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胡維新提供
新加坡植物園推動城市綠化,可說是創造新加坡「花園城市」美名的舵手。植物園不但全區免費參觀,更具有科學研究、教育推廣和庭園展示的功能。本文便帶讀者進行一趟有歷史、有知性的花園城市之旅。
前言及參觀基本資訊
新加坡號稱花園城市,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al Garden)不但是花園城市中心的大花園,更是花園城市的開創領航者,全園佔地 82 公頃,除胡姬(蘭花)園外,全區免費參觀,每天自清晨 5 點開放至午夜 12 點。主要入口(也稱為 Tanglin gate)位在荷蘭大道上,距離最繁華的烏節路(Orchard Rd.)不到 2 公里,除了主要入口外,另有 Tyersall 、Gallop、Nassim 和 Bukit Timah 等入口,其中 Bukit Timah 入口設有地鐵站。
新加坡植物園歷史
新加坡植物園於 1859 年由農業園藝協會在現址所創立,迄今已有 163 年的歷史,期間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時期,影響了植物園後續的發展,包括草創時展示布局及步道系統的建立; 1877 年從英國皇家邱園引入第一批橡膠樹種子,到 1888 年 Henry Nicholas Ridley 擔任園長時進行橡膠樹試種,之後並將成功經驗推廣至馬來西亞,時至今日馬來西亞已成為全世界天然橡膠最大生產及出口國;到 1920 年中期 Eric Holttum 擔任園長,開始進行蘭花雜交及花卉產業發展的工作,這些園藝研究並未因二戰期間日本佔領而中斷,之後新加坡成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的地位即奠基於此;從 1949 至 1954 年,乃至新加坡獨立初期,城市開始綠化就是由植物園所推動,因此植物園可說是創造「花園城市」美名的舵手。
上個世紀 90 年代開始,植物園跟隨世界潮流,增加了許多新任務,除原有城市綠化工作外,園藝學、分類學、生物多樣性研究及園區的遊憩、環境教育等項目也逐漸展開。 2009 年開始園區北側的 Tyersall 拓增計畫,園區新增 18 公頃的土地,新增計畫中設置的生態池,同時具備區域滯洪功能。
新加坡植物園以其在現今繁華都會中保有大面積的原始綠地,在歷史上因橡膠、油棕的研究對東南亞經濟作物栽種的長遠影響,園區保存殖民政府獨特熱帶英式花園造景,超過一萬種以上的活體蒐藏, 600 種以上蘭花品系的登錄,卓越的蘭科雜交技術,外加每年 400 萬的訪客,以及無數的學者以此做為基地進行熱帶物種的研究,於 2015 年新加坡建國 50 週年時登錄成為世界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該園是新加坡唯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熱帶性植物園的世界遺產。
新加坡植物園的科學研究、教育推廣和庭園展示
(一)植物園的科學研究:
植物中心(Bontany centre)是植物園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座隱身林間,融合前方紀念老樹和殖民時期歷史建物的現代化辦公樓,中心位於 Tanglin 入口林蔭大道右側,內部包含幾個重要部門;(1)植物標本館(代號 SING 註1):創立於1880年代,主要蒐藏馬來半島、新加坡、汶萊、婆羅洲、印尼、菲律賓及新幾內亞的標本,部分甚至遠及亞洲東南及太平洋西南區域的島嶼,標本蒐藏超過 75 萬份,其中 9000 張為模式標本註2,標本館的研究人員肩負新加坡植物誌的編撰工作。(2)分子生物及微體繁殖實驗室:分子生物實驗室是 2015 年整修後所擴增,主要進行新加坡原生物種 DNA 條碼的標記,並利用分子技術進行物種親緣關係、系統分類、鑑定和族群遺傳的相關研究;另外則是微體繁殖實驗室,利用組織培養繁殖技術,源自於 Eric Holttum 園長自 1920 年代開啟的蘭花雜交育種工作,組培室目前也是該園 VIP 蘭花命名計畫的執行中心,實驗室以透明窗臺方式,讓無塵室的日常工作,從培養基配置、瓶苗繼代到栽培環境,讓觀眾可以一覽無遺的透視,是另類的科學演示註3, 1981 年被選為新加坡的國花,由亞美尼亞裔 Agnes Joaquim 女士透過雜交所選育出來,第一次是在 1899 年的花卉展覽中獲獎,從此聞名於世,植物園特別設置專區展示,開花時是公園拍照取景的熱門景點。
(二)綠館(Green Pavilion):為遊客接待中心,屋頂布滿植物,饒富消暑的熱帶風情。
(三)植物園歷史博物館和 CLD 綠色藝廊:座落於歷史建築 Holttum Hall ,自 1921 年起整棟建築為園長辦公室及實驗室, Holttum 擔任園長期間,許多蘭花的雜交、育苗研究工作都是在此完成。目前內部陳列植物園豐富的發展歷史,包括植物園的老照片、稀有植物學善本書、古老標本、植物繪圖等,是了解新加坡植物園發展歷史的重要場所。(待續)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