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裡的南島語族」-陳有貝教授開創性地書寫台灣史前史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展

臺灣考古學界2022年出版了本新書「山林裡的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論」,陳有貝教授以廣博的東亞考古知識體系與扎實的考古科學專業,論證了臺灣史前史的大致脈絡與內容,同時將之順理成章的鑲崁在東亞考古世界裡。

歷經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政府,開啟臺灣考古學多方面的工作

自日治時期由日本來臺的地理、生物、民俗歷史、人類學等學者,先開啟了現代學術的漢族、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社會、經濟、歷史的廣泛調查與研究。相對的有關臺灣考古學方面專業的學者則少許多,以致雖多有地表採集,真正發掘的不多,更遑論追索臺灣史前史

臺灣光復以後,尤其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時期,大陸諸多考古學者隨之來臺,加上日人培育的臺灣年輕學者,很快地再開啟臺灣考古多方面的工作。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長期以來一直是臺灣考古學的二大重鎮。至今60年過去,考古人才教育的機構陸續增加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考古組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等,使得學界開始熱絡,說史前故事的人多了起來。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展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展。(圖/ 屈慧麗)

關於臺灣史前史的相關論述與研究

事實上經過考古學者與從業人員多年來的努力,的確也發掘了臺灣諸多山上、平地、離島甚至水下的考古遺址。然而臺灣的史前史研究頂多進展到以地區性的視野,努力檢視地區內與地區間的關聯性或歧異性之論述。至於臺灣整個史前史的脈絡究竟是何面貌,學者們也只大致提出了或更新前輩的臺灣史前分期、分區的文化層序表,加上一些梗概性的演進描述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2011)曾依語言學、考古學與各族群遷移史方面之歷史依據,製作了一張南島語族在臺灣島內遷移的大致線路圖。雖然李院士做了些說明,但考古界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欠缺相關的證據。

李壬癸(2011)臺灣南島民族遷移圖
李壬癸(2011)臺灣南島民族遷移圖。(圖/ 屈慧麗)

從近年的研看見臺灣史前史與原住民的連結

可喜的是近年有學者投身「舊社」之調查、發掘與研究,試圖以基礎性的工作,企圖連接起臺灣史前考古與歷史時代的原住民各族群傳統文化。換言之,開始嘗試連結考古學者與人類學者關注的兩個研究領域。

更可慶賀的是,今年4月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學術出版部出版了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教授的新作:《山林裡的南島語族》,它的副題為《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論》。此書名正回應了筆者所提出的疑問:臺灣整個史前史的脈絡究竟是怎樣的面貌?亦即古南島語族如何衍生出明清之際漢族與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遭遇、紀錄的原住民族群種種文化社會面貌。

陳有貝教授的新作
陳有貝教授的新作。(圖/ 屈慧麗)

比對日本琉球考古與臺灣史前考古,有何新發現?

此書有260頁,版面不大,正好手握閱讀,共分五篇十四章。這些篇章的安排顯然是依據考古學專業探討的實證思維與各項證據的匯集、鋪陳而行文的。

第一篇「史前臺灣概述」只有一章,先述說臺灣考古9個重要的疑問:1. 最早的臺灣人:指出舊石器時代的八仙洞等遺址,其出土器物與現象透露的相關資訊仍相當有限。2. 第二次移民-大坌坑文化。3. 古老的生業型態-農業:這是指自大坌坑文化以降,臺灣農業的樣貌與其相應之社會型態與人口成長究竟有何種關係?特別是小米與稻作物的來源等疑問。4. 是歷史因素還是生態適應。5. 族群的形成。6. 史前的族群-史前文化層序表的解釋。7. 高山族與平埔族-文化的力量。8. 臺灣島與鄰居。9. 南島語族的原鄉。依據上述疑問,陳教授將全書篇章安排如下:

壹、史前台灣概述

第一章 台灣考古的重要疑問

貳、早期人群的來源與特色

第二章 最早的台灣人

第三章 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創者-古老的南島語人

第四章 台灣史前農業的發生

參、文化的形成與擴散

第五章 東亞區域架構下的台灣-大陸與海島

第六章 台灣島的鄰居-琉球

第七章 南琉球研究對台灣的啟示

第八章 出口封閉的台灣島-談南島語人群的起源地

第九章 史前臺灣的本土化

肆、 族群的形成

第十章 族群形成的首部曲:線索-石杵與巨石

第十一章 原住民族群的形成:概念與方法

第十二章 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考古學的關鍵證物

第十三章 史前臺灣的族群形成

伍、餘論

第十四章 臺灣的史前時代

山林一書的綱要
山林一書的綱要。(圖/ 屈慧麗)

以上的章節安排自然是依據陳教授的思考脈絡而來,讀者可能一時無法意會其間關聯,看來只有詳讀原書才能完整理解。順便說明陳教授留學日本九州大學,攻讀比較社會與文化(考古學研究室),榮獲考古專業博士。所以他對於日本,尤其琉球考古特別了解,因而詳細的比對了臺灣史前考古的發現,二者的相異性體現出臺灣史前史的獨特性。

探討臺灣史前史,解密臺灣南島語族的相對隔離性

加上陳教授對中國大陸、菲律賓、以至大洋洲考古的廣泛了解,一方面大致理出登陸臺灣古南島語族之來處-大陸東南與南邊二處沿海地帶,分別帶來相異的文物特質。同時推論二股南島語群入臺的時期有別,與後來的原住民族群分辨也有關。另一方面,陳教授也進一步檢視器物如巴圖、樹皮布打棒、兩縊型網墜、釣魚魚鉤、石刀、石斧,在臺灣的型式與用途,就之與其他地方出土的相關器物相比,得出「出口封閉的臺灣」,相對的與語言學家幾乎認定的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此判斷相左之結論,而更加顯示了臺灣南島語族一直以來的相對隔離性,連帶的更加重了臺灣史前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獨特性。此外,陳教授在本書還提出了諸多高瞻的新見解,等待讀者探幽訪勝,更進一步尋思理解。誠如他書中自序「常覺得考古學家除了要利用科學尋找事實資料外,也要努力閱讀知識當個思想家,希望臺灣的考古工作可以引領我們走上這條路」。

快來閱讀重新檢視考古發掘與拓展物質文化視野

總言之,這本「山林裡的南島語族」以廣博的東亞考古知識體系與扎實的考古科學專業,論證了臺灣史前史的大致脈絡與內容,同時將之順理成章的鑲崁在東亞考古世界裡。

此書顯然為近年來臺灣考古學界,提供了一部書寫史前史開創性的首部曲。不僅相關學者得憑藉之,重新檢視自己的考古發掘與物質文化視野,研究原住民族群文化傳統與變遷的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者,閱讀後也可依循之,研究山林間諸多舊社,連帶考古遺址,上溯至臺灣史前史,從不同時間、空間脈絡與生態環境考量,久而久之,整全可證的臺灣南島語族史前史與近代史方可大功告成。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考古學家一項必要且有趣的學習,陶片拚合與修復讓人看見文物的原貌!

前進清水社口尾遺址!挖出史前人的特殊文化

枯水期現珍寶?日月潭的水下考古,文化遺留有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