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的意外發現-泰安舊站的震災復興紀念碑


圖/鍾令和提供

舊「泰安車站」月臺附近的臺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左圖)。右圖為紀念碑文局部。

走訪后里泰安櫻花祭時,意外發現臺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筆者藉此整理一些有關這個臺灣地震史上死亡人數第一名的歷史地震事件與臺鐵舊山線的相關資訊。

遊泰安櫻花季意外揭開臺鐵舊山線神秘面紗

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但從 2 月起的后里泰安櫻花季現場仍是滿滿的人潮。這個位在泰安派出所附近約 200 公尺長的櫻花步道,種滿了八重櫻及吉野櫻,是個適合春遊的地方。但由於附近的道路狹窄,筆者在找尋停車位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臺中市定古蹟的舊「泰安車站」(也被稱為泰安鐵道文化園區)。另外,依據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的資料,與臺鐵舊山線相關的市定古蹟還有大安溪鐵橋。

左圖:泰安派出所附近的櫻花盛況。右圖:泰安舊站,由圖中可以看到站後方的鐵道比車站還高出一個人的高度。市定古蹟資訊: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26
左:泰安派出所附近的櫻花盛況;右:泰安舊站,由圖中可以看到站後方的鐵道比車站還高出一個人的高度。

帶著探險的心情走進去舊「泰安車站」,站內掛著一些老舊的黑白歷史照片,其中一部分是跟1935 年的新竹臺中地震有關。一般舊式的火車站都是平面或是走地下道進月臺的,然而舊「泰安車站」卻是往上走上 2 樓高的月臺。原因是從苗栗山區出來的鐵路高程很高,就像國道一號在火炎山附近的那段爬坡。鐵路比高速公路對坡度的要求更嚴格,過了大安溪之後無法直接降到平地上,所以鐵軌與月臺幾乎是建在一樓高的土堤之上。然而新竹臺中地震時,舊「泰安車站」(日治時代原稱大安驛)受到嚴重的損壞,所以重建時把車站從土堤上移下來,形成月臺比車站高的特殊景觀。

西元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鐵路損毀照片,左下圖為舊「泰安車站」。資訊來源:昭和10年臺灣震災誌。
西元 1935 年新竹臺中地震鐵路損毀照片,左下為舊「泰安車站」。(圖 / 昭和10年臺灣震災誌)

從遺忘到古蹟:新竹臺中地震重創舊山線的故事

1935 年新竹臺中地震的規模 7.3 與 1999 年的集集地震相近,所以舊山線受損相當嚴重,一共有 7 個隧道與 3 座橋梁嚴重受損。除了很快搶通的海線火車,這段舊山線花了 3 年的時間才修復完成。筆者在車站月臺旁找到一座臺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修復後的日文碑文詳細的紀錄了這一段歷史。碑文上昭和 13 年的昭和被刻意刨掉,碑文上的字也有曾經被水泥糊過的痕跡,彷彿是害怕想起來這段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這座紀念碑也靜靜的被遺忘在月臺旁的一角。

舊「泰安車站」月臺附近的臺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左圖)。右圖為紀念碑文局部。
左:舊「泰安車站」月臺附近的臺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右:紀念碑文局部。

在中央研究院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頁上可以比對舊山線在各個時期的變化,當初蜿蜒的鐵路除了坡度的考量,應該也包含著要在最窄的地方跨過大安溪的工程考量。 20 多年前為了讓臺鐵火車可以行駛得更快速、更便利,於 1997 年完工的新山線雙軌工程將鐵路拉直。而舊「泰安車站」也和震災復興紀念碑一起走入了歷史,直到 2001 年才被列為市定古蹟。也因為這樣的古蹟保存,讓筆者今年充滿櫻花的春遊,多了一點點歷史地震的點綴。

臺鐵舊山線(三義-后里)歷史地圖比對,由左至右,西元1932年、西元1988年、現今。右圖中拉直的縱貫鐵路為1997年完工的新山線雙軌工程。資訊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MapCompare/
臺鐵舊山線(三義-后里)歷史地圖比對,由左至右,西元 1932 年、西元 1988 年、現今。最右圖中拉直的縱貫鐵路為 1997 年完工的新山線雙軌工程。(圖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談一談臺灣的歷史海嘯與爭議

二十年前的那個地震(四)-看圖說故事

走春觀眾的提問:台灣火成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