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的海洋哺乳動物


銀杏齒中喙鯨在臺灣本島稀有擱淺紀錄,但卻是蘭嶼擱淺數量最多的喙鯨。喙鯨鮮少有海面上的跳躍行為,這張照片中的銀杏齒中喙鯨影像更顯珍貴。(圖/林哲安)

蘭嶼位於呂宋島弧,是大洋性島嶼,擁有獨特、令人好奇與亟待探究生態。在這裡的海洋哺乳動物,喙鯨類和抹香鯨為深水棲息的物種,也曾發現海豹擱淺,這個美麗的「人之島」,不斷帶給大家新發現。

蘭嶼呂宋島弧的北方之星

孤懸在臺灣東南海域的蘭嶼,是火山噴發所形成的海島,它位居呂宋島弧的北端,也是溫暖的黑潮流經之處,西邊距最近的臺東縣大約 49 海浬,而南邊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島嶼以東則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蘭嶼周圍的海床十分多樣,東邊有廣闊深邃的花東海盆,而西邊則是狹長、海底地形非常複雜的臺東海溝與花東海脊,島嶼周圍的水深與底棲生態系相當豐富。若以更大尺度的視角看蘭嶼,它所在的呂宋島弧是一連串的火山島嶼,位於東亞地區兩大海盆-西菲律賓海盆與南海海盆交界處,這裡的陸上或是周圍海域的生物組成與臺灣島相當不同,獨特的生態系令人好奇,也亟待探究。

呂宋島弧是介於呂宋島和臺灣島之間的一連串火山島嶼,蘭嶼位於它的北端,雖然彼此的地理距離較近,蘭嶼島的生物多樣性卻有別於臺灣島。(圖/取材自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CC BY-NC-SA 3.0 TW DEED)
呂宋島弧是介於呂宋島和臺灣島之間的一連串火山島嶼,蘭嶼位於它的北端,雖然彼此的地理距離較近,蘭嶼島的生物多樣性卻有別於臺灣島。(圖/取材自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CC BY-NC-SA 3.0 TW DEED)

蘭嶼美麗的人之島

根據居住在島上達悟族人的口述歷史,當船隻航行至蘭嶼時,他們的祖先大喊 「好個北方之島」!之後並居住於此,且將島命名為「人之島」。達悟族人在這個約 45 平方公里的島嶼生活,賴以維生的資源不只取自陸地,也來自於廣大的海洋。例如,在達悟族傳統的生活中,飛魚每年約在 2 月底出現,族人也遵照祖先傳下的規範於近海撈捕飛魚,這是他們最大宗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對於生物資源的採集與利用,達悟族人有相當多的季節、性別、年齡的傳統規範或禁忌,這些基於生態環境、採集漁獵技術和人文社會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規定,也反映著人類在這個大洋島嶼生活,在季節規律變化間,可用生物資源的豐儉交替之下,對環境的尊崇感謝之意。這裡的美麗,不僅來自於蔥鬱熱帶雨林生態系和蘊藏在其中的蟲魚鳥獸,也根源於在地原生的知識,經過長時間洗鍊驗證後,所形塑的達悟人在蘭嶼獨有的絕佳適應力及韌性能力。

蘭嶼中學校園內的達悟族民族植物園,是本地學子學習傳統知識與傳承祖先生活智慧的重要場域。(圖/姚秋如)
蘭嶼中學校園內的達悟族民族植物園,是本地學子學習傳統知識與傳承祖先生活智慧的重要場域。(圖/姚秋如)

神秘的深海棲息性鯨魚喙鯨

蘭嶼島的海岸主要是由珊瑚礁所形成,而島嶼的北部與東北部海岸每年在東北季風的直接吹襲之下,珊瑚礁受到海水的侵蝕作用非常劇烈,使得整個北部區域直到東清部落間的海岸線更曲折,也有許多奇岩巨石和海蝕洞,是許多旅客流連的景點。而根據多年來鯨豚擱淺的紀錄顯示,蘭嶼北岸和東北岸,是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的熱區,包含抹香鯨、喙鯨類、海豚科的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甚至是過去少見的海豹,都曾在這裡被發現。而在這些鯨類中,又以喙鯨類(Ziphiidae)的擱淺比例最高,約 50 % 左右。喙鯨是鯨豚的齒鯨亞目中,外型獨特且行為 4 至 10 公尺之間,最重要的特徵是牙齒數量非常稀少,依不同種類僅具有 2 至數顆形狀特異的牙齒,且位於下顎骨。此外,僅成熟雄性具有大而明顯的獠牙,雌性與幼體的牙齒深藏在齒槽中,從外觀上無法察覺。牠們大多單獨行動或僅數隻成群,對於人類的活動或是噪音特別的敏感,無論是在海上目視調查或是擱淺紀錄中,都是屬於稀有鯨豚類群。

