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兒童藝術基地「互動體驗空間」為例,以博物館教育人員規劃與觀眾參與之質化、量化回饋,檢視兒童博物館學(Children’s Museology)實踐於博物館之可能;兒童博物館學於本文之操作型定義為「將兒童視為獨立個體,邀請兒童參與過程,認真對待兒童觀點並積極回應」。
本研究旨在提供博物館教育人員規劃與實踐兒童博物館學之參考,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以問卷及訪談收集參與者(兒童、陪伴者、工作人員)建議與回饋,並以影像、文字記錄參與過程,研究結果顯示:
一、原型測試階段:將學習主導權賦予兒童,以混齡方式觀察兒童體驗,且不限制教具使用方法、與陪伴者互動方式。研究發現,兒童偏好會因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明顯的區別,3 至 7 歲兒童偏好直覺性元素、8 至 12 歲兒童喜好層層指引與關卡設計;陪伴者多半做為促進兒童學習的角色。
二、優化階段:將兒童視為獨立個體,針對兩個年齡層規劃整體使用情境(教具、文字等)。研究發現,無論年齡大小兒童皆偏好開放、自由、多樣體驗,由其主導並創造自身的學習模式尤佳;陪伴者的參與不僅限於促進兒童學習,現場提供的補充資料亦可觸發陪伴者之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