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廖紫均提供
以花蓮玉里地區來說,由天主堂負責的安德啟智中心,迄今雇用的人力已達專業標準,來自多元就業方案的人力,也努力地參與培訓。臺灣的教會參與社會扶助的風氣是由外籍修會開始,而巴黎外方傳教會培訓本地人員,為永續社會扶助的志業立下典範。
玉里-劉一峰神父引領的社會扶助奇蹟
玉里-座落於花東縱谷間,一個興起於日治時期的城鎮,曾經扮演花東資源運輸樞紐,而在經濟起飛與都市化之前,為花東幾個大的傳統產業的駐足地,現今玉里以資源回收、安德啟智中心、全臺灣唯一沒有遊民等社會扶助事業。而聲名大噪,其幕後推手是劉一峰神父。劉神父是個相當客氣的人,他將這一切歸功於先前在花蓮耕耘的法籍神父,以及在背後付出物資、人力等各領域的所有人。
基督宗教參與社會扶助,玉里天主堂不是特例,也不是近期才出現,更正確地說,包含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等許多宗教,都是臺灣社會福利的推手,以宗教團體的力量進行各種服務的志業,積極地承擔社區或地方的各種救助。這種現象,在近十多年來更為頻繁,固然與政府的補助款,如勞動部推動的多元就業方案有關,也與宗教團體本身的發展狀況有關。以天主教來說,教友的人數不多,有遞減的現象,為了在社區中爭取能見度,投入社會扶助事業是個選項,尤其又有政府部門的資金挹注,確實有某種吸引力。這樣的緣由導致社會扶助事業帶有傳教的意義。
一般由宗教團體主導的社會扶助事業,執行的人員通常是教友,會有專業度不足的疑慮,勞動部也了解這個狀況,因此提供在職訓練的課程,給各申請單位的執行人員一個學習的機會。安德啟智中心就是由玉里天主教會主導的社會扶助團體,裡面的社工管理員、復健師、照服員、護理人員都有相關的學經歷,與公營的啟智中心標準與要求無異,尤其每年的審查與評比,更是敦促其進行空間配比,或是增加照服人力等改善措施。但是因以專案方式執行申請經費時,以書面資料審查,而且這種計畫都屬於短期,所以容易有管理不周、專業度不足等現象。
安德啟智中心致力提升專業度與管理水平
回顧基督宗教參與社區服務的案例早在傳到亞洲之前就已開始,尤其光復初期物資缺乏的年代,美援物資的發放都是透過教會體系。只是隨著約 1969 年美援結束,各教會有各自關注的議題,當然延續社會扶助志業的,多半集中在組織規模較大的教會團體,主要原因與資源的徵集和財力有關,例如耕莘文教院,以關懷勞工、性別、弱勢等議題為主,又有醫院、基金會等。大型組織有募款的管道,甚至與國際上的組織有聯繫,資源比較充裕。而社區型態的社會扶助事業,是在近十年才呈現增長的趨勢。但是,來自法國巴黎的外方傳教會是個例外,因為一群神父,早自光復初期開始落實社區型態的社會扶助事業。
巴黎外方會臺灣傳教之路
這支修會迥異於其他,早期的傳教士,與殖民的擴張有密切關聯;但在二次大戰之後,這支修會進行反思,決議以社會扶助作為福傳的主軸。神父們最早抵達臺中,後來轉進到花蓮設立教區,然後往花蓮各地,形成在不同文化區傳教的路徑,面對的難題多是屬於部落與社區的困境。由於修會本身支持社會扶助事業,因此從歐洲徵集資源,提供給遠在亞洲進行福傳工作的傳教人員。
但是,隨著臺灣本地培植的神職人員越來越多,巴黎外方會開始縮減派到臺灣的人力,再加上臺灣社會逐漸富裕,巴黎外方會也開始將資源投到更缺乏的地區。因此,本地的神職人員開始接手教會自行募款經營,但堂區很難自養,更何況需要經營社區服務。有的堂區為了自養而申請專案,雇用的專案經理人常與堂區裡的主事者意見相左,甚至堂區的目的與專案的宗旨有矛盾的狀況。
社區型態的教會扶助事業:基督長老教會以悠地亞為例
但是由教會發展出來的社區型態的扶助事業,也有成功的例子。社區服務、老人關懷等原本屬於社會福利單位執行的業務,也因為有專案可以申請,而讓社區型的堂區或教會得以發揮大愛的機會。現今的基督長老教會,以玉里地區來說,會採取聯合其他同屬於基督新教的教會,共同成立一個社福單位(稱為悠地亞),先從學校工作、周末的假日學習等,逐步處理社區福助的議題。並且為參與的執行人員舉辦成長課程,先從專業訓練開始,一步一腳印的進入狀況。
在玉里的天主堂,目前因劉一峰神父年事漸長,交棒的壓力逐漸浮現。年輕的臺灣籍神職人員,沒有意願接手,因怕知名度與募款能力不足時,會難以負擔龐大的經濟開銷。劉一峰神父為了接班人問題無法退休,目前已先成立天涯若比鄰劉一峰藝術文化基金會,除了募款與持續關懷弱勢外,也參與社區,甚至擴大至花蓮縣相關的藝術文化活動,今年的 8 月份將邀請來自布列塔尼的民族舞蹈團至玉里表演,並且也協助科博館「玉里的法國爸爸特展」出國巡迴展的聯繫等事宜。
巴黎外方會的神父自光復初期來到臺灣,胼手胝足耕耘後山超過半個世紀,剛開始他們將資源帶入社區,現在則是以整合在地與外來的資源方式,繼續在地方經營。只是由於巴黎外方會的宗旨,以濟弱扶貧為主,保存地方文化為輔,對於傳教事業,這群神父們認為只要種下一顆種子,等到機緣成熟時,在地民眾自然會接受福音。相對於其他宗教團體,這群神父們在臺灣寫下的是不同的典範。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