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韻裊裊飄茶香!臺灣茶界的明日之星:有機茶


圖 / 廖紫均提供  

位在南投魚池鄉的有機茶園(臺茶十八號)

現今的臺灣有機茶,雖說主要在中低海拔,但是越來越多技術不錯的茶農參與,使得臺灣有機茶開始產生體質的轉變,而在有機茶大賽中,也開出了漂亮的成績,並且因茶農的努力,臺灣的有機茶在國際茶的行銷上,逐步嶄露頭角成為臺灣之光。

有機農業知多少?

有機的議題在臺灣發展有30多年了,這是個全球性的題目,最早是在德國發起,爾後在日本及歐美國家等地逐漸受到重視。主因是人口快速增加、科技進步帶來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施用不當,造成的環境汙染對生態造成衝擊,以及生產的糧食品質降低等,開始提倡有機與環保。臺灣民間從1980年代陸續有業者或者個人,投入有機生產與推廣,當時有這樣的風潮,也是因為臺灣地小,實施精耕栽培、遇到類似西方社會的問題。

有機農業主張「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等,而用天然有機物來培養健康的土壤,同時利用生態平衡原理來防治病蟲害」,目的是兼顧農業生產以及環境保護,促使農業永續發展。有機農業的發展,在臺灣經歷不同的階段,在草創期強調環境主義,以不使用化學肥料、遵行自然方式投入生產。隨著販售有機農產品的店家越來越多,並成為市面上隨處可見的流通商品,且購買者希望有信任的第三方驗證,因此認證有機標章及確認合法單位,成為此時期最重要的有機指標。而辨識有機標章核發單位,也是消費者在購買時重要的準則。隨著更多人參與有機農產的行列,強調有機理念對人類的健康與未來生活有重要的影響,這些認證單位陸續推出有機農夫市集,除了建構有機生產與消費者間的關係,也推動有機價格平民化,讓更多人支持與參與有機生活運動。

臺灣有機茶的栽培推廣

臺灣的政府單位是在1987年開始推廣有機農業,並進行各種政策的評估。農政單位(如茶業改良場)於1988年起投入研發,一開始重心是放在品種的測試,確認臺茶十二號(金萱)抗病力較強,比其他的樹種更適合做有機農法的栽培,並採用手採茶、施用有機肥、採取不噴藥的生物防治法等。隨後關於有機茶的栽培技術也同時進行研發,包括除草的方式、忌避作物的篩選、更多有機質肥料的研發等。技術研發之後,輔導茶農成立示範性茶園,進行有機推廣。

將臺灣山茶做成有機烏龍茶
將臺灣山茶做成有機烏龍茶

臺灣的有機農業促進法是在2018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明訂各主管機關須對現行的有機農業提出相關的輔導,並以現行的有機認證,做為主要的把關標準,對於友善農法等耕作方式,也納入輔導的範圍。政府推動有機農作,是出於國土保護的觀點,並不是為個別農戶增加其農產品市場區隔的競爭力。有機農業在臺灣能夠不斷地增加種植面積與產量,以及獲得更多的支持,除了有政府單位的提倡,其實與民間團體,例如環保、宗教護生、健康養生等團體的結合,投入生產或宣傳有關。

臺灣有機茶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以茶來說,有機茶生產很難如其他的農作物,可以快速得到農民的認同,原因不外乎周遭的鄰居都是採用慣行農法、有機栽種的產量低、乾淨的水源也是個問題、蟲害要做到生物防治更為困難等。一般茶農不願意參與,尤其早期茶農多半認為,技術好的茶農是茶不落地,一做好就被茶商收購,甚至老早在茶季之前已被預訂。會改採有機的茶農,原先多半是因銷售不佳,而試圖以有機來博取利潤。而早期的市面上,確實也以慣行農法栽種的茶比較好喝。

但是隨著臺灣的農地因化肥造成硬化,地力越來越差,茶樹的老化,造成產量大幅降低,外來的進口茶大舉進入,又有一些茶農開始考慮改以有機耕種,甚至有的直接廢耕,或者轉種其它作物。從統計數字來說,1996-2006年全臺灣有機茶的種植面積不到一百公傾,2007-2013上升到500公傾,直到今天大約在這個數字上下。臺灣有機農業突然在這段時期攀升,直至今日仍維持在這個數量,沒有辦法再大規模的增加,當然和臺灣本身的條件有關。有機茶的種植,多數屬於中低海拔,以南投縣最多,新北市次之。對於許多茶農來說,要完全做到有機栽種相當困難,他們多半先取得產地標章與產銷履歷,而在取得標章的過程,就須通過多項的檢驗。筆者接觸到的茶農,都會先表示自己是有機栽種的,只是多了一個噴藥的動作,但強調那是安全的噴藥,沒有噴藥的茶園很難管理,可是就是因為多了那個動作,導致沒有辦法取得有機標章,最多只有產地標章與產銷履歷。

有機茶園的一角(位在嘉義梅山鄉太和村)
有機茶園的一角(位在嘉義梅山鄉太和村)

栽種有機茶需考量太多的天然因素,茶農可以接受嗎?

