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們家附近的白海豚

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的 3 隻白海豚模型,分別被命名為山茶花、噴泉與草莓牛奶。雕塑團隊藉由科學家所提供的各種不同角度海豚照片,細心塑造翻模上色,還原這 3 隻白海豚的真實樣貌。(圖/姚秋如)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將於 2024 年 7 月底揭牌開放「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展示三隻已被辨識編號的白海豚模型。這些展示不僅介紹里海里山生態系與白海豚之間的密切關聯,還將透過各種課程和活動,讓大家親身體驗海洋生態之美。

利用照相辨識方法,科學家可以歸納每一隻白海豚的個體特徵,並且記錄牠們的棲息範圍、社群組成和棲地的利用。這是科學家在 2018 年拍到 3 隻白海豚悠遊在中部近岸海域的畫面,由右至左為OCA008(綽號「草莓牛奶」)、 OCA004 (綽號「噴泉」)和 OCA010 (綽號「風」)。(圖/林浩平)
利用照相辨識方法,科學家可以歸納每隻白海豚的個體特徵,並記錄牠們的棲息範圍、社群組成和棲地利用情況。在2018年,科學家拍到了3隻白海豚悠遊於中部近岸海域的畫面,從右至左分別是OCA008(綽號「草莓牛奶」)、OCA004(綽號「噴泉」)和OCA010(綽號「風」)。(圖/林浩平)
2020 年 OCA008 草莓牛奶在苗栗被目擊並拍下照片,這時的牠,背鰭又增加了些傷口,右體側皮膚上也被發現有一個明顯的圓形突起病變。(圖/林浩平)
2020 年,OCA008 草莓牛奶在苗栗被目擊並拍下照片。此時牠的背鰭上又多了一些傷口,右體側的皮膚上也發現了一個明顯的圓形突起病變。(圖/林浩平)

臺灣的海洋環境特色

位於西太平洋的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東邊是廣闊的太平洋,海域較深,擁有多樣的海底地形,如海溝和海脊,加上有溫暖的黑潮流經,海水長年清澈,而其中的深海生態系雖然光線不足,依然生活著許多特別的生物,如深海魚類、頭足類和各種奇特的無脊椎動物,也包含高階的掠食者(如抹香鯨和喙鯨類)。臺灣南部則有巴士海峽和南海,海水溫暖,洋流多元複雜,尤其以被稱為「海洋熱帶雨林」的珊瑚礁生態系著稱,這裡有各式各樣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海草棲息其中,生物多樣性非常高。而臺灣島嶼西邊則是狹長的臺灣海峽,連接著東海和南海,屬於大陸棚區,平均水深較淺,同時受亞洲大陸沿岸流與黑潮支流影響,水溫變化較大,海洋生物也相當多元。其中的河口生態系,是淡水和海水混合的地方,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這裡提供豐富的陸域沖刷下來的營養物質,在適合的溫度與充足的陽光照射下,浮游植物與藻類可以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是初級生產量相當高的地區,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浮游動物、魚類、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在此覓食、繁衍或短暫遷移,也是白海豚最喜歡棲息的水域。

臺灣西部海域的生物資源興衰

白海豚居住的臺灣西部海域,是我國重要的沿近海漁業區,早年漁民大多以家計式漁業為生,後來政府鼓勵造船、優化船上的設備、廣泛興建基礎建設與輔導增進技能,這些措施使得漁業蓬勃發展,收益增加。然而也是因為這樣的漁撈技術精進,在沒有適當管理的狀況下,終於導致過度捕魚而造成海洋水產資源衰退,漁業收穫不再有早期的榮景。因此政府逐步施行漁船數量管制、獎勵休漁、設置人工礁及放流魚苗等資源管理保護措施。至今,我國沿近海漁業產量雖遠低於 1980 年代初期的高峰,但仍提供國人工作與休憩等功能,對於社會穩定及國內糧食供應,都具有重要貢獻。曾經豐饒的臺灣西部海域,除了受到人類過度開發外,現今更受到全球環境變遷的影響,無論是居住在其中的白海豚或是臨海居民,都必須面臨棲息環境的不穩定性,承受各種生存壓力。

白海豚的生活習性

白海豚是典型的小型齒鯨類,牠們喜歡在沿海淺水區生活,例如河口、海灣和潟湖等地區都是牠們經常棲息的場域,這些地方除了提供豐富的食物,也是安全的生活環境。雌性白海豚大約 8-10 歲開始生育,經過約 10 至 12 個月的懷孕期後生產,每次通常只生一隻小海豚。海豚媽媽會非常細心地照顧與教導幼豚,直到牠們能夠獨立生活。白海豚主要以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在臺灣海域可以常常觀察到白海豚在河口附近覓食。由於是海岸水域的頂級消費者,日常捕食中小型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白海豚影響這些中間消費者的數量和分布,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上扮演重要角色。

白海豚生存環境的危機與轉機

海洋資源的興衰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經濟活動,也對白海豚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挑戰。白海豚在臺灣主要分布於水深 25 公尺以內的近岸水域,是這個物種在全世界分布區域的最東側。然而,由於全球環境變遷、漁業的過度捕撈、鄰近海域和岸際的各種工程,以及繁忙的航運,這些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影響,使白海豚面臨著棲息環境的破碎化和資源的衰退,進而影響牠們的生活甚至族群的生存。對於這個極為脆弱的小族群,海洋委員會於 2020 年 8 月 31 日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從苗栗縣至雲林縣劃設包含海洋與河口生態系的複合型保護區,希望有助於保護白海豚及其棲息環境的永續發展。

