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開化石的剎那,恐龍也有霓裳羽衣?羽毛不再是鳥類的專利!


圖 / 陳韻如、楊子睿提供  

顧氏小盜龍標本(IVPP V13352),比例尺=5 cm (引用自Xu et al., 2003)。

在已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中,多為蜥臀類恐龍,最有名的就屬中國鳥龍、尾羽龍和小盜龍。此外,鳥臀類恐龍中,也有物種具有似羽毛結構的皮膚衍生物。除了岩石化石外,在琥珀中也有發現覆滿羽毛的恐龍尾巴標本。

恐龍是鳥類的老祖宗,但有關羽毛的起源眾說紛紜

過去人們對於恐龍的想像是覆滿鱗片,像蜥蜴一樣光滑的身體,但是自從1996年以來中國東北遼西發現了許多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後,我們瞭解到羽毛不再是鳥類的專利,相反地,羽毛是從鳥類的老祖宗──恐龍身上就存在的特徵。但是有關羽毛的起源眾說紛紜,藉由已出土的帶羽毛恐龍化石的羽毛形態,推測羽毛的起源可能與飛行有關,或是為了展示,或是當作外套般保溫。

鳥類的羽毛形形色色,但是恐龍的羽毛長怎樣呢?

一般人最熟悉的羽毛樣式為飛行用的羽毛──飛羽,其結構為一支中央羽軸(rachis)兩側長有羽片(vane)。羽軸由羽髓(medulla)構成,而羽髓為多孔束結構,使羽毛保持輕盈;羽髓周圍環繞著較硬的皮層(cortex),能強化羽毛結構。飛行鳥類的羽片是不對稱的,且羽片由羽枝(barbs)和小羽枝(barbules)組成,羽枝互相交錯,每根小羽枝上帶有小羽鈎(hamuli),能夠使羽片保持在同一平面。

鳥類羽毛結構(修改自Lucas, 1972)。
鳥類羽毛結構(修改自Lucas, 1972)。

以現生鳥類為例,根據羽毛生長位置可將羽毛分為飛羽、尾羽(tail feathers)及覆羽(contour feathers,又名廓羽),飛羽再依著生位置的不同分為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及三級飛羽。初級飛羽生長於腕骨(carpus)、掌骨(metacarpus)與指骨(phalange)上,位於鳥翼末端。測量初級飛羽頂端之相對位置等資訊可做為兩亞種間辨認的依據。次級飛羽著生於尺骨(ulna)之上、三級飛羽則位於鳥翼最內側,也就是最靠近身體的地方。尾羽顧名思義即生長於尾部之羽毛,其餘覆蓋於鳥身上的羽毛為覆羽。

鳥類體表的飛羽、尾羽又合稱正羽(pennaceous feathers),而絨羽(down feathers)則是生長於正羽之下。小羽枝上無小羽鈎且羽軸短小,但羽毛蓬鬆具保溫功能。雛鳥全身皆為絨羽,尚未長出覆羽、正羽等羽毛。而形態介於覆羽及絨羽之間的半羽(semiplumes),羽軸長、末端為絨毛狀,生長位置在覆羽之下,同樣具有隔熱保溫功能。鬃羽(bristles)羽軸堅硬、幾乎沒有羽枝,通常生長於喙及眼瞼周圍;髮羽(filoplumes)則有纖細的羽軸,羽軸末端帶有柔軟的羽枝,分布於全身,可能具感覺功能或僅裝飾用途。那麼恐龍的羽毛呢?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博士的文章指出,恐龍羽毛的羽軸較細、羽枝間有大的空隙並缺少交錯結構,由此推測牠們的羽毛富有彈性。

鳥類羽毛分布(修改自Runte & Steube, 2011)。
鳥類羽毛分布(修改自Runte & Steube, 2011)。

說到顏色,化石中也有關於羽毛顏色的線索──羽毛印痕化石中有時會有黑色素體(melanosomes)被保留下來,黑色素體是一種具單層脂質膜的胞器,內含黑色素、褐色素。又可依形狀分為真黑色素體(eumelanosomes)和嗜黑色素體(phaeomelanosome),真黑色素體為生物帶來黑的顏色,形狀為長桿狀;嗜黑色素體則帶來褐黑色,形狀接近球型,黑色素體的長軸一般為500-2000 nm。2012年由Li等人以現生鳥類羽毛中的黑色素體特徵和小盜龍(Microraptor)的黑色素體進行比較,並根據角蛋白(Keratin)的排列方式推估出小盜龍的羽色應為黑色帶虹彩光澤。

