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因生態系統多樣、生物種類豐富,素有「植物王國」、「野生菌王國」的美譽,雲南野外植物種類繁多,而市場的植物多樣性也不惶多讓,認識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食材,除了可嘗試更多美食之外,或許在特殊時候還有保命的功用。
植物觀察之旅:2023 年夏季的四川與雲南高山植被區
今年(2023 年)7 月在新冠肺炎疫情解封之後,便和中國大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生物地理與生態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及臺灣一些喜愛植物觀察的同好,前往中國四川省與雲南省的高山植被區觀察該地的植物。除了沿路觀察中國大陸橫斷山脈植物資源,並蒐集可做為科教、展示的素材。因此沿途無論是野外或路邊販售的植物都是我們目光的焦點,甚至餐桌上的食物及喝的飲料也不放過,凡遇到沒見過的,大家還要討論一番,例如喝到稱為「欖清」的飲品,材料寫著是滇橄欖,我直覺地想到是不是以前在廣西曾見過販售中的烏欖(Canarium pimela)(橄欖科),但看圖片不像,後來才知是臺灣也有栽培的油甘(Phyllanthus emblica),在臺灣通常是鮮食或醃製後食用,但不曾見有做成飲品的,可能是產量太少。
發現雲南的食材寶庫:昆明篆新市場
在返臺的前一天我們逛了昆明很有名的篆新市場,這裡可見到雲南人使用的大部分植物食材,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加上攤商將商品陳列的賞心悅目,且街道整潔,除蔬果外,也有藥材、醬料、乾果與現成可即食的各式食品與飲料,另有一區則是專賣食用菌,雲南的食用菌種類繁多,雞樅菌、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及各式叫不出名的菌皆在此陳列販賣。雲南食材之豐富在全中國是名列前茅的,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食材,常有季節限定,也能見到不少來自國外的食材,如冰菜(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火參果(刺角瓜)(Cucumis metuliferus)、覆盆子(Rubus idaeus)。在此市場我們見到許多食材,以下介紹幾種雖臺灣有,食用部位卻不同,或在臺灣少見或沒有的植物。
花生芽:是我們日常很常見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種子發的小苗,在臺灣我們常見的是綠豆芽,偶也有黃豆芽,卻不曾見過花生芽,把花生發成苗,再來做菜,可涼拌、煎炒、火鍋。當天晚餐就吃到,吃起來很清脆鮮甜,像吃生花生的味道,感覺很特別。
芋花:是我們日常很常見的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花序軸,芋除了芋頭和芋梗供食用外,芋花可是雲南的特色食材,常見有紫紅色(較香,但也含有較重的刺激性物質,烹調不當有可能會麻嘴)及綠色兩品種,主要食用花序梗的部分,需撕去表皮及摘除花序,浸泡清洗後再烹煮,方式與烹煮芋梗類似。
折耳根:是魚腥草(Houttuynia cordata)的地下根莖,煮湯或煮成青草茶,不同於臺灣主要食用的是地上莖葉。中國西南地區人民也常做成蔬菜或調味品。洗乾淨後切小段,拌在米粉、麵、糯米飯等食品中食用。也常切小段或用其葉拌辣醬、蔥、鹽、香油等調味料做成涼拌菜,是三餐常可見到的食物。
