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造訪科博館?伊甸園中的食蟹獴,嬌客入園短暫旅宿!


圖 / 陳彥君提供   

植物園食蟹獴近距離的特寫照

2021年4月初,科博館植物園出現一隻食蟹獴,滯留約20日,為2公斤左右成年雄性個體,無遭長期籠養的跡象。牠能在遊客眾多的吵雜氣氛中保持適當距離,對僅5公尺旁運動的民眾不以為意。這是食蟹獴首次現身臺灣都會區。

食蟹獴悄然溜進植物園區,民眾尋牠千百度

今年(2021年)4月初清明連假剛過,正當久旱無雨的臺中地區開始實施分區停水之際,一隻食蟹獴悄然溜進了本館植物園區內。園區內步道四通八達,綠蔭濃密,每天都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更是附近眾多居民晨昏運動的首選場所,很快地園區工作人員與眼尖民眾便發現了這隻「比松鼠大很多」,卻同樣具有蓬尾的陌生動物出沒,驚異之餘有人開始常來植物園巡尋想看清牠的真面目,也有人以手機拍照向園方探詢牠的身分。

植物園食蟹獴最常停駐於大水池邊
植物園食蟹獴最常停駐於大水池邊

這隻野生動物法定3級保育類動物,出現都會區令人費解

4月9日當我與助理黃筱婷看到同仁徐家全傳來的照片時,起先是非常懷疑,當趕到園區在家全的指引下目擊了動物身影,確認是食蟹獴無誤後還是感到不可置信。我們先訪問了幾位目擊者,研判它來到植物園約已一周,可能還在適應環境,藏身地點就在大水池周邊林內。

由於食蟹獴是野生動物,為確保動物與民眾雙方安全,我們先在動物藏身的核心區拉起封鎖線隔出安全距離,減少不必要的干擾。牠又是我國法定3級保育類動物,科博館發現其蹤跡之後第一時間即依規定撥打1999專線向地方主管機關臺中市政府通報,為了慎重起見,我們也立即向其他研究單位的野生動物專家請益,徵詢最佳的處置方式。由於這是臺灣都會鬧區第一次出現食蟹獴,專家學者們對於向來棲息於森林環境的野生動物竟來到這車水馬龍的鬧區均感到震驚與費解。

溫室後方僻靜的小水塘岸邊也看到食蟹獴造訪踩踏的腳印
溫室後方僻靜的小水塘岸邊也看到食蟹獴造訪踩踏的腳印

食蟹獴俗稱「膨尾貍」,日出而出,日沒而息

臺灣的食蟹獴棲息於中低海拔的天然森林,是特有亞種,因全身有質硬而膨鬆的剛毛有如草編的簑衣,因此又稱「棕簑貓」,也俗稱「膨尾貍」。以日間活動為主,清晨和黃昏時分最為活躍,喜歡棲息在乾淨溪流與淺塘附近,夜晚則尋找洞穴休息。主要以捕捉水中動物為食,當水域食物不足時(如乾旱期或冬季),蝸牛或大型昆蟲就會成為牠的主食,也會伺機捕捉較大型獵物如蛇、鼠、兔、雉雞等,身手十分敏捷。

食蟹獴常乍現即消失,行蹤難以捉摸

其實近幾年食蟹獴現身各地社區的訊息頻傳,但都侷限於淺山地帶。行蹤隱密的食蟹獴常乍現即消失,多須透過自動相機拍攝觀察,要親眼見到本尊並不容易。所以當植物園區出現食蟹獴的消息一傳開,連野外研究者都忍不住趕來持著望遠鏡與攝影設備守候,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近距離飽覽一番,形成了一次市中心找野生動物的奇特經驗。

絕佳的觀察機會,怎能放過這隻食蟹獴!

究竟這隻食蟹獴怎麼了?有受傷或生病,需要送醫嗎?會自行離開嗎?若跑到馬路上變成路殺個體就太糟糕了,牠要如何適應這座遊客如織的園區?如果沒有離開,接下來該如何處置牠?為此館內生物學組召開了研商會議,決定以兩到三周時間觀察該動物在園區的活動,儘速掌握狀況回答上述諸多問題,然後據以決定最妥適的處置程序。會後隨即啟動監控與研究,加裝監視器與聲景錄音機等設備,還特別邀請了野外調查專家李璟泓先生,藉助他的專長在園區內裝設多臺自動相機,希望在各種資訊的輔助下,儘速了解動物現況。由於動物主要的活動區域包含一處池畔的空曠沙灘,剛好能取得視線絕佳的觀察角度與拍攝畫面,意外記錄到許多前所未詳的生活行為。

