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藍碧海峽潛旅紀行(四):托莫宏市場

本文為 2024 年 7 月筆者赴印尼藍碧海峽潛旅紀行系列之第 4 篇。本篇敘述在潛旅尾聲,參訪位於美娜多南邊山區,全球聞名的「恐怖市場」托莫宏市集(Tomohon Market),作為這趟潛旅一個充滿獵奇異文化的註腳。

續上篇

這趟藍碧海峽潛旅的潛水部分已經結束。我們回到比通市的住宿處清洗裝備、退宿,將尚濕的裝備連同我們的行李載回美娜多的潛水店吹風晾乾。準備為明天回國的班機打包行囊。

為了避免潛水後搭乘飛機時,機內低於一大氣壓的艙壓,可能會讓血液中的氮氣再度形成氣泡造成減壓症狀,一般都會在登機前 18 小時(有的地區甚至會規範在 24 小時前)必須結束潛水,回到海平面一大氣壓的環境中。意即在我們上飛機前,還有時間可以安排一個陸上旅遊的行程。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美娜多的旅館用過早餐後,潛店的車載著我們離開市區,往南方的山上開去,目的地是世界知名的「恐怖市場」 – 托莫宏市集 (Tomohon Market)。

托莫宏市場的入口。(圖/黃興倬)
托莫宏市場的入口。(圖/黃興倬)

印尼米納哈薩族的傳統市集

大約十多年前,臺灣的有線電視台旅遊行腳節目正風行,曾經看過幾次介紹這個市場的特輯。當時的節目內容就把這個市集裡活宰貓狗、肉攤上橫躺的蜥蜴和蟒蛇等鏡頭畫面,還有為了考驗現場男女主持人的膽量,現場喝蝙蝠湯的橋段,包裝描繪成異國獵奇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博取觀眾的注目。當時透過電視螢幕看到這些畫面,看著在當時生態保育意識已經抬頭的臺灣社會認定的「野生保育類動物」,在地球上另一個國度的城鎮市場中,被分筋斷骨、論斤秤兩,內心當然會有異樣的感觸油然而生。當時來到托莫宏市集取材拍攝的,當然也不會只有臺灣的媒體。這些野生陸地爬行類與哺乳類動物成為刀俎的畫面,在全球的電視頻道強力放送,就讓當地政府陷入了兩難困境:一則當地的國際知名度大增,卻是不怎麼光彩的名聲;一則這裡本來就是當地米納哈薩族的傳統市集,行之有年、靠山吃山的先民飲食文化,要以政治力強行干預也不是件易事。

不過力求儕身現代文明國家的印尼政府,終究還是借力於前幾年的武漢肺炎疫情,大力壓制了這裡的野生動物肉品交易規模,現場活宰貓狗已被禁絕;被認為是肺炎病毒來源的蝙蝠更成了禁忌,一度從當地的肉品交易名單消失。不過現在疫情趨緩,國際旅遊再開,這裡的山產動物肉類的產銷狀況變得如何,讓我們旅團成員充滿好奇。

托莫宏市(Tomohon City)位於美娜多南邊,海拔 700 – 1000 公尺的山區,距離美娜多市區大約 1.5 小時的車程。早上 8 點,我們的車開上四個車道的山區公路,幸運的是和往美娜多方向的大車流相反方向,一路開起來交通相當順暢。隨著海拔逐漸升高,原本屬於平地的七月燠熱,被涼爽的山區氣溫取代。在車流漸稀的路段,我們索性關掉車內空調,搖下車窗,享受山區的新鮮空氣。不到 9 點,我們已經接近目的地 – 托莫宏市集。

市集的入口就是一個簡單的鋼筋拱門,週邊俱是木製和鋼筋水泥混雜的平房開放建物,是攤位的所在,讓我想起了臺灣 1970 年代常見的大型批發菜市場樣貌。我們把車停在旁邊的停車場,同行帶路的潛店老闆夫婦看著我們這些不斷四處張望的劉姥姥,笑著說:「跟著我們走吧!我們順便買點菜。」

