之楠也。」,但另段「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理。」的敘述與楠木特性不同,有人認為所指為他物,甚至推測是筆筒樹之類的樹蕨類,但是此類植物樹圍並不會「兩葉始蘗,已大十圍」,故書中所指應該不是樹蕨。

一般而言,風衝矮林除了植株低矮,枝椏濃密外,還有葉片厚革質與根系深廣等特點。科博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所展示的風衝矮林植物因市區風力不強,難以展顯原生地風剪樹的特殊景觀,但仍然能觀察到葉片厚實與枝條短密等特徵。

伴水親水水中生的濕地池沼植物

臺灣原生的萍蓬草過去被認為是臺灣特有種,紅色雌蕊是它的最大特徵。(圖/廖仁滄)
臺灣原生的萍蓬草過去被認為是臺灣特有種,紅色雌蕊是它的最大特徵。(圖/廖仁滄)

對植物來說,人類存在並不是只有負面影響,許多植物能夠存活到現在正是因為人類活動,臺灣萍蓬草正是其中一個例子。

桃園臺地位於臺灣西北部,雖然地處雨量豐沛的北臺灣,但雨水不易留存地面,也缺乏長川大河,先民利用臺地緩斜的地勢開鑿許多埤塘。當地粘重的紅壤或紅棕壤讓埤塘不虞漏水,保住地表水供農業灌溉之用。埤塘開鑿不但有利人類農業發展,也為喜歡水域環境的生物提供庇護所,臺灣萍蓬草也才能在高度開發的環境下被留存在少數埤塘中存續,避免滅絕的命運。

臺灣萍蓬草過去被認為是臺灣特有種,晚近根據分子證據及其他分類特徵的研究,發現這是個廣泛分布於整個歐亞大陸的物種,臺灣是全世界分布最南的紀錄。雖然不再被看成特有種,但臺灣的族群還是具有某些與眾不同的特徵,或許將來在植物分類上會有其他處理方式。

科博館的臺灣萍蓬草種植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的小池中,但池塘周邊因為植物演替造成光照減少,目前已經將部分植株移植到熱帶雨林溫室前方的大池中。

結語

科博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的山溝溪谷區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豐沛水氣。(圖/廖仁滄)
科博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的山溝溪谷區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豐沛水氣。(圖/廖仁滄)

範圍廣大的臺灣北部雨量豐沛,潮濕環境是許多植物休養生息的所在。然而臺灣 6 個直轄市中有 3 個位在此區,眾多人口讓土地承受極大的開發壓力,臺灣的原生植物就像殘存部隊般生長在農地或建地邊緣,與許多外來植物競爭有限的生存空間,增加人們想要親近這些植物的難度。

科博館刻意營造出全年富含水氣的環境,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中展示北臺灣風衝稜線、濕地池沼、山溝溪谷等小區,更刻意栽種流蘇樹、紅楠、臺灣萍蓬草等特色植物,是都會區中近距離觀察北臺灣植物的好地點,值得多加利用。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觀察入微的子籽探索

科博植物標本館,珍寶開箱大揭密!

出發前往植物園秘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