里山里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倡議

沿近海地區是人類與淺海生態系共生之處,而人類明智的利用資源是這個區域能永續經營的關鍵。早在 2010 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0 次締約方大會(CBD-COP10)中,由日本正式提出《里山里海倡議》,提議永續經營森林、土地、海岸及海洋的地區或生態系,必須經由當地社區(人民)的參與規劃、合作與管理,也就是透過「社會─生態─生產」的平衡發展過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個倡議提出後,即獲得各方的認同並在國際社會間推展。倡議中的「里海」一詞,原文是 Sato-Umi ,源自於日文的「里」(音 “ Sato ",居所之意)與「海」(音 “ Umi ”,海洋之意),因此「里海」亦即「居住之海」。健康的「里海」有許多效益:物質循環得以永續、海洋與海岸得以整合管理、多樣豐富的生態系及自然的環境得到保存,也才能傳承給後代子孫。

里海倡議的願景,希望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態平衡,如何明智的用海,是我們學習的課題。(圖/姚秋如)
里海倡議的願景是希望達成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態平衡。如何明智地利用海洋資源,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圖/姚秋如)

里海-人類、白海豚與海洋生物共同的家

早年臺灣里海區域漁村及沿岸社區的謀生方式,大都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及生態特色,孕育出不同的傳統漁農技藝和文化,且為自給自足式的家計型產業,例如石滬沒有過度利用資源的問題。但隨著經濟開發、工業發展、人口增加及高效率的採捕資源後,使得淺海生態系在棲地破壞、污染及過度利用等因素下,快速地流失海洋生物多樣性。理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里海」,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韌性(Resilience),才能在經歷破壞後恢復原本的生態功能。里山里海倡議所重視的是自然保育的生活實踐,其精神在於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也強調森川里海的整體生態系及地景海景保育的保全與活用。

漁撈技術的精進,加上勤勞作業的漁民,在臺灣各地經常可見類似的豐收場景。漁業能否永續,取決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行為。(圖/姚秋如)
漁撈技術的進步,加上漁民的勤勞作業,使得臺灣各地經常出現豐收的場景。然而,漁業的永續發展取決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行為。(圖/姚秋如)

韌性里海的理念與智慧用海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對海洋的利用和開發不斷增加,造成負面的影響。而提倡「韌性里海」的理念,則是在資源利用和永續之間取得平衡。所謂「韌性里海」,是指在里海區域中,經由科學管理制度執行保育,讓人類和海洋生物能夠在一個和諧共生的環境中共存,例如合理的制定限制捕撈規則、保育重要的生物棲息地、監測海洋生物環境變化等。以白海豚族群監測調查為例,藉由長期調查,研究人員以照相個體辨識技術,目前已經在臺灣西海域辨識出 67 隻白海豚。這些海豚個體各自有獨特的背鰭特徵、體色與傷疤,讓科學家能夠對牠們進行個別追蹤、研究牠們的棲息地喜好性。除了管理之外,也積極實施各種保育措施,例如減少污染、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增加海洋生物的數量等。這些措施有助於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的韌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環境壓力。此外,建構韌性里海,更需要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合作,例如藉由教育推廣活動,可以提高居民對海洋保育的知識,也將這份認知帶入社區慣常的海域利用行為,甚至新創更多的工作領域(如地方生態巡守隊結合生態旅遊),將保育與日常工作結合,既能顧及生態、也能活絡經濟。除了新創產業之外,先人智慧用海的方式(如石滬捕魚),以當地石塊在潮間帶建構的捕魚陷阱,利用潮汐變化與石滬地形所進行的捕魚方式,近年來成為遊客的體驗行程,除了增加社區收入,也帶入永續漁法的概念,實現人類與海洋生物的和諧共存。

消費者的行為也能為海洋保育盡力。參考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我們可以從日常飲食中,選擇在地、永續、友善漁法所產出的海鮮與水產品。(圖/姚秋如)
消費者的行為也能為海洋保育盡力。參考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我們可以從日常飲食中,選擇在地、永續、友善漁法所產出的海鮮與水產品。(圖/姚秋如)

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和白海豚保育教育

為推廣海洋保育與倡議里海的重要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即將於 2024 年 7 月底揭牌開放「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在教育中心旁的龍虎池上方,您將看到 3 隻特別的白海豚模型。牠們分別是編號 OCA001 、 OCA004 和 OCA008 ,並被命名為山茶花、噴泉和草莓牛奶。這些模型是根據真實白海豚的外觀所製作,大小和比例都與真實的海豚相同,讓您可以近距離觀察白海豚的特徵和外觀,也可了解研究人員如何藉著追蹤與拍攝白海豚照片,進而辨識不同的海豚,同時認識白海豚的社群結構,了解牠們對棲息地的喜好性。此外,藉由展場向大家介紹里海里山生態系和牠們密不可分的連結性,同時以各種課程和活動讓大家體驗海洋生態之美。

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的 3 隻白海豚模型,分別被命名為山茶花、噴泉與草莓牛奶。雕塑團隊藉由科學家所提供的各種不同角度海豚照片,細心塑造翻模上色,還原這 3 隻白海豚的真實樣貌。(圖/姚秋如)
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的 3 隻白海豚模型,分別被命名為山茶花、噴泉與草莓牛奶。雕塑團隊藉由科學家所提供的各種不同角度海豚照片,細心塑造翻模上色,還原這 3 隻白海豚的真實樣貌。(圖/姚秋如)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拯救紅毛猩猩:突破觀影與談經驗!

在海陸交界處與鯨豚相遇 – 淺談臺灣鯨豚擱淺的樣態

野生哺乳動物如何覓食?牠們有什麼生態習性?讓專家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