蔬果區的綠色菜攤,除了常見的培植蔬菜之外也有幾種野菜。(圖/黃興倬)
蔬果區的綠色菜攤,除了常見的培植蔬菜之外也有幾種野菜。(圖/黃興倬)

第一區:蔬果、熟食、與乾物

進入市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看上去令人舒適的青菜蔬果區。整片攤販區,若不是不同層次的鮮綠,就是各式鮮豔的黃與紅。在臺灣青果市場的見識,在這邊大概只有 40 – 50 % 派得上用場。種植栽培的作物種類,超過一半以上看起來好像跟臺灣的有點像又有點不像,更遑論還有山民們採摘來市集賣的野菜野果,讓我們大大開了眼界。

各色辣椒與香料。(圖/黃興倬)
各色辣椒與香料。(圖/黃興倬)

在菜攤之間不時穿插著賣熟食的攤位:鐵板上烘烤蓬發的各色麵團,煎鍋裡吱吱作響的包餡食物,為空氣裡添加了許多暖甜香氣。潛店老闆娘操著流利的當地方言,一面跟菜攤老闆討價還價,一面吩咐熟食攤主給我們潛團一人一份點心。在生鮮蔬果區的一角,是乾貨區。曬乾的各式香料和果乾,散裝或是包裝好的應有盡有,甚至著名的麝香貓咖啡豆在這裡也有賣,不過「假貨很多,別在這裡買。」潛店老闆靠過來低聲提醒。

熟食區的烘焙食品。(圖/黃興倬)
熟食區的烘焙食品。(圖/黃興倬)

乾貨區除了植物性乾貨,也有蝦米、丁香魚乾與魩仔魚乾,也有整尾的烘乾鹹魚。活雞也在這一區販售,只不過不是關在籠子裡,雞販用幾片鐵皮浪板圍了一小塊地,當日的營業目標就都在裡面了。一隻氣宇軒昂的白羽公雞被任命為攤位的吉祥物,為攤主的產品用自己的身命積極地宣傳背書。

左圖:乾貨區的魚乾。右圖:整尾的鹹魚。(圖/黃興倬)
左圖:乾貨區的魚乾。右圖:整尾的鹹魚。(圖/黃興倬)
雞肉攤販售的活雞。(圖/黃興倬)
雞肉攤販售的活雞。(圖/黃興倬)

走過活雞攤,空氣就傳來肉攤特有的腥羶氣味,走在前面帶路的潛店老闆回過頭來,指著前方另一棟開放式建物,笑說:「喏,就快到囉!」

我們心知肚明,接下來就是「恐怖市場」的核心所在。

第二區:山產肉攤

果不其然,不遠處外圍攤位的檯面上,俯臥著幾隻全身燻黑的動物,從外形上判斷應該是中型犬,一口獠牙在炭黑身體的襯托下格外顯眼。才剛從多彩美麗的蔬果區出來的我們這群外國觀光客,這個景象對視覺與心情的衝擊格外強烈。然而當天的托莫宏市場並沒有打算就這麼放過我們,從陽光燦爛的外面踏進建物內,一排仰躺在檯面,體型如小型犬般大小,同樣有著長吻和白牙的燻黑動物,冷不及防跟我們打了個照面。我靠近仔細端詳,牠們的四肢已被切除,但是切口面積不成比例的小。正在起疑,同團的同伴對我招手,指向旁邊一堆看似黑布的東西。

用噴燈燒炙處理過,尚未切分的狗。(圖/黃興倬)
用噴燈燒炙處理過,尚未切分的狗。(圖/黃興倬)

我剎時明白,原來這些是狐蝠,那堆「黑布」是狐蝠們被切下來的翅膀和四肢。

同樣燒炙過的狐蝠,圖左上角為切除的翼翅。(圖/黃興倬)
同樣燒炙過的狐蝠,圖左上角為切除的翼翅。(圖/黃興倬)

這種將動物用火炙處理的方式,應該是源自傳統獵人在野外處理哺乳類獵物的手法,可將獵物的濃密體毛燒除,方便後續食用處理;火熏也可以減輕獵物重量,方便攜行,同時也有延長獸肉保存期限的功能。這一區的攤主在分切肉時,用的也不是一般常見肉攤使用的切肉刀,而是貨真價實的野營用開山刀!