不少茶農表示其實影響有機茶栽種的,主要還是在品種,臺茶12 、13、四季春,還有青心大冇這幾個適合有機栽種,但是這幾個品種一般都認為做出來的烏龍茶比較沒有那麼好,茶農喜歡的是青心烏龍。但是青心烏龍種出來,比不上那幾個品種的抗病、抗寒等能力,茶樹長得不好、收成也不好。因此適地適種是個很好的概念,因為有機就是有太多的天然因素,沒有辦法用藥劑去克服,必須要順勢而為,所以並不是每個茶農都能接受有機農法。尤其牽涉到口感、市場的喜好度,就會讓慣行茶農沒有很高的意願轉作有機。但這個局面在近十年來有稍微轉變的趨勢,因為臺灣的茶園普遍肥料下的過重,或是農藥用量太高,影響茶湯品質,甚至坊間流傳茶的肥料味、農藥味普遍過重。一些製茶高手,也開始尋找有機原料,希望能製出具有生態味的高檔茶。

有機耕種,野放茶園,自然農法茶園及友善耕種,哪一種好?

臺灣種茶的生態改變也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之一為一些老茶區出現年輕人返鄉耕種。由於茶園被荒廢許久,有的荒廢十多年,有的更久,地面上的落葉堆積,生態環境已產生變化,土質不似荒廢前一般的堅硬與酸化,由於這個條件改變,年輕一代的茶農有的直接改成有機耕種,有的改成野放茶園,或者稱為自然農法茶園,或是友善耕種等。不論名稱怎麼稱呼,都要回歸到健康的土壤與茶樹,以及沒有汙染的環境等。這當中最受到吹捧的是野放茶園,因為強調不噴藥、不下肥、一年一採,順乎天理的在進行採收與製茶。價格上也屬野放茶市價最好,北部有的野放茶園一臺斤售價超過十萬元,甚至參觀茶園要另外收費。似乎野放茶已與好茶畫上等號,使得現今中南部的茶區,也開始出現野放茶園。

位在南投魚池鄉的有機茶園(臺茶十八號)
位在南投魚池鄉的有機茶園(臺茶十八號)

只是野放茶的茶樹樹齡比較高,採收的量不多,無法形成量產,通常是被製成高檔茶,尤其受到北部的消費者青睞。但是野放茶和有機認證,中間還是有一段差距,有機認證牽涉到的水質、土壤等檢驗,還是須通過核可。臺灣人一般追求高海拔的茶品,主要原因是在高海拔生長的茶胺酸比較多,喝起來偏清香甘甜,再加上葉片厚實,喝起來有較多的膠質;而野放茶不需要種植在那麼高的海拔,也可以有那樣的表現。所以野放茶打破一般人對於海拔的迷思,再加上茶樹本身歷經蟲害產生自體的防禦物質多,香氣豐富與多元。但是野放茶的數量畢竟有限,一般的有機茶要能有野放茶的表現,就需要時間的淬鍊,以及工藝師好的掌控。

種植金萱的臺大有機茶園
種植金萱的臺大有機茶園

推動有機茶的栽種需要克服的困難是?

2020年被定位為有機茶元年,象徵著政府輔導有機栽種的企圖;同時2020年茶改場舉辦「臺灣有機茶國際品茗交流暨媒合會」,目的是要宣導有機,提供茶農補助,希望擴大有機茶園面積與產量。目前以臺灣來講,高山茶是輔導的重點,但是那些高山茶園牽涉到水源保護區、土石流問題等,以國土保護的觀點來看,那些是環境敏感區,政府除了宣導有機,也在推動降低茶園的高度到1500公尺以下,目前在大禹嶺地區,有實施逐漸限縮農地的策略。

目前臺灣飲料茶的消費者其實高過傳統茶飲的人口,但是飲料茶中使用有機原料者如鳳毛麟角。如果臺灣希望有機茶園面積擴大,勢必得考量怎麼樣把飲料茶這一區塊也納入。現今臺灣最大的有機茶廠-淨源茶廠希望能跟全家連鎖便利商店合作,在全國的門市提供有機茶飲,但受限於有機茶的生產成本高,即使改用機採作業,成本要降到消費者能接受的如同現有的飲料茶的價格,還是有相當的難度,也因此沒有談成。但是這仍是有機茶廠努力的目標,能夠突破這個難題,臺灣有機茶生產面積才有機會大幅度的擴增。

位在鹿谷小半天的野放茶園
位在鹿谷小半天的野放茶園

臺灣有機茶進入歐美市場,品質優良獲得青睞

有機茶從剛開始推出之後,因為成本較高、售價比一般農產品高,使得有機茶如其他的有機農產品一般,被貼上有錢人的消費品標籤。但隨著各種生態與環境問題出現後,越來越多人重視有機這個課題。臺灣的有機事業進行了近30年,目前農產品的部分,若在臺灣經過驗證核可的,已經可以與美、加、澳,甚至歐盟直接對接。筆者在茶區走訪時,一些年輕的茶三代或是四代,已將臺灣有機茶打入歐美市場,因品質優良獲得主流社會的青睞。有機茶的優雅、醇厚、甜香等特質不斷的被茶農製造出來,也讓臺灣有機茶逐步受到重視。未來臺灣的有機茶要與世界各國的茶競爭,政府也在研擬辦法,怎麼樣讓更多的臺灣有機茶進入世界的舞臺。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排灣族祖靈柱的歸宿?婚姻結盟嫁入博物館!國寶登錄的多元敘事

史前時代的溫度魔法,談「同火的日子」特展

尋找二水的東螺社人,留下來的在哪裡?僅憑蛛絲馬跡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