獨特的左側45度斜角噴氣,是海上調查目擊抹香鯨群的判斷依據,抹香鯨也是蘭嶼擱淺常見物種之一。(圖/王緒昂)
獨特的左側 45 度斜角噴氣,是海上調查目擊抹香鯨群的判斷依據,抹香鯨也是蘭嶼擱淺常見物種之一。(圖/王緒昂)
短肢領航鯨經常大群集結,牠們是少數被科學家研究得較為詳盡的鯨豚類。短肢領航鯨群體主要由年長的雌性個體帶領,屬於母系社會結構。(圖/王緒昂)
短肢領航鯨經常大群集結,牠們是少數被科學家研究得較為詳盡的鯨豚類。短肢領航鯨群體主要由年長的雌性個體帶領,屬於母系社會結構。(圖/王緒昂)

喙鯨是喜歡棲息在深海區域的中型齒鯨,牠們的遷移活動包含垂直與水平範圍,由於牠們僅在換氣時來到海面上活動,但習性隱密難以接近,因此生態資料相當有限,人類大都藉由擱淺個體取得自然史資料。相較於臺灣本島主要以海豚科為常見的擱淺物種,蘭嶼島以喙鯨類擱淺著稱,而其中以銀杏齒中喙鯨(Mesoplodon ginkgodens)和柯氏喙鯨(Ziphius carvirostris)為常見物種。蘭嶼周圍經常出現的鯨豚,有別於臺灣本島的物種,例如這裡擱淺最常見的銀杏齒中喙鯨,是僅分布於印太洋熱帶海域的稀有種,以及全球相當罕見、喜好居住在熱帶海域的朗氏喙鯨(Indopacetus pacificus)也曾經在此活體擱淺,我們從而推測蘭嶼周圍海域可能是熱帶棲性喙鯨類的重要棲息環境。

銀杏齒中喙鯨在臺灣本島稀有擱淺紀錄,但卻是蘭嶼擱淺數量最多的喙鯨。喙鯨鮮少有海面上的跳躍行為,這張照片中的銀杏齒中喙鯨影像更顯珍貴。(圖/林哲安)
銀杏齒中喙鯨在臺灣本島稀有擱淺紀錄,但卻是蘭嶼擱淺數量最多的喙鯨。喙鯨鮮少有海面上的跳躍行為,這張照片中的銀杏齒中喙鯨影像更顯珍貴。(圖/林哲安)
柯氏喙鯨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最早在蘭嶼採集到的喙鯨物種,牠們的牙齒長在下顎的前端。照片中的柯氏喙鯨仍為幼體,因此不會有獠牙露出。(圖/王緒昂)
柯氏喙鯨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最早在蘭嶼採集到的喙鯨物種,牠們的牙齒長在下顎的前端。照片中的柯氏喙鯨仍為幼體,因此不會有獠牙露出。(圖/王緒昂)

擱淺喙鯨的胃中物,揭開生態秘密

喙鯨稀有的牙齒數量與特殊的構造,顯然不利於咬食獵物,再由其吻部形狀、牙齒形態與頭頸、舌與胸骨之肌肉結構推測,喙鯨是以吸食方式攝取獵物。許多科學家經由擱淺喙鯨的胃內殘留食物分析,了解牠們的主要食物是頭足類,再根據牠們多在深海區域活動,因此認為喙鯨類是深海食物網的頂層消費者。由於全球環境變遷,喙鯨類的食源物種的數量及分布也可能受影響,進而威脅到喙鯨族群的存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海洋保育署之下的海洋動物救援網(Marine Animal Rescue Network , 簡稱 MARN)鑑識分析組成員,從 1994 年開始參與擱淺鯨豚的科學鑑識工作,過去曾在蘭嶼和臺灣各地區取得擱淺喙鯨標本,也採集了不少喙鯨的胃袋樣本,藉由鑑識其胃內容物中的頭足類嘴喙,不僅可了解喙鯨的覓食喜好性,也可同時典藏難以取得的深海頭足類標本。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優雅巨獸的復原之路-藍鯨

在海陸交界處與鯨豚相遇- 淺談臺灣鯨豚擱淺的樣態

野生哺乳動物如何覓食?牠們有什麼生態習性?讓專家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