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許嫆雅提供
曾在低海拔的林地中容易發現臺灣特有種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的蹤跡,但一直沒有全面的調查數據。在經過 4 年尋找棲地的過程中很多低海拔熱帶森林少有牠們的蹤跡,其原因有四。因應對策是廣植樹木和加強國民的生態教育,不購買和飼養外來物種。
你家就是我家?低海拔闊葉森林的棲地是我的最愛
早期在臺灣低海拔的林地中相當容易發現臺灣特有種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的蹤跡,從外表形態上很容易看出公、母攀蜥的差異:公攀蜥外表鮮艷漂亮,背部兩側有很明顯的帶狀黃色斑紋,而母攀蜥的外表則是平淡無奇。公攀蜥有領域行為且較具攻擊性,當發現有入侵者接近時會持續地做出伏地挺身的威嚇動作來宣示領域。斯文豪氏攀蜥對人為干擾極高的開闊林地樹林邊緣、都市中的公園、樹叢旁的小徑接受度高且適應力相當強,尤其對低海拔闊葉森林的棲地更為喜愛,因為此類森林遮蔭多,即使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森林內部的溫度也不會陡然上升,對於變溫動物來說是相當優質的棲地。最近幾年來,較少有研究者大規模的調查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的族群,對於其分布仍停留在過去的印象,並沒有全面的族群調查數據。
哪些是物種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因素
近 4 年來,本來希望針對雄蜥的攻擊強度和雌蜥的生殖模式和生殖策略做跨族群的比較,但這需要尋找全臺灣 10 個以上的族群做比較才較為周延,但看似容易的調查,經過全臺跑透透才發現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的數量和族群已經沒有以前想像的多。我尋找斯文豪氏攀木蜥蜴族群的方法是根據過去研究者曾經調查過的區域性棲地做調查重點,結果發現,橫跨半個臺灣西部的縣市,如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和高雄等,都很難找到較為穩定的族群,最多只看到零星的個體,原因是:
(1) 曾經適合攀蜥居住的低海拔森林,大都改種檳榔、椰子樹等經濟性作物,此類植物的植被覆蓋度不夠,因而導致森林底層溫度的變化過大,不適合攀蜥的生存,而這種日照強烈的植被底層溫度極高且溫差變異大,被適應力極強的外來種沙氏變色蜥侵入佔據,這種蜥蜴已經侵臺十餘年,因繁殖力驚人,偏好人為活動環境,跑得快不易捕捉,嚴重威脅本土種蜥蜴,不僅造成臺灣生態及環境危害,也在全世界各地造成危害,已被列為全球百大入侵種,非常不易移除;
(2) 而另外值得一提的棲地是位於接近墾丁國家公園周邊,過去幾年持續調查的樣區因為多為私人用地,逐漸被開發砍伐樹木導致攀蜥的棲地逐漸的減少,再加上 2021 年初發生了百年難得一遇的乾旱,許多植物因為乾旱缺水而死,取而代之的是耐旱性極強的外來入侵物種 – 銀合歡。銀合歡會分泌出含羞草素抑制其他種植物生存,本土種植物往往抵抗不了有毒物質的侵略,生長受到壓抑,嚴重者還會造成凋萎死亡,逐漸危害臺灣原生物種。因此銀合歡成為排擠當地原生植物生存空間以及降低物種多樣性的頭號要犯。由於銀合歡排他性極強又無天敵因而形成單一性的純林地帶,不但減低生物多樣性也排擠了攀蜥可以利用的棲地,調查的數量也比往年減少;
(3) 攀蜥對於人為干擾的環境適應良好,但近幾年,本為公園或是都市周邊低度開發的地區都陸續被規劃為重劃區或是過度開發,在臺灣 6 都都有這類的開發壓力,導致棲地的減少和破碎化並不利於攀蜥族群的建立及生存;和
(4)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計畫(TCCIP)」、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所發布「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內容顯示臺灣在過去 110 年來的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 1.6℃。或許 1.6℃ 看起來增加的不是很多,但是對變溫動物卻是影響極大,因為牠們通常只能忍受比體溫正常範圍稍高一些的溫度,若超過致死溫度則會過熱死亡,可見爬蟲類對環境溫度相當敏感。而現今正在發生的氣候暖化也可能導致溫度變化的頻率和幅度增加,致使物種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透過研究調查才能找出對策進行保育
經過幾年攀蜥族群的調查,發現攀蜥密度較高的族群集中在中部、東部和北部地區。尤其是北部,可能夏天溫度變化沒有過於強烈或高溫,也沒有外來物種如沙氏變色蜥和銀合歡的入侵,且林相完整適合攀蜥的生長,另外,值得長期觀察的是普遍分布在低海拔的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因為淺山環境不斷的開發,是否會因為棲地遭受破壞及為逃避氣候暖化往較高海拔移動棲息,這需要未來長期的調查。
我認為溫度的上升以及棲地的零碎化對攀蜥等爬蟲類是致命的一擊,其因應的對策是廣泛地種植樹木,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因為森林是減緩氣候暖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森林能吸收並封存碳,藉由天然的氣候調節方式解決,所以臺灣的國土規畫中如果能大量的種植本土樹種,經由保育及復育森林,再配合土地管理就能減少外來種植物的入侵,除了幫助我們達成減緩暖化的目標,種植本土種的植物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增加爬蟲類的棲地,而且這些完整的生態環境也會吸引掠食者到來,例如鳥類和蛇類也會相繼的出現,達到生態多樣性及永續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對國民的生態教育也是重要的對策,因為民眾常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口、購買、飼養外來的動物或種植外來的植物,棄養和放生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造成本土種的動植物瀕臨滅絕,如果民眾瞭解無知與貪圖一時的需求,會造成生態浩劫且無法逆轉的可能性時,就不會輕率的做出這些行為來,如果可以謹守這些原則,許多研究單位就無需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找對策來移除外來種了。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