各種恐龍的羽衣,科學家推估有些能飛,有些不能飛

前面提到中國東北地區所出土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中,恐龍種類超過數十種,而其中最有名的就屬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尾羽龍(Caudipteryx)和小盜龍(Microraptor)。2001年徐星等人發現千禧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的羽毛由絲狀構造(filament)組成,並可分為兩種形態:一種為多條絲狀構造聚合成一簇,類似鳥類絨羽;另一種分布於前肢周圍,多簇絲狀構造附著至一主幹,類似鳥類飛羽之羽軸。但千禧中國鳥龍的羽毛沒有次要分支及小羽枝,而現代鳥類飛羽則具有這些結構。尾羽龍身體覆蓋有構造簡單之短絨羽,尾部及手部有對稱覆羽。這些羽毛沿第二指排列,如同手盜龍類(maniraptorans)與鳥類的原始羽毛。然而因其短小、對稱的羽毛及較短的手臂等特徵,科學家推估尾羽龍並不能飛行。而小盜龍的羽毛印痕標本大都來自顧氏小盜龍(M. gui),其腳部、前臂與頭部長有長飛羽,身體部分覆蓋一層厚厚的羽毛,尾部末端有扇形羽毛構造,推測在飛行時可增加穩定性。某些標本的頭部甚至擁有高起的羽毛頭飾,與某些現代鳥類相似。此外,善攀鳥龍科(Scansoriopterygidae)的胡氏耀龍(Epidexipteryx hui)標本有保存良好的細長尾羽(不過與現代鳥類尾羽仍不相同)以及由平行羽枝組成的體羽。南極附近也有發現帶羽毛恐龍化石,根據羽毛的尺寸判斷它可能屬於體型較小的恐龍,並且此羽毛屬於蓬鬆的絨羽。

千禧中國鳥龍標本(IVPP 12811),圖中深色部分為碳化的絲狀表皮附屬物,長30-45毫米,附著在頭骨、前肢、尾巴和其他骨骼上(引用自Xu et al., 2001)。
千禧中國鳥龍標本(IVPP 12811),圖中深色部分為碳化的絲狀表皮附屬物,長30-45毫米,附著在頭骨、前肢、尾巴和其他骨骼上(引用自Xu et al., 2001)。
鄒氏尾羽龍(Caudipteryx zoui)標本(NGMC 97-4-A),此圖為左臂含飛羽,比例尺=1.75 cm (引用自Ji et al., 1998)。
鄒氏尾羽龍(Caudipteryx zoui)標本(NGMC 97-4-A),此圖為左臂含飛羽,比例尺=1.75 cm (引用自Ji et al., 1998)。
顧氏小盜龍標本(IVPP V13352),比例尺=5 cm (引用自Xu et al., 2003)。
顧氏小盜龍標本(IVPP V13352),比例尺=5 cm (引用自Xu et al., 2003)。

琥珀中也發現了覆滿羽毛的恐龍尾巴標本,屬於幼年的虛骨龍類

除了上述蜥臀類恐龍(saurischians)外,鳥臀類恐龍(ornithischians)也有似羽毛結構的恐龍化石之發現紀錄。孔子天宇龍(Tianyulong confuciusi)化石上有類似羽毛的印痕,且這些毛狀結構物為中空、彼此沒有交錯的排列方式。另一件是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義縣組的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尾部具有一排中空的刺毛,不過這些毛與獸腳類(Theropoda)恐龍的羽毛是否為同源演化的結果,目前仍不得而知。而除了岩石化石標本外,邢立達等人也在琥珀中發現了覆滿羽毛的恐龍尾巴標本,研究人員認為其屬於幼年的虛骨龍類(coelurosaurians)。虛骨龍類隸屬於獸腳類恐龍,和暴龍與現代鳥類隸屬於同一群。此羽毛標本的羽軸不明顯且側偏、羽毛結構舒展富有彈性,被認為是裝飾性羽毛而非飛行用。

虛骨龍類尾巴琥珀標本(DIP-V-15103)顯微攝影,圖為標本之背外側(Xing et al., 2016)
虛骨龍類尾巴琥珀標本(DIP-V-15103)顯微攝影,圖為標本之背外側(Xing et al., 2016)

雖然各地出土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越來越多,近幾年關於琥珀內羽毛分類的研究也非常熱門,但對於恐龍羽毛的演化我們尚未全盤了解,還需仰賴科學家們繼續進行相關研究。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科博館2020年在土桑到底買了什麼

來去挖恐龍!古生物學家出野外囉!風塵僕僕到美西挖化石,看看有什麼收穫?

屎有明訊:恐龍便便裡的名堂(12) – 中到晚侏羅世:蓄勢待發到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