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Google大神怎麼辦?考古測繪之石器繪圖,需要鉅細靡遺的細心觀察!


圖 / 李作婷提供

圖面標註標本資料

考古測繪的工作,對於考古學家而言,不是一門復古懷舊的課程,而是包含了一個「認識」、「紀錄精確細節」、「轉述客觀資訊」的過程。測繪當中訓練的觀察與探索能力,正是考古學家養成的重要一環。

為什麼需要考古測繪其實包含了認識紀錄精確細節轉述客觀資訊的過程

考古測繪(archaeological illustration),或是日文的「考古実測」,是指對實地、實物測量、計算而畫出的考古現象或遺物的繪圖。跟一般的素描不同,測繪圖是需要對實物進行測量後才繪製而成,通常包括平面圖、側面圖和剖面圖。

然而,在現今數位影像得以便利產生的時代,考古學家究竟為何還需要測繪?考古測繪的工作,對於考古學家而言,其實包含了「認識」、「紀錄精確細節」、「轉述客觀資訊」的過程。繪圖者先在腦中將考古遺物拆解成一群特徵的組合,之後再透過正確地測量、描寫,將各個特徵一一呈現出來。呈現在圖紙上的圖像,其實就是繪圖者想要說明、介紹這件考古遺物的一種方式。

繪圖者在測繪時,除了記錄下遺物的外形之外,器物身上細微的製作痕跡、使用痕跡,甚至埋藏痕跡也都會在肉眼觀察之下,仔細地被描寫、註記下來。而描寫的過程,正是將這些訊息轉譯後,用圖像的方式傳達出去。

由此來看,即便有了高畫質數位攝影或是3D數位建模,終究缺乏一個認識遺物和詮釋特徵的過程,而這也是考古測繪仍有其必要性的主要理由。

測繪打製石器難度較高,測繪者,首先必須能夠「見山是山」

考古遺物的測繪當中,又以打製石器的測繪難度較高。其困難度主要在於對打製痕跡的辨識,也就是在測量、描寫之前,必須先辨識出打製痕跡的特徵,和打製痕跡的形成順序等。而這樣的功力,除了需要繪圖者對石器製作的工序有所認識之外,更要對石片裂解的物理特徵、特性有所理解。也因此,測繪石器者,首先必須能夠「見山是山」,先理解這是一件人工製作的石製品,而不是路邊的石頭才行。

對於打製石器上各種特徵的描寫技巧,首先要認識石材裂解特性和打剝石片的力學特徵。石材裂解特性,例如黑曜岩、燧石、碧玉等玻璃質石材裂解時,其破裂面上會留有明顯的打擊波形成的弧狀波紋,也就是描述上常說的「貝殼狀破裂面」。根據打擊的力學觀點來看,波紋的走向、間距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出打擊的方向、力度、打剝石片的方式等等。而這些特徵集合起來,就形成了每件打製石器獨有的樣貌。

測繪採用正投影法,必須先仔細觀察石器外形和表面特徵

考古測繪,採用正投影法,原理就是將物件上的各點垂直投射於投影面上,再以線條連接,描繪出形狀。圖面配置採用第3角法,主要是沿用日本測繪的習慣。也就是中間是正面圖、右側放置右側視圖、左側放置左側視圖、上端視圖放上面、下端視圖放下面,背面圖和縱剖面圖都放置在右側。

正投影圖第三角法(田中英司2019,圖15)
正投影圖第三角法(田中英司2019,圖15)

測繪之前,先仔細觀察石器外形和表面特徵。打製石器的外形,是由許許多多的剝片疤構成,這些剝片疤,是數次打擊、剝離石片所造成。通常是一連串製作石器或修整動作的結果,也會包含使用耗損或是埋藏中的磨損痕。換言之,觀察的重點,除了辨識這些不同的痕跡成因,也要將動作的先後順序區分出來。較晚的動作痕跡,會破壞或抹滅較早的痕跡,這會表現在兩種痕跡的重疊關係上。等確定好各組特徵的性質和先後關係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測繪了。

工具與技巧運用得當,或參考其他繪圖者的表現手法也能獲得靈感

石器測繪所需要的工具,包括測量用的方格紙、分規、三角尺或三角板、竹梳、游標卡尺,以及繪圖工具的鉛筆、橡皮擦、描圖紙,還有觀察用的手電筒、放大鏡等。

石器測繪基本工具
石器測繪基本工具

開始測繪前,先將文物的屬性資料和測繪資料,標註在繪圖紙上。以免在漫長的測繪過程中,佚失了標本的原始脈絡紀錄。測量開始前,會將文物水平放置在一張方格紙上,固定好。第一步,繪製外形線,以三角尺或三角板垂直貼近測繪點,在圖紙上標記下三角尺或三角板底邊角位在方格紙上的點。這個方式,等同於將器物外緣的點垂直投射在圖面上的意思。如此沿著器物外緣,一一測量、標記後,點之間連接起來的線,就構成其外形。

圖面標註標本資料
圖面標註標本資料

測量器物身上的特徵時,先挑選外緣線上兩個有標記的測點,再以三角尺或三角板緊靠在外緣測點上,用分規測量出特徵點和外緣兩測點間的最短距離。分別將兩次測量結果標註在圖紙上,取其相交的位置即為特徵點位在器身平面圖上的位置。繪製剖面圖時,首先要確定出剖面線的位置,之後使用竹梳緊靠在器表剖面線位置上,使其形成器表弧線,描寫在圖紙上;另一邊的剖面線則使用竹梳,再輔以游標卡尺,測量器身厚度後,再將對向的剖面線描寫上去。如此一來,石器的測繪已大致成形。至於打製石器表面剝片疤或是其他各種特徵的表現方式,除了可以藉由粗細不同線條來表現,參考其他繪圖者的表現手法也能獲得很多靈感。

用分規測量
用分規測量
石器剝片疤各種特徵的表現手法
石器剝片疤各種特徵的表現手法

觀察是學習的好習慣缺少自主探索的過程,容易缺乏提出懷疑的自信

現代社會當中,資訊的取得十分快速、容易,大家對於一個物件產生疑問時,第一個動作就是詢問Google大神。以圖搜圖的功能,更是只要用手機拍一下,上傳圖像,就能獲得「這是什麼」的答案。如此輕巧的動作,卻無疑已經悄悄改變了當代人學習與認識世界的習慣。科學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在發現之前需要經過許多的觀察和探索。然而大部分人和Google大神之間互動的模式,已經讓這個過程被省略了。缺少細緻的觀察和自主探索的過程,學生就很容易被權威或主流知識操控,也缺乏提出懷疑的自信。

在臺灣的考古學訓練當中,至今都仍保持著文物測繪的課程,例如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儘管大部分的考古學學生認為,考古測繪是專業繪圖人員的工作,實際上,考古測繪不是為了復古懷舊而開設的課程,而是在教導科學學習的本質,也是考古學家養成訓練中重要的一環,用以培養細緻觀察的習慣,以及精確紀錄和客觀判斷的思維。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千年大餐-探究惠來遺址動植物遺留

枯水期現珍寶?日月潭的水下考古,文化遺留有跡象!

南勢坑 II 遺址搶救發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