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類學揭示的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

圖/陳叔倬提供

比悠瑪部落帶禮共襄盛舉。

生物人類學研究能夠提供人群間系統所屬以及接觸互動問題關鍵性的證據,近 10 年來新遺傳指標的發現更大大提升了生物人類學研究的敏感度以及鑑別力,因此臺灣南島族群的起源與遷徙問題也在這一波的生物人類學研究中得到重要的進展。

卑南族居住於臺灣東南隅臺東平原,清代被稱為「八社番」、「卑南番」。日治 1897 年,鳥居龍藏在東部平地蕃中,命名有卑南蕃、知本蕃兩族,但在 1910 年法文報告中僅留下卑南為名。 1900 年伊能嘉矩與粟野傳之丞合著《臺灣蕃人事情》,依語言風俗習慣命名為卑南。 1912 年森丑之助建議總督府將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合併為排灣族一族。 1920 年代佐山融吉在《蕃族調查報告書》中,將卑南族從排灣族中獨立出來,但同時期的小島由造和河野喜六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又將卑南族劃歸排灣族中,自此十餘年間,無論官方的公文或報告以及私人的著述,卑南族都與魯凱族同納在排灣族之中。直至 1936 年,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等認為卑南族從語言、習俗與排灣族、魯凱族相比,皆有很大差異,應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族。民國之後,卑南族為單一名族,並確定命名為卑南族,不再更動。但從早先卑南族未確定單一民族,以及名稱多變的過程,可知這個民族在過去學界的定位充滿不確定性。若以此為基礎,要探討這個民族的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實充滿難度。

2007年卑南族普悠瑪(南王)部落年祭。
2007 年卑南族普悠瑪(南王)部落年祭。

系統所屬

伊能嘉矩是最早對臺灣原住民族進行系統分類的學者。 1898 年他將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分類為同一群的不同族。其後文化人類學者鮮少以系統關係進行臺灣原住民族分類。

語言學則推測各族遷移到臺灣東部的時間先後為:卑南語(4,500 年前)、噶瑪蘭 – 巴賽共同祖語(3,500 年前)、阿美語(3,000 年前)、魯凱語(400 年前)、排灣語(300 年前),布農語(250 年前)、賽德克/太魯閣語(200 年前)、西拉雅語(190 年前)、噶瑪蘭和巴賽語(170 年前回流)等人群。

但卑南族自己內部的傳說卻屬不同。日治時期學者訪查聽聞,卑南族認為阿美族與卑南族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在始祖傳說中,阿美族的祖先被認為比卑南族的祖先更早出生,因而認為阿美族是「前輩」。戰後學者經由訪問,在知本石生系統傳說中,卑南社祖先則與大南魯凱族祖先同宗。

族內組成

過去學者只有鳥居龍藏命名卑南蕃、知本蕃而區分其中差異,其他所有學者都認為卑南族是單一族群。但始祖傳說中,卑南族各社確實其來源不同。相傳卑南社的祖先從 Panapanayan 的竹子誕生,其他如知本社、射馬干社、呂家望社,以及其分社的祖先,則是從 Panapanayan 的石塊誕生。而卑南社的傳說提到,石生祖先比較早誕生。另一種傳說則是石生的祖先倒插竹仗於其地,從此卑南社的祖先誕生。

語言學上也觀察到二分的現象:卑南族主要分為兩個方言群,一是南王方言;一是其他各村方言。南王方言保存古音(濁塞音),其他村方言則有不少演變。

人群互動

在卑南族的傳說故事中,說到許多與外族的互動。在石生與竹生祖先誕生之前,魯凱族大南社已經生活在 Panapanayan 。排灣族祖先則是由大武山的岩石誕生,居住在大武山另一邊,向東海岸移動則是後來發生的事。但從遠古年代起,卑南族頭目家和排灣族、魯凱族頭目家系,即不斷的聯婚,彼此間的往來互動頻繁到幾乎令人混淆的程度。使得卑南族具有濃厚的「排灣、魯凱文化色彩」,不是近鄰的阿美族或布農族文化色彩可比。

排灣族比悠瑪部落應邀參與。
排灣族比悠瑪部落應邀參與。

除此之外,即使知本系的 4 個主要的社,其內部來源也是多元的,各社的領導家系除了明顯來自發祥地,也混有其他鄰近族群的系統。目前 3 個領導家系中,有兩個分別與排灣族、魯凱族有關。而從卑南族居地向南方遷徙的一支,已完全排灣化,喪失原來的風貌。反過來今日有不少排灣族和魯凱族系統的人,完全卑南化了。

卑南族的生物人類學研究

在各種族群遺傳指標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粒線體 DNA (mtDNA)序列及 Y 染色體序列研究。馬偕醫院 Trejaut 研究員等在 2005 發表的論文中亦進行粒線體 DNA HV1 分析,但加做限制酶多態性分析,理論上能提供解析度更高的數據。此研究中卑南族與排灣/魯凱關係最近,其次是與雅美族、後阿美族,最後才是與其他高山原住民族。

比悠瑪部落帶禮共襄盛舉。
比悠瑪部落帶禮共襄盛舉。

近 10 年來中國復旦大學先後發表東亞族群 Y 染色體單一核苷酸多態性研究, 2008 年與筆者共同發表西南島語族與亞洲大陸侗臺語族的祖源關係論文,發現臺灣原住民族的 Y 染色體普遍屬於 O1a 單倍型,其中卑南族達 81.8% 。從 Y 染色體單倍型頻率看不出卑南族以及其他臺灣原住民族之間有明顯差異。

2014 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葛應欽講座教授發表〈早期的南島民族進入和移出臺灣〉(Early Austronesians:Into and Out of Taiwan),論文並完成涵蓋臺灣 12 族群, 550 名臺灣住民的完整粒線體基因序列,並以族群為單位,繪出各族間的系統樹。其中與卑南族最接近的族群是排灣族,其次是魯凱族、阿美族。根據序列差異,推測卑南族與排灣族分離的時間約為 1,500 年。

結論

根據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等文獻資料分析,大約可以對卑南族的系統所屬以及人群互動得到以下論點:

1. 卑南族是獨立的存在,其語言在東部臺灣原住民族間最為獨特。
2. 不同文獻支持卑南族與其他南島語族之間系統關聯性最高的是排灣族、魯凱族,或是阿美族,但以排灣族為主。
3. 卑南族內部有組成差異,原因為不同祖源,亦可能是發源後與其他族各自交流所造成。
4. 卑南族自古即與排灣族、魯凱族通婚交流。

本文經由回顧卑南族生物人類學研究文獻,得到以下結論:

1. 卑南族在許多研究中就是以單一族群採檢,大多數論文得到的結果是跟排灣族關係最近、魯凱族其次、阿美族再其次。其原因可能是卑南族與排灣族有較高可能享有共同祖源,亦可能是各自起源後因頻繁交流造成相近,今日生物人類學仍無法區分。
2. 關於內部組成差異,過去的生物人類學研究都是以卑南族為標記,未進一步標示從哪一社採檢,因此無從分析各社之間的異同。

卑南族凱旋門於年祭祭場歡迎青年階級凱旋。
卑南族凱旋門於年祭祭場歡迎青年階級凱旋。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觀音信仰的演變:臺灣的宗教多樣性與文化融合

林氏大宅厝,讓科博館典藏記憶中的大小事!

餘韻裊裊飄茶香!臺灣茶界的明日之星:有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