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對決」(Dueling Dinosaurs)!北卡羅萊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


位於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蒙古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展示的「決鬥恐龍」標本。左側為原角龍(Protoceratops)、右側為側躺在地上的伶盜龍(Velociraptor)。(圖/楊子睿)

說到美國的恐龍,多數人會想到美國西南部的四個州。然而,美國東岸的博物館群也擁有許多令人驚嘆的收藏。特別是位於北卡羅來納州首府羅里的一座規模不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最近獲得了一件舉世無雙的珍稀標本……。

遙遠的美國有很多恐龍

現今的美國大平原地區,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有一條西部中央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若當時有航海的需求,航海家可以從北極海直通墨西哥灣。當時恐龍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海道兩側的陸地區域。因此,美國多數的恐龍化石也就出土自美國西南部、洛磯山脈東側山腳下的區塊。北從蒙大拿州、懷俄明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與新墨西哥州,都是中生代恐龍化石出現的知名地點。甚至在猶他州與科羅拉多州州界附近,有個小鎮就叫做恐龍鎮(Dinosaur)。

北美洲於中生代白堊紀時的海陸分布圖。因全球海水面偏高,當時北美洲被西部中央海道一分為二,東為阿帕拉契古陸(Appalachia),西側則為拉臘米迪亞大陸(Laramidia)。(圖/取材自Sampson et al., PLoS One, 2010;under BY CC 4.0)。
北美洲於中生代白堊紀時的海陸分布圖。因全球海水面偏高,當時北美洲被西部中央海道一分為二,東為阿帕拉契古陸(Appalachia),西側則為拉臘米迪亞大陸(Laramidia)。(圖/取材自 Sampson et al., PLoS One, 2010;under BY CC 4.0)

蒙大拿州的恐龍

蒙大拿州位於美國的西北方,是一個陸封型州。它的西側就如上圖所呈現的,是北美洲的屋脊—洛磯山脈。在這個人口相對稀少的州,恐龍豐富度可是多得嚇人。截至目前,蒙大拿州出土的恐龍超過 70 種,比美國其他州都還要多。此外,1854 年的科學紀錄報導顯示,蒙大拿州是北美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蒙大拿州的州龍慈母龍(Maiasaura peeblesorum),是一種植食性的鴨嘴龍類恐龍。除了許多鴨嘴龍類化石以外,當然,蒙大拿州也曾發現許多的暴龍與三角龍化石。位於波茲曼(Bozeman)的洛磯博物館(Museum of the Rockies),館藏著世界上最大的暴龍與三角龍。

位於蒙大拿州波茲曼市(Bozeman)的洛磯博物館(Museum of the Rockies),擁有世界上為數最多的三角龍蒐藏。多到可以按照生長序列、年齡大小排列出來做展示。(圖/取材自Burley Packwood, under BY CC 4.0)
位於蒙大拿州波茲曼市(Bozeman)的洛磯博物館(Museum of the Rockies),擁有世界上為數最多的三角龍蒐藏。多到可以按照生長序列、年齡大小排列出來做展示。(圖/取材自 Burley Packwood, under BY CC 4.0)

恐龍的行為極難保存於化石紀錄中

蒙大拿州的三角龍與暴龍化石豐富度舉世無雙。然而,過去於電影裡刻畫的知名場景,如三角龍大戰暴龍,卻很難保存在化石紀錄中。約在 1960 年代,波蘭與蒙古學者聯合赴戈壁沙漠進行古生物挖掘與考察,發現舉世聞名的「決鬥恐龍」標本,一件伶盜龍與原角龍打在一起的絕美標本(如下圖)。這件標本保存了原角龍「或許」將伶盜龍壓制在地上的情景,究竟在牠們死亡之前,周遭是什麼樣的環境可以讓牠們以原始的姿勢保存下來,也是科學家亟欲探討的問題之一。筆者曾於蒙古國參加國際會議及進行合作野外挖掘時,一同到戈壁沙漠南部尋找該標本出土的位置(因為當時並無詳細標本出土的紀錄)。

位於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蒙古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展示的「決鬥恐龍」標本。左側為原角龍(Protoceratops)、右側為側躺在地上的伶盜龍(Velociraptor)。(圖/楊子睿)
位於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蒙古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展示的「決鬥恐龍」標本。左側為原角龍(Protoceratops)、右側為側躺在地上的伶盜龍(Velociraptor)。(圖/楊子睿)

「恐龍對決」驚為天人

2006 年,一群農莊主人在蒙大拿州知名的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中,發現了一件包含兩隻恐龍的標本。其中一隻是青少年期的暴龍,另外一隻則是三角龍,雙方交纏在一起,且彼此身上都有許多傷痕。例如,三角龍身上嵌有該青少年期暴龍的牙齒。這件標本當時原本可能被賣給美國華盛頓的史密森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或洛磯博物館,也曾上過拍賣會場,但最後都沒有買主。直至 2016 年,由北卡羅萊納州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透過集資與募款所獲得。歷經一些法院判決與紛爭後,終於在 2024 公開展示於大眾面前。這件標本除了保存極為難得的恐龍交互行為外,暴龍的部分更有超過 95% 的完整度,且可能有皮膚等軟組織被保存下來。這件標本的取得說明兩個重要的核心概念:第一,標本的最終目的或最佳去處,仍為博物館;第二,博物館有義務及任務持續地透過採集、購買、與捐贈來累積標本,成為公共財,沒有停止的一天,也不可中斷。

「恐龍對決」標本其原本的姿勢復原圖。由於挖掘工作將該件標本分為數塊,因此現在的標本已經不是以上圖方式排列呈現。(圖/取材自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Dueling_Dinosaurs_Reconstruction.jpg)
「恐龍對決」標本其原本的姿勢復原圖。由於挖掘工作將該件標本分為數塊,因此現在的標本已經不是以上圖方式排列呈現。(圖/取材自 wikimedia commons

世界最大的化石清修實驗室

上圖這件標本的量體之大,無法在一般的實驗室內進行清修與處理。因此,在北卡羅來納州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研究員 Lindsay E. Zanno 四處奔走與努力下,透過館方投資與 SECU 基金會的協助,於常設展展廳中向外擴建,搭建起一個既為展廳亦為清修工作室的空間(如下圖)。除了一般性的清修器具之外,現場亦裝設處理極大型標本的吊樑與機具,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最具規模也全面性的古生物學清修工作室。未來,這個 SECU DinoLab 將執行「恐龍對決」的清修任務,且將清修情形呈現在大眾面前。此案例告訴我們,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核心概念還是在於標本本身,一個成功且具有科學意義的展示,以及幕後的研究工作,才是自然歷史博物館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筆者期待未來臺灣的博物館,也有機會繼續與各國合作與進行標本採集與購買,引進臺灣缺乏的古生物類群標本,落實基礎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的教育典範。

筆者於2023年底赴北卡羅萊納州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訪問與合作研究時,展廳與清修工作室尚未開幕時的樣貌,先睹為快。(圖/楊子睿)
筆者於 2023 年底赴北卡羅萊納州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訪問與合作研究時,展廳與清修工作室尚未開幕時的樣貌,先睹為快。(圖/楊子睿)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印度驚奇之旅

來去挖恐龍!古生物學家出野外囉!風塵僕僕到美西挖化石,看看有什麼收穫?

在海之濱 – 古生物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