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知今!你從歷史走來,回頭一望已數十年載!從老圖像和考古文物看環境變化


圖 / 屈慧麗提供

牛罵頭時期陶罐頸部(1.正、2.反)

本次臺灣大道與惠中路口的試掘,由挖出史前沖刷而來的牛罵頭文化陶片,見證了千年前的水患。如今,大道周邊高樓櫛次鱗比。物換星移,現在也將是未來的過去,過去的水患和現代人挖太深而擾動地下水流路,又將會為這個城市留下些什麼呢?

地形變化,舊時臺灣大道已現雛形

由1898年臺灣堡圖至1948年臺中舊航照影像可見,臺灣大道靠近惠中路口大部分皆為農田,東北側有大片墓地,主要幹道已出現中港路(今臺灣大道前身)以及惠中路的雛形。

1948年臺中舊航照影像(紅框為臺灣大道惠中路口)
1948年臺中舊航照影像(紅框為臺灣大道惠中路口)

1964年中港路上可見維他露汽水公司工廠用地,周邊土地利用尚以農業用地為主,但也出現零星工廠。1988年汽水公司工廠逢臺中市政府徵收土地,再次成為空地。

1964年維他露汽水公司工廠
1964年維他露汽水公司工廠

1999年維他露公司將土地承租給肯德基至2014年,肯德基拆除後,持續至今為網銀國際企業總部,預定興建商用辦公室和住宅。

2011年惠中路口的肯德基
2011年惠中路口的肯德基

臺灣大道與惠中路口現地面海拔高度約83.7公尺,地表為柏油鋪面,下有現代回填建築廢棄物,為市地重劃時進行整地,將大量土石重新填補於原地表上之土層,因此由坐落於惠中路一段109號的惠來里福德祠,即可看出七期重劃前後原地面高度落差至少2公尺。

福德祠與惠中路地面高度落差約2公尺
福德祠與惠中路地面高度落差約2公尺

由臺灣大道惠中路口、市政府、新市政公園至惠中路與市政北一路口之探坑抽樣地層層序與高程比較,臺灣大道與惠中路口HLL-U TP3探坑礫石層出現海拔約81.5公尺,市政府HLL-G P7礫石層起始高度約為79公尺,新市政公園HLL-S P22海拔高度約75.5公尺,下為砂土層及礫石層。礫石層的礫石大小不一,應為4000年前洪水所沖刷攜帶而來。HLL-S區域土層中則未見有文化層與豐富的史前遺物,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近代的工程開發破壞,另一方面,在自然環境上可能受到筏仔溪、麻園頭溪分流水系遷移與洪氾作用,導致史前遺物零散分布無規律性,失去與土層原有的脈絡關係。

惠中路與市政北一路口HLL-T TP01地面高度約海拔76公尺,其中自然層序由上而下依次出現砂壤土、粗砂、砂壤土、粗砂、細砂、砂黏土、粗砂,厚度約200公分,大致可判斷至少有3次以上的河流沖積氾濫,向下發掘至海拔高度約74公尺時,已轉為礫石層。以上由北至南4探坑抽樣,地勢明顯北高南低,礫石層出現的高程落差約7.5公尺。

惠中路周邊抽樣探坑高程圖
惠中路周邊抽樣探坑高程圖

遺物類型,有陶器、青花瓷、瓷器

考古學透過探坑發掘瞭解地下文化層堆積,學者採集各式遺物、生態遺留,記錄出土狀態,繪製和拍攝遺物及遺跡的空間關係,進行古環境資料分析。本次發掘出土的代表性遺物如下:

這件陶質遺物出自臺灣大道惠中路口TP3 L27回填干擾,材質為橙紅細砂陶,口緣形式為歛口尖唇。屬於牛罵頭文化類型,只發現1片應是被洪水沖刷而來。

牛罵頭時期陶罐頸部(1.正、2.反)
牛罵頭時期陶罐頸部(1.正、2.反)

明清時代閩粵系青花瓷隨漢人引進臺灣,原產地多半來自沿海的福建省、廣東省,這類白地藍花高溫釉下彩瓷器,用鈷料在器身繪製紋飾,透過海路銷售至世界各地。可辨識的紋飾包括平行1至2道線紋、變形梵文、線條隨性寫意的壽字文等,亦有如下圖的花卉紋,另有靈芝茶花紋及雲龍紋等。

