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愛史前原住民」-談考古學的科普推廣


學習四股編(圖/李作婷)

2023 年的臺灣科學節,人類學組規劃了「JOY愛史前原住民」的科教活動。讓參與的民眾可以從中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智慧,以及相應會產生的工具、器物。

JOY愛史前原住民

2023 年 11 月 4 日和 5 日,配合「臺灣科學節」活動,人類學組規劃了推廣考古學與民族學的手作體驗,結合闖關挑戰的科教推廣活動。活動內容以「棒打樹皮布」和「原住民四股編」兩個動手做的體驗活動為主軸,搭配「箭拔弩張」、「誰砍了櫻桃樹」、「生火尋寶任務」、「恐怖摸骨箱」、「秦俑套圈圈」等 5 個闖關遊戲。以闖關集點的方式,讓民眾挑戰 7 種史前人類生活中時常進行的活動。民眾可以從中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生活智慧,以及相應會產生的工具、器物。例如「棒打樹皮布」,體驗從樹幹上敲下樹皮,然後拍打成布匹狀。包括認識製作樹皮布衣服的構樹長什麼樣,樹皮如何取得,以及敲打時會用到那些道具,敲打的力道為何不會敲破樹皮等等。「誰砍了櫻桃樹」活動,民眾在關主的指示下,使用仿製的石斧,砍伐一段木頭。石頭真的能砍樹嗎?石斧是如何做成這個形狀的?如何固定在木棒上,砍樹的力氣要很大嗎?甚至,配合現在的展覽「同火的日子」,讓民眾抽取生火小卡,然後到展廳當中尋找和圖卡上形狀一樣的「生火寶物」。民眾可以學會觀察文物的外觀和功能的關係,了解史前人生火會用到什麼工具,照明用的古代油燈長什麼樣等等。其他像是在黑盒子中觸摸獸骨,學習用觸覺辨識形狀,以及獸骨的各種特徵。還有射箭遊戲,認識射獵動物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射箭是不是有技巧,力氣需要很大嗎?如何編織繩帶或是製作動物俑或人俑等等知識。

報到處發放集點卡(圖/李作婷)
報到處發放集點卡。(圖/李作婷)
體驗敲樹皮布 (圖/李作婷)
體驗敲樹皮布。(圖/李作婷)
生火尋寶任務圖卡(圖/曾美華)
生火尋寶任務圖卡。(圖/曾美華)

在活動的同時,也希望教導民眾認識現在考古學家從遺址挖出來的許多種考古文物,各自是什麼樣的史前行為所遺留下來的。了解博物館典藏的各種考古學與民族學標本的名稱、長相,以及這些標本和古早人類生活的關聯性。

認識史前人的「超能力」

在兩天活動期間,可以發現民眾對於活動中使用的史前工具產生興趣。他們會主動詢問史前人怎麼能用石頭砍樹或打獵?如何用樹木製作衣服?如何學會編織漂亮的繩編?真的會製作這些栩栩如生的人俑、動物俑嗎?甚至對於動物骨頭原來差異這麼大感到驚奇。原來,透過實際使用這些史前仿製工具來體驗史前生活之後,確實石斧砍樹其實並不如想像的容易,史前人類的肌肉力量可能真的不同於現代人。射箭遊戲,雖然是以玩具射箭組來模擬,但是實際瞄準和射出,不足 3公尺的距離也是需要技術與巧勁(會對於史前人類的「超能力」感到不可思議)。如果真的使用石製箭鏃,其中射程和準頭除了需要射箭人長久的經驗,另外也需要花心思在箭頭的形狀上,需要考慮到空氣力學方面的問題。以上種種,從體驗活動中引發的好奇心,吸引民眾付出耐心去觀察這些器物,在形狀、材質、重量、製作技術、操作方法等各方面的特徵與差異,最終能自己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考古文物」知識。這不是考古學家在演講臺上放多張 PPT ,講得口沫橫飛所能輕易做到的。

學習四股編(圖/李作婷)
學習四股編。(圖/李作婷)
箭拔弩張闖關挑戰(圖/曾美華)
箭拔弩張闖關挑戰。(圖/曾美華)

考古科普要推廣什麼?

對於考古學知識的介紹,可以包括介紹考古學家的工作,考古遺址和考古文物的認識,以及學習史前人的生活智慧。這 3 個主題,正是考古知識形成的軸心,從現場發掘工作,到遺址與文物的脈絡,以及最後分析研究後的復原與假說。也因此,在野外執行考古遺址搶救計畫的同時,科博館考古隊通常也會舉辦一到二場這方面的科教活動,推廣考古工作和考古遺址保護的重要性。對象包括施工承包商的工作人員、遺址周邊的里民、周邊學校團體等。舉辦的形式有:現地展示會、考古講座、考古小遊戲等。由於考古學近年來成為比較入世的學科,特別是考古遺址的調查工作,常常直接和民生利益產生密切關係。也因此在工作期間得到當地人認同與接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活潑有趣的科普推廣活動,成了我們打入群眾的第一步,讓民眾從更直覺、更生活化的角度,來了解考古學。避免因為距離產生隔閡,因隔閡產生敵意,造成工作中的衝突,失去了原本考古搶救工作要保護文化資產的美意。

如何玩考古?

如何介紹考古學的趣味給一般民眾,問考古學家肯定是問錯人了。因為考古學家覺得有趣的點,常常不是一般人體會得到的。但是民眾會對考古學裡面知識感到有興趣,不只是因為古怪的、獵奇的,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追求,其實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也可說是促成人類演化的機制之一。但是要理解未知,或是沒有經驗過的生活知識,除了利用想像力,還要有將想像力具像化的能力。因此,動手做或體驗活動可以讓民眾先將想像具體形象化,之後觀察實際的出土文物,搭配上簡單、有邏輯地解說。例如體驗打樹皮之後,可以講解遺址出土的樹皮布打棒,形狀為什麼是長條狀或塊狀,為什麼有一面刻痕,材質選用有重量的木頭或石頭等。如此一來,讓考古文物落實到「人」的生活當中,它就不再只是個物件,而是人類行為痕跡的遺留。而這也是考古學教育所要傳達的核心。

鮮活的史前生活

最後,透過這次活動的操作,在活動現場,充滿了此起彼落的各種聲音、氣味。讓人聯想到史前時代的村落中,除了會有人群和錯落的房舍之外,其間也一定充滿了各種鮮活的聲音、氣味。敲打樹皮布的清脆聲音、砍柴的厚實聲音、射箭的呼嘯聲、動物的鳴叫,也會有織布聲,或是製作陶俑前準備陶土的拍打聲,修整工具、製作工具的聲音,小孩的笑鬧哭喊聲,大人的呼喚笑罵聲。另外,空氣中也會充滿了許多氣味,晾曬樹皮布的清新淡香、砍伐樹木的汁液清香、生火煮食的焦香氣味、陶土潮濕的氣味、製作纖維的味道等等。如果民眾有注意到的話,相信下次參觀遺址或展場,就可以更具體地去想像史前時代鮮活的生活景象,絕對不是像看到出土考古遺址那樣,沉寂地、殘缺地。所以說,考古科普活動不只是教育知識的推廣,更是生活經驗的延伸,下次遇到博物館舉辦的各種科教活動,大家一定不要錯過喔!

敲打樹皮的聲音主角林德牧、參加民眾。(影片/李作婷)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沖繩縣的文化財保護與推廣所見所聞

古人崇拜鳥圖騰,番仔園文化層的鳥形罐,似飛鳥依人,飛入尋常百姓家!

臺中清水.中社遺址:拍瀑拉族史前聚落與文化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