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小黑蚊到底在哪裡?


本館隨處可見之小黑蚊防治宣傳(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嗜吸人血的小黑蚊(臺灣鋏蠓)雖貴為原生種之尊,卻難逃被唾棄追殺之運。科博館及植物園的廣大園區遍布小黑蚊幼蟲食物與棲地,而來自全臺各地的觀眾則不斷提供小黑蚊雌蟲繁衍所需血源。複雜的環境動態、糾結的人蟲交戰、矛盾與衝突的防治抉擇,科博館,小黑蚊究竟藥?不藥?要?不要?

科博小黑旺旺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植物園和其他觀光景點一樣,擁有廣大綠地與源源不絕的觀眾。來參觀的觀眾愈多,也代表小黑蚊有不虞匱乏的人類血源供牠們繁衍生長,觀眾一旦在園區裡遭到小黑蚊叮咬,就可能產生抱怨或不悅的心情。筆者曾於 2004 年在科博館訊中撰寫「恐怖的『紅豆冰』製造者—小黑蚊」,及 2012 年「科博館小黑蚊上電視囉!」,時至今日,全臺小黑蚊問題仍未解決,顯然小黑蚊問題與其他衛生昆蟲一樣,不易解決。然而,從過去在一旁協助小黑蚊防治工作到 2021 年起加入嘉南藥理大學羅怡珮教授與臺灣大學昆蟲系黃榮南教授團隊,共同執行國科會小黑蚊防治計畫,主動進行小黑蚊棲地調查、監測與防治工作。期間的學習與累積的經驗,期望透過本次分享,讓大家對小黑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同時,也讓民眾能化被動為主動,共同探索與參與小黑蚊防治工作。

你認識小黑蚊嗎?

小黑蚊的正式中文名稱為臺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屬於雙翅目(Diptera)蠓科 (Ceratopogonidae)鋏蠓屬(Forcipomyia)種類,是由素木得一(Tokuichi Shiraki)於 1913 年發表的新種,目前只分布於臺灣與中國,小黑蚊雌蟲嗜吸人血,雄蟲吸食花蜜或露水,幼蟲則棲息於土壤表面取食藍綠藻及其他藻類等,是極少數會被大多數人唾棄且希望消滅的原生物種。

為了解民眾對小黑蚊的看法,自 2021 年 10 月起至今在科博館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回收的 1374 份問卷顯示,有 43.01% 民眾對小黑蚊的認識程度「非常清楚」或「清楚」,47.38% 回覆「普通」,9.61% 表示「非常不清楚」或「不清楚」;此外,對於是否能辨別是小黑蚊叮咬時,45.85% 民眾表示「非常清楚」或「清楚」,26.93% 回覆「普通」,27.22% 則表示「非常不清楚」或「不清楚」。也就是說,有 56.99% 的民眾對小黑蚊的程度存在不確定性,54.15% 民眾對於是否為小黑蚊叮咬不是很確定。

團隊在計畫執行初期也一度遇到難關,以小腿調查小黑蚊密度結果顯示只有小黑蚊會吸食人血,但當我們想知道小黑蚊是否會受燈光吸引,而在科博館3個區域進行每個月的燈光誘集調查,發現捕蚊燈誘集的樣本光是蠓科物種就接近30種 ,其中不乏與小黑蚊外形相近的種類,要從樣本中挑出小黑蚊標本困難度高,再加上蠓科雌蟲和雄蟲外形又不相同,到底誰才是小黑蚊?傻傻分不清。團隊最後透過大量玻片標本製作,及體型、觸角、小顎鬚、爪與生殖器等構造判定 ,再輔以DNA 鑑定,終於掌握小黑蚊的形態特徵,釐清牠們的身分。

小黑蚊 (臺灣鋏蠓) 雌蟲(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 (臺灣鋏蠓) 雌蟲。(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非小黑蚊之鋏蠓屬種類(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非小黑蚊之鋏蠓屬種類。(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毛蠓屬種類(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毛蠓屬種類。(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雌蟲觸角(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雌蟲觸角。(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雌蟲口器(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雌蟲口器。(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雄蟲觸角(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雄蟲觸角。(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雄蟲口器(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雄蟲口器。(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科博館哪裡是小黑蚊成蟲的熱點?