清時代青花瓷碗花卉紋飾
清時代青花瓷碗花卉紋飾

日治時期由於日人開始於臺灣選址設廠,帶動本地自行生產瓷器。此時期瓷器多灌漿成形,並以新穎的紙模印製或貼紙轉印施釉法,搭配傳統日式圖樣,器型規整,圖案細緻,大部分非手繪,為中華瓷器增添特徵濃厚的日本色彩。

其中最常見的「鶴紋碗」,以引自日本「型紙技法」製作紋飾,將圖案鏤刻在防水油紙上,做出鏤孔紙模,再把紙模覆於生坯,以毛筆沾青花色料塗滿鏤孔處。故此碗特徵即為在鏤孔處上色之藍色圓點構成的鶴頭圖案及三角印紋。

日治鶴紋碗(1.外、2.內)
日治鶴紋碗(1.外、2.內)

日治時期的帶鈕瓷蓋,蓋徑13公分、鈕高1公分、鈕厚3.8公釐、鈕徑7公分、器右飾鳥銜卷軸、雲紋及松紋之吉祥紋飾,左飾展開之折扇面內飾富士山、雲紋,畫中有畫,在此扇面旁亦有松紋、雲紋及殘半的鳥紋。

瓷杯蓋
瓷杯蓋

戰後迄今由臺灣人自行設計生產,製程與工藝亦趨專業精緻,選材更加講究,工法更加先進,光是裝飾技法就相當多樣。有傳統手繪、彩釉施加例浸釉、淋釉、刷釉、噴釉、盪釉、輪釉、壓印刻劃、機械貼花等,紋飾選擇也是琳瑯滿目,中西合璧,在在表現臺灣人的文化精神與美感。口徑約12公分印花瓷碗,外側飾線紋、囍字文、蝴蝶紋及牡丹花葉紋。

二次戰後囍字碗
二次戰後囍字碗

民國時期的硬幣、「劉麵包」的包裝袋赫然見於其中

臺幣壹角,正面為蔣公半身側像及「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字樣;反面為臺灣島圖像、數道橫刻之線條及「壹角」字樣,徑19.0公釐。

1955年壹角硬幣正面
1955年壹角硬幣正面

劉麵包廠「太空麵包」包裝用塑膠袋,一端密合另一端殘破缺損,外側雙面皆印有白色字樣,由上至下可見「老虎」、「太空麵包」、「註冊、商標」、「LIU’S BAKERY」、「劉麵包廠」、住址「臺中市向上路一段二之三號」及電話號碼「6231」字樣,袋子正反兩面可見註冊商標的老虎頭像,側面可見火箭繞地球圖樣。

電話號碼4碼「6231」
電話號碼4碼「6231」

劉麵包廠創業於1962年,由劉哲基先生所創辦,早期主要提供臺中駐臺美軍所需之麵包。其中最著名的產品為「蘋果麵包」,蘋果在臺灣早期屬於較貴的高價品,取名為「蘋果」表珍稀可貴之象徵,以開車兜售又價格親民而風靡一時,至今店面仍在向上路。

劉麵包以小貨車沿街兜售
劉麵包以小貨車沿街兜售

本次臺灣大道與惠中路口的試掘,由挖出史前沖刷而來的牛罵頭文化陶片,見證了千年前的水患。接著,歷史時期有代表不同政體在各階段的遺物,其中許多的文物也包含著人們對城市的記憶,特別是維他露汽水廠更是騎腳踏車經過時,最想喝的飲料。如今,觀望大道周邊的高樓櫛次鱗比,因為地價高因此每棟儘量疊高和挖深。物換星移,現在也將是未來的過去,過去的水患和現代人挖太深而擾動地下水流路,又將會為這個城市留下些什麼呢?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神秘史前聚落:南勢坑遺址揭開古代居民的生活面紗

清水.中社遺址出土人骨!考古隊妙手回春斷前身

千年大餐-探究惠來遺址動植物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