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 2024 年 7 月筆者赴印尼藍碧海峽潛水拍攝當地海洋生物潛旅紀行系列之第二篇。概述在當地拍攝印尼特有的考氏鰭竺鯛(泗水玫瑰)、罕見的花斑連鰭䲗(麒麟魚)交配及其他奇特海洋生物的經歷。
(續上篇)
在夜訪博比特蟲後,回程的船上,我打開了手機相簿,指著一張「泗水玫瑰」的照片問潛導:「明天可以帶我去找這個嗎?」
他笑笑地回答我:「Tomorrow, yes, and every day.」
我滿心期待,只是那個「every day」令人費解。
印尼限定、全球遍布的泗水玫瑰
「泗水玫瑰」是考氏鰭竺鯛 Pterapogon kauderni 最廣為人知的俗名,身披銀白色與黑色的條紋,分岔明顯的背鰭與尾鰭邊緣有白色的細點。牠們也是觀賞水族界極受歡迎的物種,在歐美、日本,甚至臺灣都有人工培育成功的紀錄。但全球各地的潛水人,依然千里迢迢、不辭辛勞來到印尼,拍攝牠們在自然生態的樣貌,只因為泗水玫瑰是印尼限定,而且還是物稀為貴的瀕危物種。
考氏鰭竺鯛原本僅見於印尼中蘇拉威西省的邦蓋(Banggai)群島週邊的部份水域。因為其特殊的體色斑紋,在 1990 年代成為全球水族館不可或缺的物種。然而,正因為其極為狹隘的產地分布,邦蓋群島當地捕撈這種魚的風氣大為盛行,甚至超過了一般民生所需的農耕與漁業。想當然爾,考氏鰭竺鯛在當地的原生族群急速衰退,終於在 2007 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列為瀕危物種,印尼政府也加強了這種魚類在原產地的撈捕與出口許可的管制。
現在,邦蓋群島撈捕觀賞魚的矛頭已經轉向其他魚種,但考氏鰭竺鯛的撈捕活動卻轉移到其他人為引進這種魚類的地區。一些沒有通過出口篩檢的活魚,在出口港埠附近的海域被就地野放,適應當地環境的考氏鰭竺鯛個體就此在新棲地安身立命,其中就包含了藍碧這一帶海域。
隨處可見的泗水玫瑰
翌日,我們再度乘著潛水船出發,到了潛點,帶頭的潛導簡單交代了當地的地形,就讓我們開始整裝。下水前,潛導還對我眨眨眼,我一時不懂他的意思。
下潛後,我們在一處珊瑚礁看到一叢有小丑魚共生的海葵,潛導用探棒輕敲氣瓶要我過去,我轉頭看了看,那是臺灣也算常見的種類,正在猶豫要不要拍攝;他似乎看出了我的遲疑,再次用探棒對著那叢海葵點了兩次,我遂探身過去看個仔細。
原來是一小群泗水玫瑰幼魚緊貼著海葵的觸手優雅地游動,把海葵當成了暫時的庇護所!
考氏鰭竺鯛經常形成數量不定的群,在珊瑚礁會刻意選擇分枝珊瑚或是海膽的棘刺附近活動覓食,甚至會接近帶有毒性觸手的海葵,藉此避免掠食者的攻擊。之後幾天的潛水行程,只要是有珊瑚礁的地方,我們不必刻意尋找,都有機會和泗水玫瑰們打照面,尤其藍碧海峽的族群似乎已經習慣相機和閃光燈的存在,都大方地讓潛水人盡情取景。至此,我才終於了解昨天晚上潛導那句「every day」的含義。
驚鴻一瞥的麒麟魚愛之舞
跟泗水玫瑰考氏鰭竺鯛相比,俗名「麒麟魚」的花斑連鰭䲗 Synchiropus splendidus 雖然在全球的分布較廣,但是數量極稀更難遇見。再加上花斑連鰭䲗也是觀賞水族的熱門物種,同樣是水族撈捕業者覬覦的對象。知道何處可以找到牠們的潛導們,通常不會跟不熟的人分享地點。因此當我們向潛導提出要拍攝麒麟魚的時候,他們罕見地面露難色,不過他們最終還是提議了一個可以拍攝麒麟魚的地點,只是潛水的時間和拍攝的方式對攝影器材的要求很高,而且能否拍攝成功,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只是單純拍攝麒麟魚的一般照片,我們大概就放棄了,但是潛導要帶我們去拍的,是麒麟魚交配產卵的畫面!