調查小黑蚊密度最常使用的標準方式是將小腿裸露以吸引小黑蚊吸血 ,再以吸蟲器捕捉並計算數量,若20分鐘內捕捉數量為51-100隻,屬嚴重危害,若為100隻以上則代表極嚴重危害。自2021年7月起,每個月在科博館與植物園區選定的10個樣點 以3人一組進行監測 ,藉此找出小黑蚊成蟲熱點。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7日止,幾乎所有樣點的調查數量均低於50隻,3月底有增高趨勢,4月開始逐漸有樣點調查數量高於100隻,且持續到2022年8月底時幾乎所有樣點調查數量再度降至50隻以下,直到2023年5月才又有樣點超過100隻。調查數量較高的樣點大多都是觀眾較多且會駐足之處,如溫室入口、水鐘與司機休息室等處。有趣的是,同一樣點同一時間3個人所調查到的數據常有很大差別,如2023年5月在第7樣點3人調查到的數據分別為277、41、132隻,至於數據差異是因體質或所站位置等因素造成,則有待確認。此外,計畫執行之初,科博館因疫情影響而未對外開放,所監測到的小黑蚊密度也相對較低,如2021年7月 (尚未開放參觀) 在上述樣點調查數據為1、0、1隻,而在2022年5月 (已開放參觀,但觀眾人數較少) 則為45、27、43隻,表示小黑蚊幼蟲棲地到處都是,但若沒有大量的人類血源,小黑蚊難以大量發生。

科博館園區與植物園區選定的10個樣點(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科博館園區與植物園區選定的10個樣點。(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以裸露小腿誘集小黑蚊以監測密度(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以裸露小腿誘集小黑蚊以監測密度。(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科博館小黑蚊幼蟲住哪兒?

根據過去學者的研究,小黑蚊幼蟲喜生長於陽光陰影交錯的土壤表層,取食藍綠藻等藻菌類,幼蟲常發現於潮濕裸露地表、竹林、綠地、花圃及樹下等處。科博館與植物園園區腹地廣大,哪裡會是小黑蚊幼蟲最偏愛的棲地呢?起初,依據羅怡珮教授提供的資訊,小黑蚊幼蟲喜歡光線陰陽交錯的裸露土壤表層,且土壤不能過於鬆動或緊實、太軟或太硬,濕度不能太乾或太濕,青苔太多也不行。我們遵循這些條件,嘗試以 6 公分培養皿尋找可能是小黑蚊幼蟲的棲地,然後挖取近百個土壤表層樣本,並帶回實驗室於顯微鏡下檢視,均未發現小黑蚊幼蟲,有種買了很多彩券但都沒中獎的沮喪感,只好另謀策略尋找幼蟲棲地。

某天突發奇想,想到是否能利用如飯菜罩的網子蓋住土壤上以捕捉剛羽化的小黑蚊成蟲?如果可行,我們除可確認該處是小黑蚊幼蟲棲地外,還能知道該區域的幼蟲密度。後來透過網路搜尋到市售符合我們想法的羽化採集網,遂開始以羽化網在園區內選定樣點調查 。團隊自 2022 年 11 月起開始調查,當時因天氣較冷,所以僅採集到蠓科其他物種種類,但隨著擺放羽化網的數量及樣點增加,以及天氣開始回溫,小黑蚊成蟲開始陸續在各樣點中採到,數量也逐漸增加,非常振奮人心。團隊更進一步在採到小黑蚊的樣點附近以水盤採集土壤樣本 ,終於開始採到小黑蚊幼蟲 ,也因此更能掌握科博館小黑蚊幼蟲棲地,但因羽化網數量與人力有限,只能緩慢進行,逐步建立科博館小黑蚊幼蟲分布地圖。整體來說,容易保水但不積水之裸露土壤,沒有直接陽光照射,不會陰暗無光,就有可能是小黑蚊幼蟲的棲地。

以羽化網調查小黑蚊幼蟲棲地(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以羽化網調查小黑蚊幼蟲棲地。(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挖取土壤樣本檢視是否有小黑蚊幼蟲(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挖取土壤樣本檢視是否有小黑蚊幼蟲。(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幼蟲(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幼蟲。(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去去,小黑蚊走

為了減少小黑蚊數量,過去也已有不少關於防治的做法與研究,包括:1.防止小黑蚊成蟲叮咬,阻斷血源:增加人體包覆性,如穿著長袖、長褲或網襪、體表塗抹忌避物質,如防蚊液、種植忌避植物驅除小黑蚊等;2.透過誘引物質捕捉小黑蚊,減少成蟲數量:如透過溫度、氣味、趨光性、顏色、食餌或費洛蒙等各種方式誘引;3.減少小黑蚊幼蟲棲地:利用高壓水柱清除藍綠藻、增加地被植物或以砂石覆蓋以減少裸露地表、利用鹽類 (肥料) 施灑土壤,讓卵無法順利孵化為幼蟲等;4.化學防治:分別針對成蟲與幼蟲使用不同的殺蟲劑,如除蟲菊精、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鹽類、昆蟲生長調節劑、硼酸等環境衛生用藥;5.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如蘇力菌,或捕食者天敵防治小黑蚊,如螞蟻、蜻蜓與蟎等。

