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鍾令和、邱佳翔、王承皓提供
藉由「2020地質嘉年華」千人路跑在雲嘉南風景區的舉辦,介紹七股潟湖與離岸沙洲等與西部相關的海岸地形,與台江內海的前世今生。
透過千人路跑,推廣地質科普知識
由中央地質調查所主辦的「2020地質嘉年華」千人路跑活動今年已邁入第6年,這6年中已經繞了半個臺灣(玉里-利吉-恆春-燕巢-竹山-七股)。原本今年可能因新冠肺炎影響而計畫停止,幸好在疫情趨緩情況下仍如期舉辦(截至11/5全臺僅7人死亡與569人確診)。所以,我們大概是全地球上唯一還有路跑活動的地區吧?除了2020地質嘉年華之外,最近中部地區還有田中馬拉松與二水國際跑水節,只能說臺灣的防疫真是太成功了。不過,這也是第一次被要求路跑全程戴口罩,應該會比一般路跑的挑戰性更高吧!而地質調查所辦理路跑的原因除了讓大家出來戶外活動筋骨,其主要用意在於推廣地質科普知識。所以,去年集集地震二十週年就「跑」來到竹山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附近舉辦,而今年則南返回到雲嘉南風景區。
西部外海的離岸沙洲,最有名的是會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風景區中與地質最有關係的就是七股潟湖(不是鹽山唷!)……由於沿岸流的影響,在西部外海有一些離岸沙洲形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會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在七股潟湖的西邊也有4個,由北至南-青山沙洲、網仔寮汕、頂頭額汕與新浮崙汕。在路跑的前一天,主辦單位還安排大家由六孔碼頭乘船到頂頭額汕進行地質解說。說到「汕」這個字,望文生義就是指水中之山,在海中突然冒出一座沙形成的小山,光用想像就覺得相當符合離岸沙洲的定義。古代也有人把這些海中小島當成一種叫鯤鯓的生物,巨大而且會移動,這主要是受潮汐與沿岸流的影響。一些古老的廟宇(例如:南鯤鯓代天府)由於當時就蓋在這些離岸沙洲之上,所以藉由這些名字亦可還原當時的海岸環境。
離岸沙洲與海岸線間易形成沼澤與潟湖,成為多樣化生態環境
這些離岸沙洲與海岸線之間容易形成沼澤與潟湖,成為多樣化生態環境。當地居民利用七股潟湖豐富的天然資源進行養殖,因此每年也吸引了許許多多候鳥來渡冬,所以我們是與黑面琵鷺、黑鸛與小白鷺為伴,沿著七股潟湖旁進行路跑活動。而27公里的路跑折返點也是臺灣本島極西點的國聖燈塔。在海灘之外可以看見好幾排俗稱「肉粽」的消波塊,可以看出政府阻止沙洲流失的努力。
台江內海曾因土石流而消失,是個可怕的地質歷史災害事件
其實,七股潟湖與黑面琵鷺保護區同屬於「台江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什麼是「台江」?這是台江內海的簡稱,大約位在台南市七股、西港與安南一帶,安平古堡(熱蘭遮城)、億載金城則分別位在一鯤鯓與二鯤鯓這些離岸沙洲之上。在荷西時期(約17世紀)這裡是一片300~400平方公里的廣大內海。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曾文溪改道,在此之前曾文溪是從北邊的將軍溪入海,連續數月的豪雨使曾文溪潰堤,洪水將大量的砂土沖入內海之中。在短短的4個月內,廣大海域被填滿,台江內海也從此消失不見。這個可怕的地質災害事件被寫進歷史之中,也讓我們知道臺灣的土石流規模可以大到難以想像,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所造成八八水災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曾文溪土石流堆積事件,在臺灣西部的每一條大河都可能發生
曾文溪的河川改道事件不會只發生一次,這也是為什麼位在新市的南科考古遺址會在過去5000年的歷史中埋藏了6次不同的文化層。而這樣的土石流堆積事件也不會只發生在曾文溪,而是臺灣西部的每一條大河都可以辦到的事情。可是,如今我們在這些大河的中上游都蓋滿了水庫。這些順流而下的砂土材料只能淤積在水庫之中,無法到達臺灣海峽成為這些離岸沙洲的一部分。海岸線的倒退與沙洲的消失只是反映了我們用水需求的後果。少了這些土石流堆積物,再加上地下水使用所造成的地層下陷,例如:已經下陷1.3公尺的雲林縣土庫。說不定在不久的未來,在臺灣的西部會出現「新」的台江內海也說不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