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 不材? 木的故事與演化


疏木化石撕片呈現鱗木、石根的橫剖面,雙虛線間是維管束的木質部。(圖/邱少婷)

木是植物輸水和支撐的重要構造,泥盆紀的植物僅有初生木質部。石炭紀的鱗木和蘆木,其木質細胞分佈鬆散,稱爲「疏木」。針葉木產生均質紮實的「密木」,適合侏羅紀濕冷的環境,呈現複雜又多樣的「材華」。

生物拓殖陸域空間,離水技能越強的動物夢想飛天,腳踏實地的植物望向天際越長越高,登陸似乎不再是終極目標而已,而是向天演化的歷程。

古生代泥盆紀登陸的植物中,產生維管束的植物在長高、長壯、競爭光線方面,比不具有維管束組織的苔蘚類具優勢,而木質部就是維管束中植物輸水和支撐的重要構造。

早期的木質部

最早的萊尼蕨(Rhynia sp.)和庫氏裸蕨(Cooksonia sp.)化石,可看出木質部的構造佔很小比例,類似現今的松葉蕨(Psilotum sp.),木質部很單純,只具有管胞(tracheid)。古早的蕨類只產生少量初生木質部(primary xylem),就足以支撐其矮小個體並供應水分。

松葉蕨(Psilotum sp.)莖橫切面中虛線內是維管束的木質部,細胞壁厚者是管胞。(圖/邱少婷)
松葉蕨(Psilotum sp.)莖橫切面中虛線內是維管束的木質部,細胞壁厚者是管胞。(圖/邱少婷)

增高增壯的古早蕨類,像放大裸蕨的雙分叉外形,小葉以螺旋狀的序列排列在表皮,掉落後的葉痕讓莖的表面產生類似鱗片的紋理,這些化石具有鱗片狀表面特徵,又產生次生木質部的木材,被歸類在鱗木(Lepidodendron sp.),是石炭紀地球上最早的森林成員之一。

鱗木(Lepidodendron sp.)化石具有排列似鱗片狀的葉痕。(圖/邱少婷)
鱗木(Lepidodendron sp.)化石具有鱗片狀排列的葉痕。(圖/邱少婷)

最古早的森林

雙分叉樹形的鱗木除了壯碩的莖,也衍生出支撐地上部的壯碩根,能連結並支持地上的莖,由直立的莖轉變成固著及具吸收功能的根,同時也產生木材。從地上部轉換到地下部時,外貌由似鱗片狀的葉痕,轉變成連結到主根的圓點痕,就是初生側根的痕跡。由於化石露出大多是片段,幾乎很少是整棵完整的樹,所以這些石頭化的根化石,布滿像肚臍眼的圓點根痕,被歸類到石根(Stigmaria sp.)或稱臍根座。

鱗木有側根連結到主根的圓點痕。(圖/邱少婷)
鱗木有側根連結到主根的圓點痕。(圖/邱少婷)
疏木化石撕片呈現鱗木、石根的橫剖面,雙虛線間是維管束的木質部。(圖/邱少婷)
疏木化石的橫剖面,雙虛線間是維管束的木質部。(圖/邱少婷)
臍根座(Stigmaria sp.)是根化石,布滿很像肚臍眼的根痕。(圖/邱少婷)
臍根座(Stigmaria sp.)是根化石,布滿像肚臍眼的根痕。(圖/邱少婷)

當然古植物學家由更多出土的鱗木、石根化石拼湊建構了初始的鱗木樹樣,根據物種命名規則,以最早發表的學名為正名,完整復原的其他部位名稱就歸為異名,因此石根常常符合了某種鱗木的復原,就變成了異名,而被統稱為鱗木。

左為楔葉科化石(Sphenophyllaceae),右為蘆木化石(Calamite sp.),節間具明顯差別。(圖/邱少婷)
左為楔葉科化石(Sphenophyllaceae),右為蘆木化石(Calamite sp.),節間具明顯差別。(圖/邱少婷)

以力學的角度來看,楔葉類植物先整編內部組織結構,空心替代了實心,以空腔管道支撐節間較長、植物體變高的演變;再加上管束形成層產生木材,因此出類拔萃的高大蘆木應運而生。

