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胡維新提供
萊登植物園創立至今超過 400 年,為荷蘭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園,園區蒐集數量頗多的東南亞植物,其中以食蟲植物和蘭科植物最為豐富,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人工培育鬱金香的植物園。
萊登中央車站旁就有個享譽國際的植物園!
荷蘭萊登植物園全名為萊登大學附屬植物園(Leiden University – Hortus Botanicus),創立於 1590 年,迄今超過 400 年以上的歷史,為荷蘭最古老、歷史最為悠久的植物園,萊登不但是一座大學城,同時也是一座歷史古城,位於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南方,兩者相距約 1 小時火車車程。植物園則位於市中心區,從萊登中央車站步行過來,約 15 分鐘即可達植物園大門,植物園從最初的 35 公尺 × 40 公尺逐步擴充至今,但實際面積仍小於 2 公頃,植物園面積雖小,但從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植物學強大研究能量,名聲依然享譽國際。
蒐藏來自各個殖民地採集標本及活體植株,提供研究所需
萊登植物園原先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醫學院學生栽培植物,藉以方便研究藥用植物的作用和藥理,但之後豐富的蒐藏與荷蘭的殖民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第一任園長卡爾克盧修斯(Carolus Clusius)早在開園初期,即要求荷屬東印度公司從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協助採集標本及活體植株,並送回植物園供蒐藏研究之用,之後的繼任者也依循此一政策,主要蒐藏來自熱帶地區,如現今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幾內亞及南非開普敦一帶的亞熱帶地區,因此進入植物園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以開園園長為名的克盧修斯花園(Clusius Garden),並規劃重構克盧修斯當年的設計,以表彰紀念他的貢獻。除此,早期蒐藏還包含德裔醫師菲利普.賽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大量採自日本的植物,賽博爾德於 1823 至 1829 年間跟隨東印度公司駐紮日本,並於日本進行廣泛採集,後將採集品送回萊登,因此萊登特別為他設計了一個展示日本植物的日本園,也被稱為賽博爾德紀念花園(von Siebold Memorial Garden),萊登的蒐藏歷史,連現代生物學命名之父林奈都曾貢獻於斯。
鬱金香(tulip)乃荷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每年為荷蘭的花卉產業帶來大量的產值,然而鬱金香實際上原產於土耳其,鬱金香這個植物在荷蘭得以開發育種和推廣應用,一開始就是來自該園卡爾克盧修斯園長的研究,才能造就今天荷蘭行銷全球的鬱金香花卉產業。
溫室兼具蒐藏與展示的功能
萊登植物園蒐藏大量來自熱帶及亞熱帶的植物,溫室設施對位處高緯度的荷蘭絕對不可或缺,因此植物園溫室的建造歷史非常悠久,第一座溫室早在1740年代即出現,時至今日,萊登植物園有兩座相當完整的溫室,兼具蒐藏與展示的功能。入園後緊鄰克盧修斯花園旁即有一座約5層樓高的現代化鋼構玻璃帷幕溫室,該玻璃帷幕溫室稱為冬園(Winter Garden),用以蒐藏不耐寒的熱帶植物,該溫室下層以栽種大型熱帶棕櫚科(palm)及蘇鐵科(Cycadaceae)植物為主,日照充足的上層則栽培展示大量的食蟲植物(Carnivorous plants),其中有為數不少的種類來自亞洲,特別是採自東南亞熱帶雨林的大型豬籠草(Nepenthes)特別壯觀。透過這些活體蒐藏,植物園也針對不同主題不定期推出特展,除此,筆者造訪時剛好遇到一群幼童,植物園提供團體預約導覽及不同主題的科教活動。
另有一座連棟複合式的熱帶溫室,如迷宮般的參觀動線,裡面栽培萊登植物園最引以為傲的蘭科蒐藏,由於經費縮減,大學附屬植物園的經營不易,加上溫帶國家維持一座熱帶溫室運作的成本所費不訾,因此這座迷宮般的溫室,將空間的運用發揮到極致,每一吋地方都種滿各式植栽,因此觀眾可以用極近距離欣賞溫室內的各式蘭花,但破壞、偷竊等管理問題就很難避免,因此下次如有機會造訪,就要請您發揮公德心,好好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活體蒐藏。維多利亞溫室(Victoria Glasshouse)內的大王蓮(Victoria amazonica,原產亞馬遜河流域),在亞熱帶的臺灣可能沒有那麼新奇,在溫帶的荷蘭,開花時可是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
除了室內蒐藏,萊登植物戶外花園布滿許多超過百年甚至兩百年以上的大樹,多少植物學教科書上的歷史人物奠基於此,徜徉其間都能發思古之幽情,植物園後方為一條蜿蜒小河環抱,對岸民宅櫛次鱗比,似一幅油畫般的意境,與萊登古城相互輝映,是一座獨具人文氣息的植物學研究重鎮,下回有機會造訪荷蘭,莫忘了這個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館藏超過四百萬份,為全球 20 大標本館之一
萊登標本館館藏超過四百萬份,為全球 20 大標本館之一,由於殖民歷史的關係,萊登同時也是撰寫馬來西亞植物誌的研究重鎮,探究東南亞植物的分類學者常需造訪萊登標本館進行研究,前幾年萊登標本館整合進入荷蘭的國家標本館,其管理雖然統一,但典藏仍然獨立,惟標本館並不對一般觀眾開放,研究人員需先經申請才能進入查閱標本。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