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周文能提供
Covid-19疫情第三級警戒下,享受菇單與菇獨,淺談透過菇訊的採集發現 : 彈球菌屬、山茶花似杯盤菌、地星狀裂杯菌、冬蓀鬼筆等。
圖片來源 : 博學多文
正因為孤單,才能與菇相遇
「正因為你是孤單的,才能與菇相遇」,的確如此,我也很享受菇單與菇獨,尤其現階段是Covid-19疫情第三級警戒,更是要避免人與人連接,宅廢在家或辦公室不能時常出野外採集也早已習慣。疫情發生以來一年多,好在臺灣也算是幸運躲過幾波的病毒攻擊,讓我改變許多採集方式,而網路菇友之間熱心提供許許多多菇訊,讓自已覺得並不菇單,也意識到自己的「菇」陋寡聞,以下介紹幾則透過菇訊的採集發現。
咻~小型的腐生真菌,砲彈菌彈射出孢子團
指的是彈球菌屬(Sphaerobolus)的菇類,屬於擔子菌門,腹菌綱,地星目。是一種很小型的腐生真菌,喜歡生長在腐爛的木頭。此菌的繁衍方式非常有趣,小小球形菇體(大概1~2mm而已)成熟後,外皮星狀裂開,然後以爆破的力量發射表面帶著產孢組織的橘色黏性小球,可以彈射好幾公尺,然後牢牢地黏在物體表面,像一樣,國外俗名「砲彈菌」。十幾年前被發現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內,我並未曾親眼見過,直到2020年11月有熱心菇友帶我到臺北內湖山區,細雨中才在大葉楠樹皮上看到,連忙拍照及採集,回辦公室就開始重新啟動間歇攝影模式,但它噴射速度太快了,看不到有東西射出來,跟攝影公司借一臺每秒可拍300張的攝影機也是無法度,四處張羅也找不到更高速攝影機,只好乖乖操作間歇攝影。對於彈球菌怎麼發射孢子團,科學家已經研究得非常徹底了。它的子實體成熟時,外皮裂成幾個裂片,露出較深色的孢子團,底下形成氣球狀內膜,當水分不斷的流入,水壓逐漸的增加,最後內膜暴膨開來,就把孢子團強行彈射出去。
山茶花花腐病,因感染花瓣造成,樹下長出盤菌
記得當年在科博館植物園發現桑實杯盤菌時,本館王也珍博士就耳提面命說山茶花也有同類的盤菌,所以採集時會特別注意此類樹下是否有盤菌,一晃就十幾年過去,今年採集時跟菇友提到此菌,過沒多久菇友說她有發現到,急忙請她帶路找它,終得一睹它的真面貌。不同於桑實杯盤菌會感染果實,此菌則是感染花瓣造成山茶花花腐病。當染病的花朵掉落後,於花瓣基部(花萼)形成菌核,菌核黑褐色至黑色。等第二年山茶花開花時,菌核長出菇體,再散布孢子去感染花瓣,此菌學名為山茶花似杯盤菌(Ciborinia camelliae)。
釋放孢子時,會發出嘯叫聲的惡魔雪茄
第一次聽到這名稱,也是我遇到採集生涯中最悲慘憾事-「翻腳刀」之痛,它讓我足足休養半年不能動彈。那是那位菇友(又是她)傳送她在新竹山區發現一種奇特的菇類圖片給我,於是二話不說馬上連絡中研院一位研究炭角菌的博士一同前往。惡魔雪茄外觀實在很像炭角菌,在山裡果然四處都有發現,上下來回拍照採集,不留意就這樣滑倒在地(誰教自已鐵齒穿涼鞋上山),或許是此菇的魔咒吧!還被博士譏笑一番。惡魔雪茄學名Chorioactis geaster (地星狀裂杯菌),為子囊菌類盤菌目裂杯菌科,世界上僅一屬一種,目前僅知分布在日本少數區域和美國德州,也被稱之為「德克薩斯之星」。呈深褐色棒狀,星狀裂開內皮(產孢組織)呈橘皮色,後變成棕褐色,聽說當它釋放孢子時,會發出截然不同的嘯叫聲。
鬼筆菌類,飄出陣陣的味道
有菇友說在內湖大崙頭尾山步道旁有一種白鬼筆會發出淡淡的香味,真是顛覆我對鬼筆類臭臭的印象。菇友在2020年11月將這種菇寄來,其幼菌特別大(拳頭)軟Q軟Q的,培養一個多月還是不伸展子實體而逐漸萎縮,自己也不時關注此菌在內湖山上的原生狀態,直到2021年2月才傳來它已冒出子實體的消息,真是漫長的等待,喜望而出發到現場,左聞右聞並沒什麼氣味(心想慘了,我是不是失去嗅覺,要去快篩一下吧),把它採下放在紙袋,忐忑下山,在捷運車上三不五時聞到一股熟悉的惡臭味,該不會這麼衰踩到狗屎,東聞西聞原來還是它在作怪,真怕別人誤會是我自已的異味。回來之後,把它分離好菌種及鑑定,覺得它應該是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但P1P(定序)結果卻有出入,其雖與白鬼筆有97.99%相似度,但與冬蓀鬼筆(Phallus dongsun) 也有98.17%相似度,那是去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新種,兩者差異只是冬蓀鬼筆的菌托網格稜脊較深及孢子較寬而己。此一來自內湖的菌株在低海拔山區及冬季發現,所以我將它暫定為冬蓀鬼筆,因為菇類鑑定校正回歸是常態,有時學名可以校正改名好幾次(不受限)。
疫情嚴峻,注意衛生習慣,多吃菇類,可增強抵抗力
疫情嚴峻之時提醒大家不只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少出門,還要多吃菇類,增強抵抗力。親朋好友也許會暫時遠離你,假消息會欺瞞你,記得,只有菇菇不會——菇菇不會就是不會。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