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尋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油料植物


油料植物提供食用油與工業、能源等非食用用途,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庭園與植物園栽種多種油料植物,本文概述這些油料植物的分布與所含油脂特性,並延伸討論相關議題。

油料作物

鮮黃耀眼的油菜花田是臺灣田間冬季的美麗風景(攝於臺中市南屯區中和里)。(圖/廖仁滄)
鮮黃耀眼的油菜花田是臺灣田間冬季的美麗風景。(圖/廖仁滄)

鮮黃耀眼的油菜(Brassica rapa L.)花朵是臺灣冬季農村的美麗風景。冬季到來前,有些農民會在收割完稻穀的農田撒上油菜的種子,然後交給老天照顧。經過發芽、茁壯、開花、結果的歷程後,在隔年水稻插秧前全部埋入農地裡,增添土壤肥力。雖然臺灣現在栽培油菜多是做為綠肥或當蔬菜使用,但它的種子所榨出的菜籽油可提供食用。由於油菜花的廣泛種植,讓菜籽油成為人類重要的食用油。

具有商業開發利用價值的植物稱為「經濟作物」,依照用途分為食用植物與特用植物。特用植物可以再概略分為:藥用植物、油料植物、澱粉植物、纖維植物、木材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樹脂植物、觀賞植物等。像油菜這樣可以提供油脂的植物就是油料植物。

可食用性油料植物

向日葵種子可以榨油供人食用。 (圖/廖仁滄)
向日葵種子可以榨油供人食用。(圖/廖仁滄)

油脂是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TG)的俗稱,由三個脂肪酸與甘油透過酯鍵結合而成。如果脂肪酸鏈上的碳以單鍵連結,稱為飽和脂肪酸。脂肪酸碳鏈上有一個或多個雙鍵的則稱為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中只有一個雙鍵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個雙鍵的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目前已知的油料植物超過百種,依莖質地可以分為草本、藤本及木本 3 大類。生活中常見的花生油、菜籽油、麻油、葵花油、大豆油、小麥胚芽油等,都來自於草本植物。而棕櫚油、橄欖油、椰子油、杏仁油等則來自木本植物,這些植物提供的油脂可提供人類食用,稱為可食性油料植物,提供的油脂稱為食用油。依據 2017 國家攝食資料庫,國人食用油攝食前 3 名分別為大豆油丶葵花油及橄欖油。

植物油脂除了提供人們食用,還有藥妝、工業、能源等非食用用途。例如源自向日葵種子的葵花油除了食用之外,也在化妝品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介紹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庭園與植物園中的油料植物。

科博館的油料植物

科博館南部低海拔區栽種的楝樹 B. 楝樹的花序 C. 楝樹果實。(圖/廖仁滄)
科博館南部低海拔區栽種的楝樹 B. 楝樹的花序 C. 楝樹果實。(圖/廖仁滄)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椰子(Cocos nucifera L.)、橄欖(Olea europaea L.)與油茶(Camellia oleifera C. Abel.)被稱為 4 大木本油料植物。其中橄欖是指木犀科的油橄欖,也被稱為洋橄欖或齊墩果,果實可以壓榨橄欖油,與科博館人類文化廳藥園種植的橄欖科橄欖(Canarium album (Lour. DC.))是不同植物,網路資料上關於這兩種植物用途的敘述常會混淆。一般而言,橄欖科橄欖是做為鮮果或蜜餞食用或應用於醫藥,中國古籍中則有關於樹脂的應用,但樹脂是一種具有黏性的液體,主要成分為較容易揮發的萜烯類物質,與油脂不同。

楝樹也被稱為苦楝,果實內種子中的油脂除了被應用在油漆與塗料外,因為富含印楝素(Azadirachtin)成份,昆蟲不喜歡取食,對昆蟲具有避忌及驅趕作用,而油脂本身若覆蓋昆蟲體表後會阻塞氣孔,讓牠們無法進行氣體交換而窒息死亡,也具有殺蟲作用。因為取材自植物種子,所以被當作天然殺蟲劑使用,在有機農業上常被運用。但苦楝油要在蟲害早期就施用,而且要連續施用 2 至 3 次的防治效果才會好,且氣溫超過攝氏 30 度時使用會造成藥害,蔬菜施用後採收沒清洗乾淨也讓人食用時嚐到苦楝油的味道。另外苦楝油也被應用在寵物液體皂與防蚊液等物品上,做為驅蟲之用。