目前科博館除積極宣傳個人防護的重要性,並於服務臺提供防蚊液外,團隊亦透過小腿誘集監測園區內小黑蚊成蟲密度與熱點,再利用羽化網進行幼蟲棲地調查與密度,與探討以有機資材抑制小黑蚊族群和利用硫酸銨鹽類讓小黑蚊卵不活化等可行性。此外,亦努力於潛在小黑蚊幼蟲的棲地種植地被植物或以枯葉覆蓋,減少土表的裸露,並設置捕蚊燈捕捉小黑蚊成蟲,和測試捕蚊燈加上氣味誘引的誘捕效果,就是希望儘量以環境友善方式減少小黑蚊的危害。回顧過去的防治,有些方式值得商榷,例如以高壓水柱沖刷來減少小黑蚊幼蟲的食物—藻類,在面積廣大的科博館園區進行牆面及地面縫隙的沖刷,既耗費人力又浪費水資源,且用以沖刷的水又可能提供藻類生長的濕度,再度創造出小黑蚊喜愛的環境,目前已不再使用此一防治方式。

在適合小黑蚊幼蟲生長之棲地種植地被植物(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在適合小黑蚊幼蟲生長之棲地種植地被植物。(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於植物園溫室入口放置捕蚊燈誘集小黑蚊(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於植物園溫室入口放置捕蚊燈誘集小黑蚊。(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科博館,藥?不藥?

遇到猖獗的小黑蚊大發生時,不論是科博館或其他觀光景點,都經常得面臨觀眾的抱怨與不悅。其實任何防治方式都須經長期測試、調整與試驗,無法立竿見影,最佳防治方式還是透過民眾做好個人的防護措施,亦即包覆自己身體,不讓小黑蚊雌蟲有血可吸,沒有血源就無法繁衍後代,但在氣候愈來愈熱的環境下是完全不可能達到的。團隊從問卷中發現,31.08%觀眾來館參觀前未做任何防範小黑蚊措施,在小黑蚊幼蟲食物無虞,成蟲食物血源又豐沛的情況下,小黑蚊只有愈來愈興旺,舉例來說,只要一位來館觀眾被30隻小黑蚊叮咬,這些小黑蚊就可能為科博館生下至少1,200隻的小黑蚊後代。然而當民眾因被叮咬而奇癢無比或甚至嚴重過敏時,只能怪罪館方或其他單位的無能,放任小黑蚊的肆虐而不做任何處置。科博館也只好在小黑蚊密度超過極嚴重標準 (每20分鐘小腿誘隻數高於100隻) 時,施用低毒性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此一來,又勢必招來另一批民眾責難館方為何不以生態方式除蟲?對館方而言著實兩難。

本館隨處可見之小黑蚊防治宣傳(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本館隨處可見之小黑蚊防治宣傳。(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的叮咬常會造成癢腫或過敏(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小黑蚊的叮咬常會造成癢腫或過敏。(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其實不論施用任何藥劑,均非對小黑蚊具專一性,且對環境或生物或多或少會有影響,甚至部分殺蟲劑在日後也可能產生抗藥性。如中興大學昆蟲系的研究即發現科博館小黑蚊已對陶斯松具抗藥性,這是團隊所不樂見的事實,也期盼能盡速找到對環境傷害最少的做法。以這兩年為例,團隊運用羽化網調查小黑蚊幼蟲棲地,已初步掌握科博館的小黑蚊幼蟲棲地,因此在本年度已能針對小黑蚊熱點進行施灑,毋須再進行全面性施藥。

公民科學,行不行

    在參與計畫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小黑蚊幼蟲其實並不取食青苔,也就是說過去一直強調「清除青苔,以減少小黑蚊幼蟲的食物來源」的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再加上問卷調查發現有5成以上的民眾甚至是本館員工與志工對小黑蚊的認識並不很清楚,因此為了讓計畫順利執行,也讓同仁與志工認識科博館小黑蚊形態、生物學、發生原因,並實際體驗小黑蚊成蟲監測與幼蟲採集,了解本館小黑蚊問題與防治狀況,以利於向民眾進行防治宣導及推廣公民科學概念與精神,而在2022年6月28日辦理「小黑蚊議題探究」研習活動。當天有百餘人出席活動,參與者主要為臺中市環保局長官、科博館及中央公園同仁與志工、園藝委外廠商等,經由活動的說明與參與,與會者皆表示對小黑蚊有更多且更正確的認識,獲益良多。

辦理研習活動推動公民科學概念(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辦理研習活動推動公民科學概念。(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研習活動學員觀察小黑蚊幼蟲與藻類食物(圖/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研習活動學員觀察小黑蚊幼蟲與藻類食物。(圖 / 探索家中蟲住民團隊)

孫子兵法中提到:「知彼知己者, 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我們如果對小黑蚊不夠了解,連小黑蚊都無法辨認,怎能防治與戰勝牠們呢?如果我們可以將小黑蚊當成環境指標、探究與實作的最佳對象以及實驗材料,探討各種有趣的科學議題,且全民成為公民科學家,隨時提供與回報相關資料,科學家也隨時提供最新研究成果,相信大家能找到更好的解方,並對小黑蚊不再聞之色變。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居家節肢動物之公民科學調查

社會性昆蟲教會你的事,郵票上的蜜蜂世界透玄機!

方塊之間蹦出的小生物!郵票上的防蚊抗瘧故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