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於河內都市叢林的博物館 – 越南國立自然博物館

入口處的小暴龍迎接每一位到訪的觀眾。(圖/林郁伶)

在河內市裡自然博物館 – 越南國立自然博物館,匯集了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真菌及人類學等標本與知識,不僅是研究與教育的寶貴資源,也免費開放給大眾參觀。

越南國立自然博物館:展示自然歷史與生物多樣性的珍貴寶庫

越南國立自然博物館成立於 2004 年,收藏了超過 10 萬件的標本,涵蓋化石、岩石礦物、動植物、真菌及人類學等領域,並展示其中 1400 多件樣本,用來介紹地球自然歷史的演變,呈現出越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博物館平時設有多媒體互動裝置,週末會播放 3D 影片,提升參觀的趣味性和教育價值,讓訪客獲得視覺與知識的雙重享受,也提供小朋友著色紙,還可以付費製作徽章、面具或恐龍石膏模型。

除了這座迷你博物館外,館方在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也設立了自然動植物保護與救援中心,並即將在河內國威縣國威鎮進行擴建工程。新館預計佔地 38 公頃,令人拭目以待。

博物館前的恐龍拍照打卡區。(圖/林郁伶)
博物館前的恐龍拍照打卡區。(圖/林郁伶)
入口處的小暴龍迎接每一位到訪的觀眾。(圖/林郁伶)
入口處的小暴龍迎接每一位到訪的觀眾。(圖/林郁伶)

尖晶石?紅寶石?傻傻分不清

進入大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高度超過 1 公尺的巨大白色大理岩,紫紅色與翠綠色礦物滿布於岩石上。原以為紫紅色的礦物是紅寶石,因為越南的紅寶石相當知名,然而定睛一看標本名,才發現這些礦物是尖晶石(spinel)與韭角閃石(Pargasite)。這塊岩石產自越南西北部安沛省陸安縣,當地的白色大理岩以出產寶石級的紅粉色、紫色尖晶石,與備受矚目的寶藍色鈷尖晶石而聞名,同時也出產紅寶石、藍寶石、電氣石等寶石礦物,使當地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寶石開採與貿易中心,當地的工藝品-寶石畫(Gem Painting)也相當聞名。

產自安沛的尖晶石與韭角閃石白色大理岩。(圖/林郁伶)
產自安沛的尖晶石與韭角閃石白色大理岩。(圖/林郁伶)

在沒有專業鑑定工具之前,尖晶石常被誤認為紅寶石。例如在 2023 年英國查爾斯三世加冕儀式後佩戴的帝國皇冠上,有顆重約 170 克拉的黑王子紅寶石(The Black Prince’s Ruby),實際上是艷紅如血的尖晶石,所以黑王子紅寶石常被稱為「偉大的頂替冒名者」。另外,英國皇室擁有的帖木兒紅寶石(Timur Ruby),也是一顆相當知名的尖晶石,產自阿富汗,重 361 克拉,據說最初是 1398 年帖木兒征服德里時所獲得。黑王子紅寶石及鐵木爾紅寶石擁有許多傳奇故事,再加上與英國王室密不可分的命運,使它們的價值更勝於真正的紅寶石

現在人們已比較了解尖晶石與紅寶石的特性,如尖晶石為等軸晶系,較紅寶石軟、比重略輕,晶體通常較純淨通透。而紅寶石為三方晶系、具雙折射與二色性,利用這些特性就能區分尖晶石與紅寶石。

尖晶石與紅寶石對比表
尖晶石Spinel紅寶石Ruby
英文名稱起源源自拉丁文 spinella ,意思為荊棘、刺,因為其晶體特別尖的關係源於拉丁文 Ruber ,紅色的意思
化學式MgAl2O4Al2O3
晶系等軸晶系三方晶系
莫氏硬度7.5-8.09
比重(g/cm33.54-3.703.97-4.05
光學性質無雙折射 1.712-1.762雙折射性
nω=1.768–1.772
nε=1.760–1.763
礦物特性顏色較純淨均勻,晶體較通透有較多包裹體,淨度較差,有二色性
資料來源:mindat.org、gemdat.org、wikipedia.org

呈現地球歷史的展廳布置

越南國立自然博物館的展廳設置反映了地球歷史。進入展廳前的廊道,被彩繪成地球形成後還未冷卻時的火山熔岩世界。隨後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圓形展廳,木牆上刻劃了生物進化圖譜。矗立於展廳中間的是一株生命演化樹,枝葉上有許多生物的立體模型。觀眾可隨著螺旋形斜坡而上,近距離且仔細地觀察。這間展廳呈現地球冷卻後,生命出現、生物在漫長的時間河流中演化、開枝散葉,進而形成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離開生物演化樹廳後,進入主廳。首先是根據地球地質史中不同時期的展示櫥櫃,這些櫥櫃是根據前寒武時期、古生代的 6 個紀、中生代的 3 個紀,以及新生代來區分。櫥櫃最上方為各地質時期的名稱、年代、地球板塊重建圖,再來是當時地球生物與環境的模擬圖,櫥窗內放著該時期的岩石或化石樣本,樣本上方則張貼該時期重要的地球事件、生命類型與解說。