一條條帶有美麗花紋的蟒蛇身軀,如同懸掛起來的布匹,垂放在攤位的木頭檯面上,我靠近端詳良久,卻不見蛇頭蹤影;已經切分成小塊帶有皮毛的肉,攤放在白色磁磚檯面,雖然附肢的趾蹄或足爪充分提示了這些肉份原屬的種群,對於視覺的衝擊程度已經大幅降低。原來,對於我們這些高度文明社會出身的雜食動物,只要沒有眼對眼、面對面的接觸,吃肉對我們來說,就可以只是一種品嚐與攝取美味蛋白質與脂肪食物的過程。

左圖:懸吊在肉砧上的蟒蛇。右圖:專心切分肉的攤主,背後就是一條懸掛起來的蟒蛇。(圖/黃興倬)
左圖:懸吊在肉砧上的蟒蛇。右圖:專心切分肉的攤主,背後就是一條懸掛起來的蟒蛇。(圖/黃興倬)

逛過托莫宏市場的「恐怖搖滾區」還有一點時間,我們決定繼續把市集最後一區逛完。

第三區:魚市場

之前在蔬果區的乾貨攤位有看到丁香魚乾在販售,直覺認為雖然地處山區,托莫宏的當地居民應該也有新鮮海產的需求。

也許是因為非假日,魚市場的顧客不多,魚貨的到貨量和多樣性也少,除了常見的鰹魚和幾種洄游性魚類,而且有看到超過 1 公尺的縱剖大魚(推測應是旗魚)。無脊椎動物類海產只有看到頭足動物的鎖管類與極少量的蝦類,其餘乏善可陳。畢竟這裡距離海港有一段不短的車程,要將魚貨批發至此,仍有成本效益與保鮮技術上的挑戰需要克服。

左圖:魚市場的鮮魚,種類以洄游性的鰹魚類為主。右圖:處理縱剖大魚的攤位。(圖/黃興倬)
左圖:魚市場的鮮魚,種類以洄游性的鰹魚類為主。右圖:處理縱剖大魚的攤位。(圖/黃興倬)
當天無脊椎動物類的魚貨只有頭足類的鎖管,以及少量的蝦。(圖/黃興倬)
當天無脊椎動物類的魚貨只有頭足類的鎖管,以及少量的蝦。(圖/黃興倬)

住民的傳統、生態與治理的平衡

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把托莫宏市當地居民最重要的民生市集走馬看花逛了一圈。這個市集的環境氛圍和 1980 年代的臺灣大型批發零售市場相仿:位於市區邊緣或市郊、建物都是單層開放式平房、物類分區井然,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雜貨柑仔店五金行也有。

至於最受矚目的「恐怖」區,根據潛店老闆的說法,在前兩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這裡的肉品交易幾乎停擺(政府禁止人群聚集也是原因之一)。現在肉品交易逐漸恢復,犬貓肉的交易難以禁絕、狐蝠和蝙蝠也再度回到了攤位。蟒蛇與蜥蜴偶而還是會出現在市集;蘇拉威西特有的野豬因為濱危而受法令保護,畜養的肉豬已取而代之填補了民生需求。當地住民、地方政府與自然生態的三角關係,仍在這個料理著 10 萬人口市鎮一角的市集中,尋求一個表面上的平衡。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印尼藍碧海峽潛旅紀行(一)當地地理景觀與博比特蟲

印尼藍碧海峽潛旅紀行(三):頭足類小怪物

印尼藍碧海峽潛旅紀行(二)泗水玫瑰、麒麟魚及其他小怪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