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灣動物的享「實」天堂

在科博館植物園中取食薜荔榕果的赤腹松鼠。(圖/廖仁滄)

大安溪與濁水溪間的臺灣中部是臺灣南北氣候過渡帶,樹木生長旺盛,雖然因為人為開發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原生植物的果實仍是許多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

中臺灣的植物世界

位於臺灣中部低海拔地區的鳳凰谷鳥園植物景觀,可以看見大型樹蕨類。 (圖/廖仁滄)
位於臺灣中部低海拔地區的鳳凰谷鳥園植物景觀,可以看見大型樹蕨類。 (圖/廖仁滄)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擬定的《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中,將臺灣依行政區劃分成 4 個區域,其中「中部區域」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面積約 10506.8763 平方公里。討論自然地理時,中臺灣是指北起大安溪,南至濁水溪,東臨埔里,西抵臺灣海峽的區域,包括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大肚臺地、八卦臺地、清水平原、彰化平原、豐原丘陵、九九峰等。

依照蔣丙然《臺灣氣候誌》中的氣候分區,中臺灣屬於西部溫暖冬季寡雨氣候 (Cwa)。這種氣候分布於苗栗以南至嘉南平原的平原地帶及澎湖群島,年均溫 22 至 23 ℃ ,夏熱冬溫,最暖月平均溫度約 28 ℃ ,最冷月平均溫度約 16 ℃。年雨量 1500 至 2000 公厘,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增。雨量季節分布不均,夏濕冬乾, 5 月至 9 月為雨季,西南季風帶來 80 % 的雨量, 10 月至翌年 4 月因位處於東北季風背風坡,雨少而乾燥。

整體而言,中臺灣夏天雨量豐沛卻沒有南部炎熱,冬天也沒北部的潮濕寒冷,氣候呈現臺灣南北過渡帶特質。這種條件下的土壤腐植質發育良好,因此樹木生長旺盛,形成綿延的森林。由於鄰近人類居住區域,許多森林因為開發而破壞,只能從少數山區殘存植物來推論原本森林的樹種。

以臺中市大坑為例,海拔 450 公尺以下區域多被開墾為果園、竹林等。海拔 450 – 700 公尺地區則以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九節木(Psychotria rubra (Lour.) Poir.)、臺灣赤楠(Syzygium formosanum (Hayata) Mori.)、樟葉楓(Acer albopurascens Hayata)等為主。海拔 700 公尺以上地區以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i Gaertn.)、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小西氏石櫟(Pasania konishii (Hayata) Schottky.)、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等較佔優勢,落葉樹種繁多。

位於臺灣中部低海拔地區的臺中市大坑植物景觀,可以看見果園間殘存的原生植物。 (圖/廖仁滄)
位於臺灣中部低海拔地區的臺中市大坑植物景觀,可以看見果園間殘存的原生植物。 (圖/廖仁滄)

中興嶺、頭嵙山區的自然植被屬於楠櫧林帶及榕楠林帶,但因為農業開墾而大多不完整且零星分布。喬木層以香楠(Machilus tzuihoensis Hayata)、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江某(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青剛櫟等為主。灌木層以小梗木薑子(Litsea hypophaea Hayata)、九節木、臺灣山桂花(Maesa formosana Mez.)、小西氏石櫟等為主。

科博館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的植物特色

科博館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的最明顯地標是一座圓形山丘,位在臺中市區綠園道中育德園道及草悟道的轉折點上,給人強烈視覺印象。規劃時以「翡翠項鍊上的五色寶石」意象,在山丘本體與周邊栽植花葉、樹形、果實優美或色彩變換明顯的無患子、楓香、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臺灣欒樹、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 Maxim.) 、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ensis (Lour.) Druce)等植物。這些屬於乾燥地落葉林的植物在不同時期能讓遊客看見大自然的繽紛色彩,感受時序轉換,尤其每年 12 月底到隔年 2 月的變色葉期間,環繞山丘的植物葉片因為低溫變色時的美麗景象讓人難忘。

科博館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環繞圓形山丘的變色葉景觀。(圖/廖仁滄)
科博館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環繞圓形山丘的變色葉景觀。(圖/廖仁滄)

山丘與周圍道路間則栽植低地常綠闊葉林植物,以多樣種類與豐富層次隔絕來自道路的喧囂,讓人們在園區活動時不受周邊環境噪音干擾。此小區喬木層以香楠、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樟樹(Camphora officinarum (L.) J.Presl)、青剛櫟、圓果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obosa Lin & Liu)、三斗石櫟(Lithocarpus hancei (Benth.) Rehder)等樟科、肉桂科與殼斗科植物為主。灌木層以小西氏石櫟、小梗木薑子、九節木、臺灣山桂花、山黃梔(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等為主。

中部低海拔區全區地被植物除蕨類外,山丘本體等區域則選用需光量低的細梗絡石(Trachelospermum gracilipes Jacq.)取代常見草坪植物,避免土壤裸露及流失。

中臺灣動物的享「實」天堂

在科博館植物園中取食薜荔榕果的赤腹松鼠。(圖/廖仁滄)
在科博館植物園中取食薜荔榕果的赤腹松鼠。(圖/廖仁滄)