以前寒武紀為例,櫥窗裡講述著生命形式的演化,從單細胞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以及著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Ediacaran biota)。

主展廳一覽,左側為地球各地質時代的櫥窗,盡頭為人類演化,右側為海洋生物。(圖/林郁伶)
主展廳一覽,左側為地球各地質時代的櫥窗,盡頭為人類演化,右側為海洋生物。(圖/林郁伶)
前寒武紀埃迪卡拉生物化石櫥窗。(圖/林郁伶)
前寒武紀埃迪卡拉生物化石櫥窗。(圖/林郁伶)

芸芸眾生形成的奇幻自然

在新生代櫥窗旁緊接著是螺貝類標本、一系列人類演化的模型與早期人類遷徙路徑及考古遺址模型。接著是生物學的展示,展示了迅猛龍、鱷魚、蛇、虎、鴕鳥、猴子、猛獁象牙齒等骨骼標本。動物標本或模型則有豬、亞洲黑熊、薩爾瓦多巨蜥、虎、猴、孔雀、穿山甲,以及鳥類等。其中,迅猛龍骨架與熊的標本模型相當吸引觀眾,小朋友皆會駐足許久。海洋生物展區展示了鯊魚、魟魚、河魨、海馬、魚類的模型,還有一些硨磲貝、珊瑚、鯊魚口部骨骼的標本。昆蟲展區十分吸睛,利用不同蝴蝶、甲蟲、蠍子等標本排成漂亮的圖案,結合科學與藝術之美。除了動物展區外,也有以乾燥的植物標本、種子呈現的植物演化樹,及蟲草、亮蓋靈芝、古靈芝等真菌樣本,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動物骨骼標本。(圖/林郁伶)
動物骨骼標本。(圖/林郁伶)
很有藝術感的昆蟲與節肢動物標本陳列方式。(圖/林郁伶)
很有藝術感的昆蟲與節肢動物標本陳列方式。(圖/林郁伶)
植物演化樹。(圖/林郁伶)
植物演化樹。(圖/林郁伶)

越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越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前 25 個國家之一,在 2020 年的排名中為第 16 名,陸上哺乳類動物超過 300 種、鳥類超過 850 種、爬蟲類超過 420 種、兩棲動物超過 200 種、魚類超過 3500 種。而越南的蝴蝶種類繁多,估計超過 1200 種,可說是蝴蝶王國,主要棲息在森林、山區和沿海地區。越南的生物形形色色,多采多姿,但因非法捕捉與販賣、森林砍伐與氣候變遷之故,有些生物物種已經瀕危,例如帶有濃厚傳說色彩的淡水巨鱉-還劍鱉。

用蝴蝶標本拼出越南地圖與地理分區。(圖/林郁伶)
用蝴蝶標本拼出越南地圖與地理分區。(圖/林郁伶)

極危巨鱉-還劍鱉

在展廳中陳列的巨鱉模型-還劍鱉,為棲居於還劍湖的淡水鱉,最後一隻還劍鱉被越南人尊稱為「鱉祖」,體長約兩公尺。然其分類地位至今仍具有爭議,原被歸類為斑鱉(Rafetus swinhoei),但 2000 年時越南學者何廷德(Hà Đình Đức)提出其與世界上殘存的幾隻斑鱉不同,是一獨立物種-黎利鱉(Rafetus leloii)。黎利鱉的種名來自越南傳說:漁夫在水軍湖撈到一把古劍,贈與當時義軍領袖黎利。黎利苦戰 10 年最終擊敗明朝軍隊,建立後黎朝成為開國皇帝。之後他返回水軍湖時,金色大龜便現身叼走寶劍,水軍湖也因此被稱作還劍湖。 2010 年時,另一名越南學者黎陳平(Lê Trần Bình)認為還劍鱉應重新命名為越南鱉(Rafetus vietnamensis)。但國際上有些學者認為他們的研究方法存在問題,因此並未認可黎利鱉或越南鱉是一獨立物種。

斑鱉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鱉,過去斑鱉曾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與越南紅河流域,但因棲息地喪失與人類過度捕撈,目前可能僅存 3 隻活體斑鱉, 1 隻在中國蘇州動物園裡, 2 隻在越南(但缺乏實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還劍鱉的模型。(圖/林郁伶)
還劍鱉的模型。(圖/林郁伶)

再來一場越南民族文化饗宴

總體而言,這座隱身於河內都市叢林裡的迷你博物館,標本的陳列展示處處有巧思,相當吸引小朋友。逛完後筆者仍意猶未盡,便散步前往鄰近的越南民族學博物館,再享受一場越南民族文化的饗宴。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珊瑚礁中的微生物岩之謎

岩石解謎 – 來自一塊漂流木的聯想

寒武紀地層中你意想不到的特產!條帶狀鐵礦可以毫不起眼,也可以精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