石炭紀最早的鱗木產生的木材有限,其相鄰的薄壁組織比例仍然很高,而高壯的蘆木則產生較多的木材,空腔組織比例也較鱗木高,因此古早森林的木材本身是較疏鬆的組織結構,因此被稱為「疏木」(manoxylic wood)。另一群源自於種子蕨的樹形蘇鐵類植物,其木材仍屬於疏木型,除此之外,其他的裸子植物則呈現不同的木材緻密度。

蘇鐵化石、銀杏枝塊、中新世種子植物木化石。(圖/邱少婷)
蘇鐵化石、銀杏枝塊、中新世種子植物木化石。(圖/邱少婷)

更高壯的樹木

科達目的後代歷經氣候變遷,活躍到侏羅紀極盛期,成為最高最壯的森林。最古老生存至今的活化石植物銀杏目(Ginkgoales),其次生木質部與疏木不同,是一系列排列整齊又緻密均質的管胞,被稱為「密木」(pycnoxylic wood)。僅極少部分穿插輻射向外的射髓(ray),是髓(pith)向外橫面雙向輸送和溝通的管道,大多由薄壁細胞所構成。

密木的銀杏莖三切面:上橫切面、下左弦縱切面、下右徑縱切面。(圖/邱少婷)
密木的銀杏莖三切面:上橫切面、下左弦縱切面、下右徑縱切面。(圖/邱少婷)

隨著侏羅紀末期至白堊紀的環境劇變,被子植物的起源,不僅是開花繁殖構造與傳粉者的共同演化,另一方面也演化出更有效率的輸水構造,也就是導管(vessel),以因應雨季豐沛水分供給與乾季乾燥缺水間的環境驟變,特別是水澤與沙漠、高山與海岸、極地寒原與赤道熱帶等的極端環境,由管胞和導管細胞不同形態和比例的組合,演化出材華迥異的多樣性闊葉木。

裸子植物中的蘇鐵源自於種子蕨,它的木材仍屬於疏木型,樹型長高有限。而科達目的後代因應生存競爭及氣候變遷,活躍於侏羅紀成為最高最壯的極盛森林。從適應侏羅紀的濕冷環境,活化石的銀杏和針葉木才有較大比例、密實木質化管細胞的木材,相對被稱為「密木」。

歷經地球上氣候變遷及環境驟變,白堊紀才發展出具導管細胞的闊葉木,是組合複雜多樣的木材,與針葉木同屬密木型。適應與演化產生橋木、灌木、木質藤本多形多樣生活型,也使木材呈現出各自出眾的「材華」。

後記:

石炭紀時的鱗木和蘆木,木質細胞鬆散、不紮實,產生木材量不多,反而內含較多的薄壁細胞。從化石撕片和磨片中可以看見微小疏鬆的古早木材,屬於疏木型。而侏羅紀高大森林是現今密木型的銀杏、松柏的祖先。

1. 鱗木化石(Lepidodendron sp.

已滅絕的石松卷柏類樹狀祖先,樹幹表面具密集的菱形葉座、似魚鱗狀的樹皮。

2.鱗木/石根(Lepidodendron / Stigmaria sp.) 

樹狀石松植物的地下根結構。

3.臍根座(Stigmaria ficoides) 鱗木類樹幹的基部,表面有臍狀根痕,為不定根著生的地方。

4.楔葉科化石(Sphenophyllaceae)   

已滅絕的木賊類,莖枝細弱,分節與節間,節長輪生葉。

5.蘆木化石(Calamite sp.

已滅絕的木賊類高大的樹狀祖先,與鱗木、封印木等蕨類形成最早的石炭紀森林。

6.蘇鐵化石(Cycas sp.

種子植物最古早的活化石,適應暖熱的氣候,是古氣候和古地理研究的重要指標。

7.銀杏(Ginkgo biloba)   

壽命可達千年以上的落葉喬木,最早的密木活化石,可追溯到2.7億年前。

8.中新世種子植物木化石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為下一世紀人類留下植物資訊的計畫:植物冷凍保種

三年一會的全球蘭花盛事-世界蘭花會議及展覽

中臺灣動物的享「實」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