果實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花以子房為主體發育而來,具有保護內部種子及幫助其傳播的功能。動物是種子傳播的重要媒介,許多植物擁有能吸引動物取食的果實。中臺灣低海拔地區許多原生植物的果實是動物重要食物來源,但長期開墾及土地利用造成原生植物越來越少,動物們能覓食的空間也因此減少,刻意被保留或刻意栽植原生植物的地方因此較多動物聚集,成為動物的享「實」天堂。

殼斗科植物果實擁有堅硬成骨質狀的乾硬果皮,而且成熟時不會自然開裂,在植物學的定義上被歸類為堅果(nut),屬於乾果中的閉果,內部通常只含 1 顆種子。科博館植物園中的杏葉石櫟(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ex Forbes & Hemsl.) Hayata)、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子彈石櫟(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短尾葉石櫟(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 Hayata)都是這一類的植物。要注意的是,日常口語或烹飪學上泛稱的堅果與植物學定義上的堅果不同,是擁有堅硬外殼與油性果仁的食物通稱,不分果實與種子。

各種被動物取食的殼斗科植物果實: A 齧齒類動物啃食過的杏葉石櫟,紅色箭頭所指處為齒痕; B 臺灣獼猴取食過的栓皮櫟,橘色箭頭所指處為取食痕跡; C  臺灣獼猴取食過的子彈石櫟果實; D 臺灣獼猴取食過的短尾葉石櫟果實。 (圖/廖仁滄)
各種被動物取食的殼斗科植物果實: A 齧齒類動物啃食過的杏葉石櫟,紅色箭頭所指處為齒痕; B 臺灣獼猴取食過的栓皮櫟,橘色箭頭所指處為取食痕跡; C 臺灣獼猴取食過的子彈石櫟果實; D 臺灣獼猴取食過的短尾葉石櫟果實。 (圖/廖仁滄)

成熟堅果擁有堅硬外殼,能取食的動物大多擁有堅硬牙齒,例如森林中的松鼠與鼯鼠等齧齒類動物,而牠們取食時也會在果皮上留下嚙咬痕跡(上圖 A),但不代表兩者之間有專一性。例如科博館館區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thaiwanensis (Bonhote, 1901))常見取食軟熟的薜荔(Ficus pumila var. pumila L.)榕果。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 Swinhoe, 1862)也會取食殼斗科植物的堅果,常將整個結果枝條採下啃咬未完全成熟堅果後,整個枝條隨手拋棄(上圖 B、C、D)。因為枝上果實不是同時成熟,猴子無法咬破成熟果實的堅硬外殼,所以取食整個枝條咬得下的未完全成熟果實後,拋棄的動作可以讓全熟果實因此被拋出,得到更多傳播機會。

各種擁有鮮明色彩可以吸引鳥類取食的植物果實: A姑婆芋的果實; B山黃梔的果實; C樹杞發育中的果實串;  D九節木不同發育階段的果實。 (圖/廖仁滄)
各種擁有鮮明色彩可以吸引鳥類取食的植物果實: A 姑婆芋的果實; B 山黃梔的果實; C 樹杞發育中的果實串; D 九節木不同發育階段的果實。 (圖/廖仁滄)

鳥類具有飛行能力,也是植物種子傳播的重要媒介。鳥類消化系統短,造成排遺次數多,能吸引較多鳥類取食果實的植物,因此能擁有較多傳播機會,漿果與核果是常被鳥類取食的果實類型。

植物學定義上的漿果(Berry)外果皮薄,中果皮及內果皮肉質多汁,其內有許多種子,如姑婆芋(Alocasia odora (Lodd.) Spach.)與山黃梔 (上圖 A、B)等。核果(Drupe)外果皮薄,中果皮常肥厚多汁,內果皮質地堅硬,其內通常只有 1 枚種子,例如樹杞(Ardisia sieboldii Miq.)與九節木 (上圖 C、D)等。這兩類型果實肥厚多汁的中果皮都能吸引動物取食,內果皮是否堅硬是它們的最大區別。

許多鳥類擁有能分辨不同顏色的敏銳視覺,姑婆芋及山黃梔等植物果實具有鮮明色彩,自然較能吸引牠們注意。如果同棵植物上的果實成熟時間相近,會有鳥類來不及取食或把整樹果實同時吃完等狀況發生,就會減少種子傳播的機會。果實成熟時間不一致的植物可以吸引鳥類多次前來,具有較高傳播效率,樹杞與九節木可說是其中的代表。

結語

中臺灣低海拔溫和的氣候兼具臺灣南北兩端氣候優點,許多原生動物在此休養生息,長期開墾卻讓這些動物覓食的地方減少,生活越來越艱難。科博館位處中臺灣最大都會區中,周邊幾乎都是高樓與道路,在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種植乾燥地落葉林與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植物,除了讓人能在城市中認識在地原生植物,也提供許多野生動物蔽護,各類植物果實不同季節提供動物取食,營造出中臺灣動物的享「實」天堂。或許下次探訪時,您就可以看見像下圖中正在享用雀榕(Ficus superba (Miq.) Miq. var. japonica Miq.)果實的紅嘴黑鵯(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Gould, 1863))一樣,正在某棵結實纍纍樹上享受樹果大餐的野生動物。

科博館植物園中被雀榕果實吸引來的紅嘴黑鵯。(圖/廖仁滄)
科博館植物園中被雀榕果實吸引來的紅嘴黑鵯。(圖/廖仁滄)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世界植物園系列報導(二十) 自然和文化美學交融的科普基地 – 福岡市植物園

四神天地書,守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受保護樹木

觀賞葉片的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