韭菜花:就是我們一般吃的韭菜的嫩果,剛看到時有些驚訝怎麼這也可做菜,因韭菜的果成熟時是乾乾的、硬硬的,沒什麼肉質。我們的習慣是吃韭菜的嫩莖葉或嫩的韭菜花苞及梗,又或者是遮陽處理過後質地更嫩的韭黃,而從沒想過未成熟的果也可吃,經查資料,這也是雲南的特色美食,主要是將花瓣等雜質清理,清洗晾乾水分後,加入剁碎的辣椒、鹽、生薑、酒及少許糖,攪拌均勻後裝玻璃罐中保存,待發酵變色後,就是很好的配飯小菜,也可與乾巴菌一起醃製後食用。
草芽:食用部分為香蒲(Typha orientalis)或寬葉香蒲(Typha latifolia)地下莖尖端的幼嫩部分,因其形狀為圓柱形,頂部呈錐形,形態酷似象牙,顏色潔白,又名「象牙菜」,因不曾見過,原先完全不知科屬,幸好有些攤位有標名稱,得以查詢。其潔白清香,口感脆嫩,雲南人常用以煮湯或炒食。因香蒲是水生植物,在臺灣的低海拔濕地及溪流也常有野生的,可能是採摘不易,加上少人知其嫩芽可食,尚不曾在市面上見到販售。
荷葉尖:在臺灣通常食用蓮子或蓮藕,甚至將蓮心烘乾後做成蓮心茶,偶有用成熟的荷葉包裹食材烹煮,如荷葉蒸雞或包米飯做成荷葉飯等,讓食物多了淡淡的荷葉香氣。荷葉尖則是採摘還呈捲曲狀態的嫩荷(Nelumbo nucifera)葉,因兩端呈尖形,故名荷葉尖,用熱水燙過後拿來涼拌或與其他食材一起烹煮。
海菜花:在市場一般都稱為「水性楊花」,看到這名稱頗為這植物叫屈,是不是叫海菜花就不吸引人呢?待售的花莖綁成一捆捆的,類似我們市場上常見的龍骨瓣莕菜(一般稱為水蓮(Nymphoides hydrophylla)),但海菜花的先端常帶有已開的花或花苞,它其實是水鱉科的波葉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var. crispa),原生於雲南,僅生長在純淨的淡水中,為沉水性植物,僅花開時白色小花會漂浮在水面,白花配上黃色的雄蕊漂在水面上頗為醒目,它的莖清脆爽滑,適合凉拌、清炒或煮湯。
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菊科蒿屬的植物,全株具有清香氣味,喜歡生長在低海拔地區的河湖岸邊與沼澤地帶,全株可入藥,也可做為艾的代用品,市場賣的則是嫩莖及葉,做為菜蔬清炒或與其他肉類同炒或醃製成醬菜。
慈姑:食用的是澤瀉科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或歐洲慈姑(S. sagittifolia)的球莖,可煮熟後直接食用或與其他的食材同炒成菜餚。臺灣以前水田常有野慈姑(S. trifolia),它的球莖較小,隨著慣行農法的盛行,野慈姑已難得在水田中看到,在臺灣也少看到拿來食用。
木薑子:是指樟科木薑子屬的數個種類的統稱,如木薑子(Litsea pungens)、山雞椒(L. cubeba)、清香木薑子(L. euosma)等多種,因其果實均含有較高的檸檬醛使得它們有相似的風味,而若將果實曬乾保存則其芳香精油也會減少,影響風味,一般會將鮮果榨成油來使用於菜餚或湯中,這樣就整年都可使用而不受限,或是直接用鮮果入菜。另外木薑子油也有製作成食品、化妝品及保健等多種功能。
酸木瓜:是薔薇科的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或皺皮木瓜(C. speciosa) 等的果實,因味酸而稱為酸木瓜,而非臺灣常見甜美好吃的水果 – 番木瓜科的木瓜(Carica papaya)。酸木瓜除了藥用外,還可以製作成果脯、果酒、泡酒等。也可以做菜,如木瓜雞、木瓜魚等美食。
花椒芽:市場除了賣乾花椒外,也可見到新鮮的花椒果粒,或綠或紅,偶有幾攤則賣花椒樹發芽期幼嫩的芽葉,油亮鮮綠,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熱炒、涼拌、油炸、涮鍋,麻香宜人,開胃爽口,具有獨特風味和豐富營養。
美食之旅:品味陌生的食材與文化
民以食為天,認識植物少不了要了解食材。菜市場走一回,對著陌生的食材品頭論足,真是大開眼界啊!滿滿的新鮮與美味,熱鬧的人潮讓人感受不到此地剛經歷了 3 年的新冠疫情,不禁讚嘆:人生還是美好的!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