麒麟魚通常棲息在分枝形軸孔珊瑚或鹿角珊瑚當中,白天會出外覓食,晚上則回到珊瑚分枝中歇息。交配的時間是在日落後的一個小時內,雄性麒麟魚會和一隻彼此看對眼的雌魚緊貼在一起,從珊瑚分枝中緩緩游升至半空中,同時釋放精卵,然後飛奔回珊瑚分枝裡,整個過程不過短短 20 秒。而且交配中的麒麟魚極其敏感膽怯,日落後的海底相當昏暗,不能開白光燈,只能以紅光照明,以免驚嚇牠們。一個晚上一隻雄魚大概只能和 4、5 隻雌魚共舞交配,這次錯過了也沒有下次請早的機會,畢竟我們還有其他預定的行程。潛導向我們說明狀況後,我們決定使用高畫質單眼相機連拍麒麟魚的交配行為,至於成敗就交給老天來決定。
潛點是在一個海邊度假村前面淺海底的一片分枝珊瑚林。當太陽已經被周圍地景遮蔽,潛導帶領我們下水來到了水深 7 公尺處一大片的軸孔珊瑚,在前方的沙地架好相機後,我們就開始用紅光手燈來回掃過珊瑚林頂端,期待熱情滿點的麒麟魚佳偶出現。
隨著周遭愈來愈暗,我們也逐漸焦慮起來。突然有一盞燈光異常快速地劃圈,頓時吸引了在場所有潛水人的注意。一小團黑影漂浮在珊瑚分枝上方,微微顫抖著。
我們迅速把預先設定好拍攝模式的相機轉向,用觀景窗框住目標,趁潛導幫我們用紅光手燈照明的時候按下連拍快門。不到 10 秒,黑影飛竄回珊瑚中,第一回合結束,我們又回到搜尋等待模式。
又過了 5 分鐘左右,我的手燈掃到了另一團從珊瑚叢冒出的黑影,我快速地搖動手燈通知同伴方位,並迅速抓起相機瞄準按下連續快門,幸好潛導的照明迅速補位。那對身體緊貼的麒麟魚在牠們看不見的紅光照耀下,像是為了繁衍,在紅色月光下被本能驅動的探戈舞者。可惜這支舞也只持續了 15 秒,就戛然而止。
我們在原地又等了一會兒,直到黑暗已經完全壟罩這片海底。潛導用手燈在附近珊瑚叢裡搜尋了一次,決定撤退。他帶著我們在附近的沙地走走逛逛,才上浮回到潛水船結束這次夜潛。
沙地上的小怪物們
經常在臺灣周邊海域微距攝影的潛水人其實都心知肚明:說臺灣的潛點生態不比國外,都沒有東西可以拍云云,根本就是錯的。只要你會找,或是請會找小生物的潛導帶領,臺灣周圍的潛點也是很有看頭的。
不過在藍碧這種聖殿等級的微距攝影潛點,在水深十幾公尺的沙地隨便逛逛就會遇見小怪物出來逛大街,如果再加上旁邊有個盡職的潛導,那真的會讓你目不暇給。
一截廢棄鐵管橫在沙地上,一隻飯島氏囊海膽 Asthenosoma ijima 靜靜地刮食上面的藻類,但是身上鮮艷的棘刺,在這片近乎單色的海底卻容不得牠低調。這種別名「火海膽」的鮮艷海膽棘刺有毒,所以最好跟牠保持一段安全距離拍攝。這個種類在臺灣墾丁也有觀察紀錄,卻是在 50 公尺深的海底,不是一般潛水人去得了的地方。
遠處傳來潛導敲氣瓶的聲響,還加上了閃動的手燈召喚我過去。一處由礁岩和海廢組成的壘堆,好像有什麼住在裡面—是一隻抱卵的蝦蛄!
俗稱孔雀蝦蛄的蟬形齒指蝦蛄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全身披著孔雀綠的鮮豔體色。和一般我們熟悉的十足目蝦類多由腹部的泳肢抱卵不同,口足目的蝦蛄是以頭胸部的步足抱卵。這隻準媽媽胸前抱著這麼大一坨粉紅色的卵團,只能等到卵孵化成浮游幼蟲離開後,才有辦法獵食。這種蝦蛄在臺灣周邊海域不算罕見,但是幾乎沒有在野外觀察過抱卵的個體。
潛導們似乎比較鍾情於色彩鮮艷的海洋生物,有些體色和底砂一樣斑駁的小怪物們,就比較不得他們的青睞。例如這隻體長超過 10 公分,在沙地上一面爬行一面進食的黃綠大嘴海蛞蝓 Melibe viridis ,若是出現在臺灣的東北角,足以吸引一大群潛水人蜂擁而至,但是藍碧的潛導經過,卻不見他有任何反應。究竟是這隻大嘴海蛞蝓的保護色效果太好,還是潛導根本就視而不見呢?
不過當潛導看到我對著這片看似空無一物的沙地拍了好一會兒,還是禁不住好奇游過來想看個仔細。他一看就比出 OK 的手勢,表示看懂,就離開繼續幫我找東西了。原來是這種等級的小怪物,入不了藍碧潛導大人的法眼啦。(待續)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