植物園食蟹獴近距離的特寫照
植物園食蟹獴近距離的特寫照

低調地探索園區,留下新鮮小腳印

我們觀察到這隻食蟹獴的適應能力超強,能在隱避毛色與安靜慢速的行動掩護下不引起遊客注意,低調地探索園區,以珊瑚礁假山為基地,必要時爬高並遁入岩洞中躲藏與休息,無受脅迫之虞。活動時間在白天,清晨與黃昏的活動高峰,牠固定繞著兩三處民眾不易靠近的水岸活動,並會踩入池畔淺水處捕捉水中小動物來吃,因此,岸邊總可見許多帶著蹼的新鮮小腳印。

沙地上食蟹獴的帶蹼腳印
沙地上食蟹獴的帶蹼腳印

牠在園區覓食,吃吃非洲大蝸牛,與野外個體不同

過去已知食蟹獴有將螺類硬殼丟向尖石砸碎以取食螺肉的獨特覓食行為,在牠活動範圍內我們果真持續發現許多剛被咬破的蝸牛空殼,以及沾有碎蝸牛殼屑的石頭,這是牠取食非洲大蝸牛的證據。取牠的糞便化驗結果則僅看到大量體毛與蝸牛殼碎片,並沒有如野外個體一般出現許多昆蟲與蝦蟹殼片,推斷這兩類野外食蟹獴主食在園區裡並不充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牠常在近午時分跑到無人干擾的池畔沙灘,貼著沙地不動,進行1-2分鐘的短暫日光浴,就像是剛從水裡回來急於把身體曬乾烘暖,模樣非常逗趣。

大水池畔沙地尋獲食蟹獴糞便
大水池畔沙地尋獲食蟹獴糞便

食蟹獴認證的有機植物園,使牠頭好壯壯

經過3周的觀察,這位嬌客泰然安適的態度讓人驚異,牠的健康似乎也沒有問題。或許是因為科博館植物園區植有多達400種本土原生植物種類,水質乾淨穩定,以保育為取向的管理方針讓整體園區生態生機盎然,林下大量落葉與腐朽倒木吸引了蝸牛、昆蟲、蜥蜴、鳥類等小動物入住,入春後大水池淺灘滿布著蝌蚪與幼蛙,此座小小的人工園區居然能讓食蟹獴棲息覓食近20天,也算是通過有機認證了。

然而食蟹獴食量並不小,成年後還有社交、繁殖的需求。科博館植物園區面積僅4.5公頃,位居鬧區猶如一生態孤島,蝸牛很快會被吃光,對外亦無任何安全廊道可供拓展覓食範圍,或連繫其他同伴。又因為園區內有流浪貓定居也有流浪狗出沒,更有民眾不聽勸導持續放置飼料與肉類餵食並招來蚊蠅聚集。不斷接觸飼料、貓狗及其糞便的食蟹獴極易發生營養偏差與罹患共通疾病等問題,長期而言並不安全,評估結果乃決定早日誘捕野放,讓牠回歸自然環境為佳。

還是誘捕讓牠回歸自然,歸屬於牠的天地

誘捕行動係由臺中市政府委託的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的動物專家協助,於4月22日順利完成,野放前進行了身體狀況與性別檢查,除其左邊上下犬齒、以及後腳有一個腳趾缺損的舊痕之外,無論體態、腳爪與毛色均十分自然健康,為2公斤左右雄性成年個體,並無遭長期籠養的跡象。但另一方面這隻食蟹獴的性情並不如其他野生個體一般敏感緊張,而是能在遊客眾多的吵雜氣氛中低調地保持適當距離,甚至對僅5公尺旁散步或運動中的民眾不以為意,穿梭自如,因此也無法排除牠曾有人類圈養或互動的經驗後由民眾帶來園區野放。經歷了此次多日密集且近距離觀察,食蟹獴忽然變成了我最熟稔的野生動物,這是怎麼也料想不到的奇遇。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專家協助誘捕事宜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專家協助誘捕事宜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環境也有DNA?追索動物的腳蹤,看崛起的生態監測普查工具

野生哺乳動物如何覓食?牠們有什麼生態習性?讓專家研究、研究!

現代生物分類學濫觴地 –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林奈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