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2020年在土桑到底買了什麼


圖/楊子睿提供

杜土意托龍的頭骨化石

博物館一個神祕的角落,藏著很多大秘寶(什麼航海王的一個大秘寶根本不算什麼)。這些大秘寶是怎麼來的,又是透過什麼神秘任務取得?今年 2020 年地質學組又出任務了,到底買了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探索博物館的神秘角落:地質學組搜藏庫

科博館對新進員工來說,就好像一個大迷宮一樣。即使菜鳥如我已經入職半年,還是很難搞清楚怎麼去員工業務座談的演講廳。當然,隨著時間過去,不想熟也勢必得搞清楚博物館的各個角落,以免晚上找不到路出去,親身體驗博物館驚魂夜(雖然說生命科學廳的暴龍本來就會動)。但是,博物館仍然有一些角落,比九又四分之三月台還難進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動產如山的地質學組蒐藏庫,其「望之儼然、望之卻步、望之興嘆」的神祕感,不禁讓人為之好奇,到底裡面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怎麼來的?

每年地質學組會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其實不說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土桑 ( Tucson )的化石與礦物展示大會 ( Gem and Fossil Show ) 採購地質標本,包含化石與礦物。此任務行之有年,到了今年,據說已經買了將近 XX 年,因此累積了不少珍稀標本

美國土桑2020化石與礦物展的22街(22nd Street)會場
美國土桑2020化石與礦物展的22街(22nd Street)會場。

過去的古生物學門標本採購,主要是以派遣的研究員專業為主,例如:研究哺乳類的買老鼠大象鯨魚、研究無脊椎的買三葉蟲。可是這不代表研究恐龍的就買恐龍。此外,也會根據館內已有的標本類型,來選擇今年的目標物件。而今年的目標主要是以蜥蜴、蠑螈以及鳥類化石為主。

今年其實也較為特別,同時採購了化石與礦物的標本。以下篇幅,將簡單介紹 5 件本次細 ( ㄏㄨㄟ ) 心 ( ㄏㄨㄛˋ ) 地購買的古生物珍稀標本。

杜土意托龍(Dutuitosaurus)

第 1 件是來自摩洛哥的杜土意托龍 ( Dutuitosaurus ) 。該件標本保存於三疊紀的紅色砂岩中,僅腹背側有些微擠壓,大部分骨骼與牙齒都完整地保存著。最早用來命名的一件標本是根據群體埋藏的概念,後來發現並不是,而是將不同個體的化石沖刷在一起的沉積。然而由於沖刷的作用,所以正模的保存並不完好。在化石紀錄中,頭骨經常是最重要的,主要原因是鑑別的特徵幾乎都是在頭部。因此,若頭部的化石保存完整,不僅能幫助古生物學家了解其骨骼正確的分布位置,且能歸納出完整的解剖特徵,以利後續其他古生物學家參考。

杜土意托龍的頭骨化石
杜土意托龍的頭骨化石。

杜土意托龍屬於離片椎類(temnospondyls,學名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的 temno- 來自希臘文的 temnein ,意為 to cut 的意思;而第二部分 spondyl 則是來自希臘文的 spondylos ,意為椎體。整個學名意即其脊椎的單一椎體是分成好幾塊的)中的美托波龍類 ( metoposaurs ) 。雖然杜土意托龍的學名中有龍 ( -saurus ) 的字眼,但牠們其實跟恐龍毫無關係,而且甚至出現的時間遠早於恐龍 ( 從石炭紀到三疊紀,有些種類甚至活到了白堊紀 ) 。

侯氏硬頭螈(Sclerocephalus haeuseri

第 2 件是來自德國耶德巴赫 ( Jederbach ) 地區晚二疊紀地層的硬頭螈 ( Sclerocephalus ) ,和第 1 件標本一樣同屬於離片椎目。硬頭螈這個屬下有 4 個種,而本件標本就是硬頭螈屬裡的模式種 ( type species ) ,全名為侯氏硬頭螈 ( Sclerocephalus haeuseri ) ,由德國知名的古生物學家勾德富斯 ( Georg August Goldfuss ) 於 1847 年所命名,可惜當時他把這種蠑螈的頭骨誤認為魚類的頭骨。

硬頭螈化石
硬頭螈化石。

粒骨魚(Coccosteus

第 3 件是來自英國的盾皮魚類 ( placoderms ) 的粒骨魚 ( Coccosteus ) 化石。盾皮魚顧名思義,就是身上披了甲冑的魚。牠們是一支滅絕的魚類,不屬於軟骨魚也不屬於硬骨魚,在其生命的歷史上僅短暫地出現了約 7 千萬年左右(自 4.3 億至 3.59 億年前,約為志留紀中期到泥盆紀末期),是非常異於常「魚」的魚,但牠們在這 7 千萬年中,卻是海洋中最具優勢的掠食者。本件標本特別之處就在於,在此粒骨魚的腹部,還可以看到一團肺魚的骨骼。過去對於盾甲魚類的研究除了分類以外,最有名的就是發現盾皮魚內的礦化臍帶及胚胎,雖然多數科學家認為牠們是過去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但苦無相關線索可論證其食性。此標本就完美的描繪了粒骨魚以肺魚為食的故事。

內含一隻肺魚的盾甲魚化石
內含一隻肺魚的盾甲魚化石。

異特龍小腿脛骨(Allosaurus)

第 4 件則是一件完整的異特龍小腿脛骨( Allosaurus ;其學名都是來自於希臘文, allo 指不同的、相異的,當時是因為發現其脊椎椎體是個凹槽狀,非常特別 ) ,異特龍的名氣事實上不亞於暴龍,因為在暴龍統領白堊紀的生態系之前,異特龍在晚侏羅紀時期可是北美陸地的霸主。在那個異特龍橫行的年代,早期原始的暴龍就是小小隻的躲在角落,等待著機會。直到異特龍滅絕後,後來出現的暴龍獲得了生態的區位,才開始演化出越來越大型的種類,甚至出現了霸王龍 ( Tyrannosaurus rex ) 。本件標本產自美國知名的莫里遜層 ( Morrison Formation ) ,若有機會到美西進行地質調查,基本上會看到五顏六色的地層,那就是典型的莫里遜層。而標本上可看到藍藍綠綠的礦物沉澱,就是典型的藍鐵礦 ( vivianite ) 沉澱。

異特龍脛骨化石
異特龍脛骨化石。

克勞蒂歐蜥(Claudiosaurus

第 5 件是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二疊紀薩卡沒納 ( Sakamena ) 地層的克勞蒂歐蜥 ( Claudiosaurus ) ,克勞蒂歐蜥與現生的海鬣蜥非常類似,牠們遠在恐龍出現之前就已出現。雖然不是恐龍,但是牠們與恐龍一樣,同屬於雙孔類(意即眼眶後面與頭頂各有一個洞,且左右對稱因此共有 4 個洞)。從化石可看出,克勞蒂歐蜥的骨架其實不是很結實,因此科學家認為克勞蒂歐蜥有相當多的軟骨,且可能會無法支撐其在陸地生活,因此進一步推測克勞蒂歐蜥在當時主要是生存在水中的。

克勞蒂歐蜥化石
克勞蒂歐蜥化石。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濁水溪石頭有文化!認識「螺溪石」

印度驚奇之旅

來去菲律賓走一遭,探訪巴丹島與綠島、蘭嶼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