上述油料植物除了錫蘭橄欖栽種在恐龍園附近做為景觀樹木外,其他在科博館植物園中都可以看到。

科博館的可食性油料植物

科博館西屯路側廣場旁的油棕 B. 油棕的雄花序 C. 油棕的落果。(圖/廖仁滄)
科博館西屯路側廣場旁的油棕 B. 油棕的雄花序 C. 油棕的落果。(圖/廖仁滄)

科博館西屯路側廣場邊有一棵高大粗壯的棕櫚科植物。這棵名為油棕的植物,果實正是棕櫚油的來源。

油棕身上可取得的油脂不只一種,一般所稱的棕櫚油來自果實,種仁則可另外取得棕櫚仁油,2004 年以來全球棕櫚油和棕櫚仁油的總用量超過大豆油,成為生產量、消費量和國際貿易量最大的植物油。而根據《 2016 年食品產業年鑑》的資料顯示, 2015 年臺灣食用植物油脂進口量約 29.1 萬公噸,棕櫚油佔了近 6 成,是臺灣最大宗的進口油品。棕櫚油因為加工容易,極受餐飲業及食品加工業喜愛,廣泛應用於烹調、油炸、烘焙等。

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油料植物,以馬來西亞為例,栽培的油棕每公頃最多可生產大約5噸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 5 倍,比大豆高 9 倍。它最大的栽培區域在東南亞和非洲,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 88 %,印尼、馬來西亞和尼日是世界前 3 大生產國。因為棕櫚園多集中於熱帶地區,開發前都是熱帶雨林,土地使用成本比傳統農業國低,讓棕櫚油價格比其他油便宜,消費量也因此增加。為了供應更多油脂,產地國家便砍伐更多原始森林,造成熱帶雨林的破壞。

A. 可可樹的花與未成熟果實 B. 可可樹的果實切面可以看見種子富含油脂 C. 科博館熱帶雨林溫室中的可可樹。(圖/廖仁滄)
A. 可可樹的花與未成熟果實 B. 可可樹的果實切面可以看見種子富含油脂 C. 科博館熱帶雨林溫室中的可可樹。(圖/廖仁滄)

《淺談木本油料植物》一文中將可食性油料植物依照用途簡要分為做為食用油脂及可供零嘴食用之核果兩大類。前者在科博館植物園中可以看到酪梨(Persea americana Mill)與可可樹(Theobroma cacao L.),後者有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文中把欖仁(Terminalia catappa L.) 與茄苳(Bischofia javanica Blume)(歸類在供藥妝、工業、能源等用途中,但茄苳種子油除了作潤滑油外,也可食用。欖仁的種子含有氣味芬芳的油脂也可以製成食品。

這些可食性油料植物中比較特別的是可可樹,從它種子搾取的可可脂被認為是最穩定的食用油,不容易酸敗。而可可脂含有的三酸甘油酯種類不多,所以融點比其他油脂固定,因此用它加工而成的巧克力在口中融化時不會覺得有顆粒,讓人有滑順的口感。

結語

油料植物的相關議題這幾年又重新被人們所關注。這些植物種子油脂除了提供食用油與藥妝、工業等用途,還可轉化為生質能源。取材自現生植物的油脂,是對環境比較友善的能源,不像化石能源會將封藏在地層中的碳再度釋放到地表,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而影響到地球氣候。在淨零排放越來越重要的當今世界,想有效應用這些天然油脂當然要先認識油料植物,找尋與認識科博館館區與植物園所栽種的油料植物正是最好的開始。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出發前往植物園秘密基地

科博植物標本館,珍寶開箱大揭密!

寮國龍坡邦植物資源與保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